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对于复方丹参滴丸(以下简称丹参滴丸)这个药物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中成药物,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也在多年的临床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 近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2025年版的《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通过对合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为大家提供了丹参滴丸的专业用药指南。今天的这篇文章,就结合指南的相关内容,为大家介绍下丹参滴丸这个药物的临床用药知识。 ![]() ![]() 药理作用 在深入了解其临床应用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下“共识”中提及的丹参滴丸药理作用基础。专家共识中指出,丹参滴丸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首先是改善微循环方面,丹参滴丸能够扩张微血管,改变血压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改善组织血管的作用。 其次丹参滴丸还具有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这对于保护血管内皮健康,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获益,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滴丸可通过抑制多种炎症小体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除此之外,专家共识还指出,丹参滴丸能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上述的这些药理作用,都为丹参滴丸的广泛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 5大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基于现有证据,对丹参滴丸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推荐意见。 1. 稳定性心绞痛 ![]() 专家共识指出,丹参滴丸可用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最常使用的丹参滴丸应用方向。临床数据表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滴丸,能够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程度,改善ST段压低等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一项纳入4202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使用丹参滴丸可将心绞痛发生率降低81%,持续时间降低79%,并减少25%的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从风险程度来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更频繁,症状也更严重。临床证据表明,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滴丸,有助于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与稳定型心绞痛一样,专家共识也给出了A级的强烈推荐等级,这也表明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滴丸具有明确的临床获益。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丹参滴丸可用于2型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失明,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项综合14项临床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联合使用丹参滴丸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微动脉瘤数量减少62%,并显著降低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炎症水平,这些指标的改善都能够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改善病情。 4. 冠状动脉微血管性心绞痛 有些朋友会经常出现心绞痛症状,但却没有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指征,这种情况往往是冠脉微血管堵塞引发的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对于此类患者,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样能够起到改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联合使用丹参滴丸能够改善患者36%的微血管性心绞痛症状。 5. 冠心病稳定状态合并阿司匹林抵抗 有些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吃药后抗血小板的效果却并不好,这种情况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对于具有稳定性冠心病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联合丹参滴丸,能够带来进一步的抗血栓获益。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第4项和第5项适应症推荐中,临床推荐为C级,这也提示证据等级不高,推荐强度较弱,应用时需谨慎评估。 ![]() ![]() 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在专家共识中推荐的用法用量为一次10丸,一日3次,口服或舌下含服。对于心绞痛急性发作,可舌下含服10丸(注意不可替代硝酸甘油)。疗程通常建议4周或更长,具体需遵医嘱。 共识指出,丹参滴丸在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绞痛等患者中的总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且程度多为轻中度。丹参滴丸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胃痛、腹胀、腹泻)、口干、头晕、头痛、皮疹、瘙痒、乏力、心悸等。这些反应通常较轻微,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由于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当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监测出血风险,尤其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 虽然共识没有明确列出绝对禁忌症,但基于其活血作用,对丹参、三七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有活动性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总体而言,从此次发布的专家共识汇总的临床数据来看,复方丹参滴丸仍然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且总体安全性良好的中成药。但任何药物的使用都需权衡利弊,尤其要注意其在特殊人群(如出血高风险者)和联合用药时的安全性问题。 |
|
来自: 松影融雪 > 《医疗/养生/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