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灵川”这个名字,就有很多的说法。 灵川这个地名的由来,按史籍所记载,常见有三种说法: 一是由灵渠的延伸而得名。 在古代环境下,以水而往,是为最主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灵渠自兴安而下,自秦代建成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下游不远新建一个县制时,取“灵渠”之意,水为“川”,故为灵川之地。 二是风水堪舆之说。 古人取名,一般都带有风水堪舆之理论认证,建县的时候,人们看到县治附近山上的天然南北中空的山体,按现在理解,是指天生桥一类的地形地貌。古人对于地理地质的科学认知不足,解释不了这种天生桥形成的原因与由来,只能用风水理论来理解这样的自然现象,于是,认为这是祥瑞之地,天地灵气所生之景,所以有“灵岩山”之名,并且给这处自然景观起了个山水文化诗意的称谓——“龙穿岩穴”。 那有“灵岩山”,“灵渠水”之故,新县取名自然得名“灵川”了。 ![]() 三是敬仰舜帝之说。 何谓敬仰舜帝之说呢?史籍中有“舜葬九嶷”之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是说在四千多年前,舜帝禅位于大禹后,就“南巡狩”,巡到苍梧时,不幸病故于苍梧地界,由于种种原因,没得“扶灵归里”,到了五岭南之地,就择地而葬,葬于九嶷山。 关于这个九嶷山,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天广西全州境,一说在零陵(今天湖南永州境)。这也是今天两地民间学术争论的历史议题“舜葬九嶷在哪里”了。 但不管“九嶷”在哪,这片区域的人们对于舜帝都十分的敬仰与怀念,在几千年间,为了纪念他,后世区域间就有一些“陵”字音的地名产生了,如零陵,灵渠,临桂等等,这些“lin”,“ling”据说都是取自于舜帝陵的“陵”,只不过由于“陵”字的字义特殊性,后世才渐渐把“陵”用通假成“灵”,“临”一类的同音,近音不同义的字了。 建县的时候,人们看到流过县境的水自东北分三股而下,那正是“舜帝陵”的方向,又三水形似“川”,故起名“灵川”,即取“舜陵下出三水而来”之意。 由于地方人文历史的沉淀,人们结合地方历史发展的过程,人们又根据字义,以及地方发生过的事件,后来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说法,丰富了灵川地方的民间文化内涵。 如灵川之名,又有以“陵”为“川”的传说。 这“陵”不是“舜陵”的“陵”,但也是坟墓的意思;这“川”却不是水的意思,而是一种形式比喻,指坟墓多得如“川”,坟墓布满“川”。这又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形成的,又哪来这么多坟墓呢?这就和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出兵岭南立三郡有关了。 公元前219年,秦军南征,据说出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南征百越,其中两路共二十万自楚地直接进入岭南与百越中,在今天广西地界上的西瓯,骆越等部的土著原住民发生了战事,但百越土著民族的战斗力,抵抗力,以及岭南的气候条件,远超秦军的意料。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带着灭六国士气的秦军在岭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败,连出征的最高统帅屠睢都战死在前线,所部死伤更是十万有多。 不得已,秦军只得退守五岭山界,重新调整,以五年时间,修灵渠,筑粮道,作军备,充分准备后再重新征伐岭南西瓯,骆越。也就是此期间,秦军病亡,战亡的将士没法还归故地安葬,一部分都葬于此处大本营,灵渠附近了。 同时,灵渠作为进入岭南广西地界的重要通道,重要商道,重要中转站,后世繁华千年,人来人往间,葬者无数,按地方传统习惯也基本集葬于一个区域范围,数量多了,山间坟墓如“川”,满“川”,故地方就有“陵川”之名流传。 直到唐代建县之时,因县治选在附近,人们“因名而概”,另取字义,也就叫灵川了。 当然了,这几种说法,有的可以找到史籍记载,有的则只在民间传说,像最后一种说法看着有点牵强,但可能也是因为事件本质,这类一般不会被史家所书写记下,是不是事实都不能考证,但无论怎么说,这说法的出现,也是地方本土文化沉淀形成的一种结果。 种种的说法,其实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灵川地方重要的历史发展脉络,地方丰富的历史内涵,怎么去理解,那就是各人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