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仁在爱人,义在正我

 齐贞俭书法专柜 2024-11-28 发布于北京

     “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仁在爱人,义在正我”:这段话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仁义法》。主要意思就是说:仁是向外施与别人,所以是“往”;义是向内责于自我,所以是“来”。仁施得越远越值得赞美,义要求自己越切近越值得赞美。

        作者用“往、来、远、近”四个字明确了仁、义的作用对象的方向性的差异。先秦儒家的“仁”强调的是“亲”,作者则强调的是“远”。他适应汉代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提出最高统治者要跳出家族的小圈子,要面向天下,实施广泛的仁爱,对于当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春秋》中提出仁义的法则:仁是爱别人,不是爱自己。义是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端正别人,也不是义。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不是仁。有智慧的人,能事先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仁爱的人,会施及仁爱到远方。施仁爱的范围越远越好,越近就越不好。

     义的原则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仁和义是不同的,仁是爱别人,义是端正自我。爱别人,爱的人越多,范围越广就越好,而义只能要求自己。我们常听说:能指出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指出别人的过错,是中伤。苛求自己,叫敦厚,苛求别人,叫刻薄。对自己追求完美,叫明智,要求别人完美,叫愚昧。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用仁德来安抚他人,用义理来约束自我。仁,是针对他人而言的;义,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推行仁德的关键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身;维护义理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关系,违背了自然天理,怎么能不引起混乱呢! [2]

相关链接:
      取舍间别犹豫,得失间别忐忑,成败中别浮躁,前半生莫怕,后半世勿悔
      格言联璧选句《艺花邀蝶,垒石邀云,栽松邀风,植柳邀蝉,贮水邀萍,筑台邀月,种蕉邀雨,藏书邀友,积德邀天》
      《再烦,也别忘健康,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