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 大家好,今天我们又回到回归疗法的课堂上。然后呢,我们今天再讲一个循环中的影响因素,这个循环中的影响因素是内和外的关系。其实呢,内和外这个东西呀,它不是一个绝对存在的东西。而是我们当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心理上划的一条线,就是这些算是内,这些算是外。然后呢,在我们心理划这么一条线之后呢,就有了内外。 在身体上来说,我们的内外的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皮肤,吃进去的食品,我们就会觉得它是我们内部的一部分,因为它消化了就变成我们体内的一部分。然后如果吐出来了,那就是外部的一部分,或者排泄,那就是外部。 那心理上呢,那心理上也是一样,我们会有一个心理上内外的一个感觉。但是这个呢,就不像我们生理的内外这么清晰可见了。在这个心理上来说呢,我觉得我是这样,那么这些品质就是内,我觉得我不是这样,我这些品质就外。我觉得我有这么一个身份,那这个身份就是内,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外。所以心理上的这个内外,它是更有灵活性的。我有这种情绪,那这个情绪就是内,我认为这不是我的情绪,是别人的这样的,那我就把它看做是外,心理上是有这样一个差别。 像小孩,他去听爸妈的话,爸妈说什么他就干什么,那爸妈对他来说就内。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反叛,觉着,我干嘛要听你的,觉着在心理上在划一个界线。那这个划了一个界线之后,爸妈的某些东西,就成了他的外,当然爸妈的有些东西还是他的内。我们呢,跟爸妈不可能完全划清界线,或者就算是完全划清界线了,你父母的一些东西,已经被你内化成了自己的成分了。 那么在回归疗法中,讲到我们的这个焦虑的循环圈。在我们循环圈的六个环节中,它每个环节中,我们都有这种对内外的一个心理上的区分。而这种对内外的心理上的区分,对我们都是有影响的。比如说,在循环圈的第一个环节,焦虑环节。在这个环节里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感受到了一团情绪。这个情绪呢,以担心忧虑为核心,然后,外面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以消极的为主,也有一些少数是积极的。那么,这一团情绪我们是能感觉到的。然后感觉到之后,我们就有一个我们把它看做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其实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 比如说,我感觉到热,那有它有可能是因为我今天烦躁,我躁动,所以我热,也有可能是今天天气热。我感觉到冷,有可能因为是我体质不好,我虚弱,或者说由于我现在这个,我害怕,身体里就一阵阵发冷。但是也有可能是天气冷,就像我今天在这录这个课的时候,外边天气比较冷。所以,这个冷是因为内部呢,还是外部呢,它不一定。同样,这有一股情绪,情绪能量,它究竟我有这种情绪呢,还是因为我们外部弥散着这样一种气氛呢,我们也必须得有个判断,我们才能把它分出内外。 这个分内外这件事,它有的时候没有标尺的时候,其实是挺难分的。成年人有些时候判断东西判断是内外呢,稍微容易一点,因为有些客观的标准。但是如果是一些孩子,他判断就很困难,因为他没有客观的标尺。或者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判断起来也很困难,因为我们可能缺乏一些客观的标尺。那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就难以分清是内还是外,就有可能把内在的看作是外在的,或者是把外在的看作是内在的。这种判断的你怎么判断,它会对我们有影响。因为你判断是内在的,你就会想办法在内部解决,你判断是外在的,你就会想办法在外部解决。总体上来说呢,我们前边在讲焦虑环节的时候提过一句,就是说,当你把一些情绪看作是内在的时候,你会把它体验为一种紧张,然后而当你把它体验成外在的时候,你会把它看做是一种威胁,你的看法会是不一样的。 欲望的内外 另外呢,在第二个环节欲望的环节,我们也会有一个内外的区别。内外区别是什么呢?按道理说欲望都是我内在的,对不对?欲望嘛,是我的欲望,别人的欲望,那是别人的事情。但是呢,有的时候,当我们心里的区分力不够强的时候,我们也会混淆。比如有的时候,我们会把我的欲望看作是别人的欲望。本来是我想怎么样,但是我会以为是别人想要怎么样。 比如说这个,天有点凉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冷的时候,就有点凉的时候。这个老年人,爷爷奶奶们,这个天冷了,他们就赶紧找出来厚厚的衣服给孙子孙女穿上。但是孙子孙女说,我不要穿。爷爷奶奶就很生气说,这么冷,你不穿行吗?所以这个时候呢,孩子跟爷爷奶奶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冲突。因为孩子觉得,我不冷,爷爷奶奶说肯定冷。这个时候其实问题出在哪呢,就出在一个爷爷奶奶把自己的欲望跟孙子孙女的欲望给搞混了。天冷了,你想穿衣服,你就穿,他想不想穿衣服,他可能真的不冷,孩子跑起来,一天到晚蹦蹦跳跳的,可能并不那么冷。但是呢,爷爷奶奶容易把自己的欲望当成是孙子孙女的,当成是你应该觉得冷。其实,他应该觉得冷是你的看法,他并不觉得冷,是他自己的欲望。 这就是一个在欲望环节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搞错的,内部的我们把它当成外部的。或者相反的,有的时候外部的,会被我们当成内部。比如说有一个很乖的孩子,从小很听话。然后别人后来就问他说,你想考什么学校啊,他说,我想考理工科学校。可能这并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也许他自己喜欢文科的。但是他的父母觉得,既然你这个又不是数学物理差,你又不是考不上,你干嘛要考文科呢。所以因为父母有这么一个愿望,孩子就把它接过来了,当成自己的愿望,当成了自己的欲望了。这就是把外边的当成了自己的,丧失了自我。其实在咱们中国呢,这样的孩子也很多。而且呢,往往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接了父母的欲望,他以为就是自己的欲望。如果要是真知道还好办。前两年有一句话特别的精彩,就是一个小孩穿了很厚的衣服,然后,别的孩子就问他说,你冷吗,你穿这么多?这个孩子回答说,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这个孩子呢,虽然他也还是穿了很多的衣服,但是我觉得他心理是健康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那是妈妈的欲望,而不是我的欲望。我们中国在这一块这个问题出得最多的时候就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是你喜欢这个地方,还是你爸妈喜欢这个学校,必须要区分清楚。 文字提供 | 柯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