分享

重温2018年《止学》导读系列八

 昵称503199 2025-05-04
王子宁老师
【原文】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
给予他人名誉不要太随便,太随便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功用。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则德性显发,德性显发可以消除他人的猜疑。上下之间没有争斗,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人远离名誉可以长存,不正当的名誉应当消除。求取名誉而不得,也许正是福气。
【感悟】
我们知道,文中子的《止学》一书是论智者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而人生在世、滚滚红尘,直接面对的就是名利场。面对名利,人应该怎样自处?对此,古往今来的贤达多有讨论。先秦早有“义利之辩”,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代大儒董仲舒主张,真正的有德君子应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所当为,道在人心。清代思想家颜元讲求实学,主张通经致用、利用厚生,志于修德明道的君子不应该仅仅固守书斋、居敬冥想,不应只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而是要将所学活用,服务于现实的人生,自得受用然后自美美人、齐家淑世,因而他提倡人应活出一个好模样,将“义”与“利”、“道”与“功”统合起来,“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德能和事功两皆圆满,但前提是“正其义”和“明其道”,道义为基、为先,反之则沦为“名利之徒”。
“名利之徒”、“名利场”、“名来利往”,“名”“利”二字常常并举,令凡夫俗子俯首听命地劳碌一生;有人贪利,有人好名,有人爱名过于利,有人重利过于名。名誉是人给的,也是人受的;文中子提醒世人:作为名誉的授予者,给予他人名誉不要太随便,太随便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功用。人是社会的人,显性或隐性地活于群体之中,也就是活在他者的眼光之下,人人心里有杆秤;比起赤裸裸的利益,许多时候,名誉更令人有尊荣感和崇高感,因名誉关涉口碑和他人的认同,因而更突显人的价值感。各国的贵族传统中,皆爱名甚于爱身,许多剑客和武士为名誉而战,死而无憾、死而无悔,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名誉既然有这么大的调动人和支配人的力量,当然不能像赠品一样随手送出,最好是实至名归,这样的名才不是浪得虚名,才具有持久绵长的精神力量。而作为名誉的获得者,纵知名誉百般荣光,也要懂得谦退辞让,一则免人猜忌,透露的温厚德性令众人服膺称叹,二则自身亦免于名誉的束缚,更得一份心上的超越和逍遥。
名誉虽好,然也不过过眼烟云,君不见《红楼梦》里唱:“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又不见《桃花扇》里歌:“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此生尽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故而佛教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禅宗祖师更是催人警醒地直问:死生事大,“腊月三十日时如何?”“落地转眼时如何?”所谓的“腊月三十日”和“落地转眼时”,都是指此生将尽时,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日,代表一期生命的终了;而“落地转眼”则更直接露骨地描摹人在临终时,咽下最后一口气,身体落地,眼珠最后轱辘一转的情形——在这一刹那,自心还作得主么?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功成身退,天之道”,淮南子强调全其天真,“去其所本无,复其所故有”,名誉既后天而得,自为身外之物,应知远离,至少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许多时候,人是免不了自恃己功、自彰己德的,因而也自食其果。英国学者阿尔道斯·赫胥黎的《长青哲学》一书中引用了《女修士规章》(Ancren Riwle)中的一段话,来提醒人们警惕自己的舌头和自己贪图外界认同的心:“母鸡卧下时一定会咯咯叫。叫使她得到了什么?红嘴山鸦马上赶来,抢走并吞食了母鸡的蛋,这些蛋本该孵出小鸡。和邪恶的红嘴山鸦一样,魔鬼从不能守口的女修士那里夺走并吞噬掉她们所修的一切善;如果她们没有喋喋不休,这些善本应支撑她们通向天堂。”诸葛亮《诫子书》中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对治的也无非是贪求名利的散乱之心,道家祖师告诉弟子,修身养性之要,在“和光同尘,温养子珠”。这不是刻意,只是自然,因为明白,参得透、见得彻,所以超然物外,纵名缰利锁,于我何有哉!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兰德的小诗,广为人知,传神精妙:
我与世无争,
与谁争我都不屑。
我依偎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要走了。
所透露的恰也似杨绛先生一生的行迹:与世无争,万人如海一身藏。
藏传佛教大圆满行门中有这样一则瑜伽勇士箴言:
来的让它来,
走的让它走,
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清清爽爽、自自然然,心无挂碍,一往无前。

图片

许卫东老师
【原文】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
情感过度放纵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逐句解读】
这段文字从字面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前一句为告诫人们警惕过分的情和欲的危害,后一句是展示管控好它们可以达到的境界。下面通过对几个关键字的详细解读来进一步深入阐述这段话的意思。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我们现在学习的情卷的和前半句话的关键字是“情”字,后半句话的关键字是“欲”字。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人们知止的重要性,我们下来讨论的关键字也会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
首先,“情”字在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从心,青声”。对于形旁“心”的解释,《鬼谷子·捭阖》中说:“心者,神之主也”;《淮南子·精神》中说:“心者,形之主也”。从这里可以看到心在形和神两个层面都是人的主宰。“情”字的声旁“青”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青,东方色也”。我们知道东方的五行所属为木,“青”也代表了向上向外的生发势能。现在我们再来解释“情”就很明白了,它就是人的心性中生长出来的非理性的那部分。在本文中的情又分为情感和情志两部分。情感无外乎憎爱,情志主要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类。《黄帝内经》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这些情志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通过对知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过度的情感和情志对人们的形神都是有损害的,如果不去约束它们就会使人失去对事物的客观评判标准,进而做出被他人诟病的行为。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的关键字是“欲”字,《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欲,贪欲也。从欠。谷声”。先来看看“欠”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欠为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这个“欠”字是不是感觉象一个人打哈欠的样子?再来看看声旁“谷”字的解释:“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这里的泉是从地下涌出的水,泉水通到河流的路径和出口为谷。根据形旁和声旁的字义组合再来看“欲”字,它就像是心中的贪念升起并通过语言或者其它方式表达出来的样子。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只是不要过分就好,如果被过分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失去了规则的制约就是灾难的开始。《易经·损卦》中提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也是说君子应平抑怒气,窒息贪念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是真正的君子。
如果不知止,没有为情和欲设定边界和约束,过度纵容自己,大家熟知的夏桀和商纣的亡国故事就是这句话最佳的注解。
2.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半句的关键字是“色”字,《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色,颜气也”。这里的颜的本意为眉目之间也,可以延伸为额头、面部或面容。这样来看“色”字的本意就指的是面部的气色了。例如《论语·泰伯》中也提到了:“正颜色,斯近信矣”,就是说要让面色中正。至于“测”字,《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测,深所至也。从水。则声”。段玉裁在对《说文·水部》中的“测”字注解说:“度其深所至亦谓之测”。郑玄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注解时说:“测,犹度也。不知广深故曰测”。这样看来,“测”字的意思就是度量的动作。
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面色没有因为事物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即使拥有鬼神的能力都难以测度他的心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他的《心术》一书中写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很好的阐释了文中子的意思。
【故事分享】
1.司马迁在《史记·周本记》中记载:“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出处,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的同名故事就是根据《史记》的这一段改编的。这一段大意是说,周幽王因为太过喜爱襃姒,为博美人一笑而听从了奸臣虢石父的馊主意,不惜点燃国防重器烽火来戏弄诸侯,失信于天下。后面又为讨美人欢心,废除了王后,驱逐了太子,最后导致国辱身死。
2.《庄子·外篇·达生》记载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由来:“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翻译过来就是:“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仗着一股血气而骄傲。”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鸡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跑了。
【感悟】
对于情和欲的认知,以及应对的方法,古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诗经·毛诗序》说:“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变风是古人作了些不太正面的宣泄感情的诗词,表达对于周成王之后国家的混乱局势的不满意。它是人民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依然没有超出先王对礼义所定的规矩之外,但这恐怕就是有边界的自由的意思吧。这段话对个人修养的管理具有实用的指导意义。它告诉人们情和欲必须在礼义的范围之内表达才是“内不伤己,外不伤人”的。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真正证得这些功夫,才可以做到“其色如一,鬼神莫测”,否则随处都可能是被捕捉的陷阱。圣人这样做,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唯有法乎上者了。

图片

宝仪老师
【原文】: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
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殃祸。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解读】
这段话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的:
1、知位守位、各就各位
那什么是“位”呢?《说文·人部》:“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人所处皆曰位。”《管子·心术上》:“位者,,谓其所立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位,尊卑之位次。”《周易略例·辩位》:“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从先秦诸子开始,智者们上究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谛。孔子在《易经·系辞上》开篇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意思是说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天地分上下,天尊地卑,这是天地的位置。儒家把人与人的关系也分为五种,即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也分有尊卑上下,比如以君(上司)为尊为上,臣(下属)为卑为下;以父母长辈为尊为上,以子女晚辈为卑为下等等,这里所说的卑是指“谦下”之意,有尊卑有上下,人伦才有秩序有法度,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安宁。《论语·颜渊》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孔子这里讲的就是要人各安本分,各尽其责,如此,国家便可治理了。如果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负自己该负的责任,人际关系便会和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事纷争和痛苦烦恼了,这便是自明之智,自知之明。
2、位与德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德,国家之基也。”中国自古便崇德而广业,自尧舜禅让有德之人为君,商汤也因“网开一面”之德而立国,周王朝更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积累德行,普施仁义,至姬昌开周朝七百多年的天下,而且姬昌所著的《周易》,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孔子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大学》开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德行,历来为人们所注重,儒家将其列为“内圣外王”之根本,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至今仍然不失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支柱和进德修业的指南。而且人的德行要与其所在的位置相应,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文中子告诫我们说在上位者要宽容大度,能容人,不能小肚鸡肠,否则就难以建立威望,就会失去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在下位的人更要学会隐忍,不感情用事,不固持己见,也不刻意为了赢得上司的好感而谄媚,这样上司和下属之间保持一定的合适的距离,各自守分安位,有礼有节,相互尊重,关系反而长久,各自的地位自然也就会保全了。至于君臣这种上下关系也不能过于亲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前面导读老师有讲过范蠡和文种的故事,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后在齐国给文种写了一封劝告信,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说的就是“胜物而不伤”(庄子语)之理,米老师诠释说真君子要既能助人又要能保全自己,遇事能断方是真君子!可惜文种不听良言,最终死于勾践之手。
3、做人与做事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是做人的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上扮演何种角色,首先都要把人做好。“做人”古人叫做“修身”,《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俗话也说:“做事先做人。”做人与做事密不可分,但是又有区别。做人要有原则立场,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做事则要遵守规则,可以商量着来做。做人大的原则孔子在《易经·说卦》中已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就是说做人要遵守仁义之道,因为“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大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上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乘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总是和无耻、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唯利是图、不讲道德信义等负面词汇连在一起,若是小人得志,君子是不会去攀炎附势、攀附交情的,也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因为这是君子做人的原则,也因为同声才会相应,同气才会相求,道不同便不相为谋!
【感悟】天地人三才者,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都要“以人为本”。生而为人,我们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关系,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社会中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所在,并愿意去负责任去无私地付出,而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安顿好自己的身心,人生便会从容淡定,洒脱而自在!愿人人都能如圣贤所教住不断地“明明德”,不断地“学而时习之”,不断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愿人人都为"君子儒",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片馨香!
分享的最后把南怀瑾先生的两句话送给大家——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