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鉴定与藏品征集的实践与思考

 文博圈 2025-05-05 发布于北京
由山西省博物馆协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藏品管理培训班”已圆满结束。本次培训班汇聚了国内文博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解析实践案例和分享经验,帮助学员提升在藏品管理、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专业能力。

在培训班第八讲中,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尹夏清,以“文物鉴定与藏品征集的实践与思考” 为题,从文物与文物鉴定、藏品的定名与定级、藏品征集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享,结合丰富案例解析文物管理核心要点。

文博圈整理了尹夏清老师讲课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文物与文物鉴定:概念阐释与实践方法


(一)文物的概念与范畴


尹夏清教授首先梳理了 “文物” 概念的历史演变:从《左传》中 “文物以纪之” 的典章制度内涵,到宋代 “古器物”“古物”、明清 “古董”“古玩” 的物质遗存认知,直至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列举式明确现代文物定义 —— 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相关、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再生物质遗存,包括可移动文物(如红山文化女神像、唐三彩俑)与不可移动文物(如西安碑林、小雁塔)。2004 年修订的文物法进一步补充民族文物、红色文物等类别,并将古脊椎动物化石与古人类化石纳入保护范畴。

文物类型涵盖实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按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级别涵盖全国重点、省市级及未定级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遗址,即包含大量不可移动文物,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则兼具不可移动与可移动文物保护职能。

(二)文物鉴定的核心内容与方法


1. 鉴定必要性与目标


面对历代仿制品与现代赝品,文物鉴定是辨别真伪、断代、定产地、评价值的核心手段,也是文物出境管理、藏品征集的基础。例如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的 “鬲”,可通过器型(商瘦高、周矮扁)、纹饰(商无铭文、周有铭文)、工艺(铸造痕迹)区分时代。

2. 多维度鉴定方法


质地分析:以陶瓷为例,陶与瓷的区别不仅在于有无釉,更需结合烧造温度(瓷高于 1200℃)、原料(瓷用高岭土)等综合判断。青铜器则需辨别青铜(铜锡铅合金)、红铜(纯铜)、黄铜(含锌)的成分差异,宋代后因加锌导致颜色泛黄。

工艺研究:青铜器采用范铸法(陶范为主,一范一器)与失蜡法(复杂器型),可通过范线、垫片分布、X 射线检测内部结构判断真伪。瓷器需关注装烧工艺(如定窑复烧导致芒口)、装饰工艺(耀州窑刻花、定窑印花)。

造型与纹饰:各时代器物造型演变具有规律性,如鸡首壶从西晋矮扁(短颈)、东晋加高(长颈)到南朝瘦长(莲瓣纹)。

铭文与款识: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铸造,字数少、风格浑厚;西周铭文成行成列,字体娟秀(如史墙盘);瓷器款识需辨别仿写,如雍正仿宣德款 “明” 字各部分比例不同。

藏品的定名与定级:规范标准与价值评估


(一)藏品定名:准确性与科学性原则


定名需遵循 “观其名而知其貌”,由 “时代 + 特征 + 器型” 三要素构成,优先采用器物自名(如 “司母戊鼎”),无自名则据史籍、造型用途定名。

时代:明确制作或使用年代,如 “商代”“西周中期”。

特征:涵盖纹饰(兽面纹、海兽葡萄纹)、工艺(错金银、嵌绿松石)、铭文(“妇好” 青铜鸮尊)等,如 “战国错金银铜牛”。

器型:准确描述类别,如 “方彝”“圆鼎”,罕见器型需特别标注(如 “商代兽面纹青铜方罍”)。

(二)藏品定级:价值分层与评估标准


依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分为珍贵文物(一级、二级、三级)与一般文物,核心评估维度为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一级文物:具有 “特别重要” 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如《清明上河图》(历史艺术双重巅峰)、何尊(铭文记载 “宅兹中国”)、马踏飞燕(工艺精湛、浪漫主义象征)。

二级文物:具备 “重要” 价值,如西周中期素面鼎(反映土地纠纷铭文)、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南方方国代表)。

三级文物:具有 “一定” 价值,如修复较多的典型器型青铜器、地方特色陶瓷。

定级需结合存世数量、地域特征、文化交流意义,如山西晋国器物出土于秦国,因跨文化属性可提升评估等级。2024 年《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定级工作指南》强调多学科手段(科技检测、文献考证)与专家论证,确保精准判断。

藏品征集:鉴定为基与规范流程


(一)征集原则:一票否决与专家适配


藏品征集以文物鉴定为前提,严格执行《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坚持 “一票否决制”,即任一专家对真伪存疑则终止征集。需根据藏品类别匹配对口专家,例如陶瓷器征集邀请熟悉窑口特征的学者,避免跨领域误判。对于争议器物,建议暂缓决策,通过深入研究(如科技检测、考古比对)再定结论,防止珍贵文物遗漏。

(二)实践要点:地域特色与未来导向


尹夏清结合 20 余年文博经验指出,征集需聚焦博物馆定位与地域特色,如北方博物馆可侧重青铜器、陶瓷器,南方关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同时,兼顾近现代文物与新兴领域(如工业遗产、非遗实物),确保藏品体系与时俱进。案例中,某馆征集的西周土地纠纷铭文鼎,因填补研究空白被定为一级文物,体现了学术前瞻性的重要性。

(三)工作规范:流程严谨与责任明晰


国家文物局规定,一级文物定级需经初步鉴定、省级审核、国家备案,确认后才可对外公布。征集档案需完整记录器物来源、鉴定意见、专家签字,确保可追溯性。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建议通过专业培训、在职深造、图录研究等提升能力,逐步构建 “一专多能” 的知识体系。

结语:文物管理的时代使命


尹老师在本次课堂系统梳理了文物鉴定与藏品管理的核心逻辑。从文物概念的历史演进到现代科技赋能的鉴定手段,从定名定级的规范标准到藏品征集的实操要点,始终贯穿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对于博物馆从业者而言,需在熟悉器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科技检测、文献研究多维度考证,以严谨态度守护文化遗产,为公众呈现更立体的历史叙事。正如讲座中反复强调的,文物鉴定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文明传承的责任——唯有精准解码每件器物的 “前世今生”,才能让历史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