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管重怡:一位“硬核”改革家的奇幻人生

 劳月 2025-05-05 发布于浙江

最近读崔铭的《王安石传》,感觉自己像是点开了一部古代版的热血逆袭爽剧。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部充满意难平的现实题材大片。

王安石这位兄台,简直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玩明白了。看完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位大宋“顶流”,真的太勇了!

王安石刚出场时,妥妥的“别人家孩子”模板。21岁中进士,文章写得连欧阳修都疯狂打call。我也禁不住狠狠欣赏。年纪轻轻就成了文坛新星,以惊人才华名动京师。本可在翰林院吟诗作赋,做个潇洒的文坛领袖,可他偏要选择最难走的路——深入基层。在鄞县任上疏浚河道、推行青苗法试点,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生疾苦。这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早已预示了他日后搅动天下的能量。他的文字,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字字恳切,笔锋所至皆是对现实的洞察与对未来的期许,恰似寒夜明灯,照亮积弊丛生的北宋王朝。

一般人有这成就,早就躺平享受人生了。可能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安于现状,寻求稳定的人。可他偏不,王安石和我的差别真的很大。我实在没有这么多的想法和勇气。他在地方当“父母官”时,天天琢磨怎么搞事业:修水利,抓教育,整顿市场,活脱脱一个古代版“卷王”。别的官员还在喝茶吟诗,而他已经带着百姓挖了十几条河道。这行动力,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基建狂魔”。

好不容易熬到进京当大官,王安石直接甩出一手王炸——变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一套组合拳下来,把朝廷上下整得晕头转向。他的想法很简单:国家没钱?那就从“开源节流”下手!

可这改革哪有那么容易?保守派们气得跳脚。司马光带头“开喷”,苏轼也在旁边疯狂吐槽,连皇太后都加入“反对阵营”。但王安石愣是不怕,一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直接成了千古名言。这怼人水平,放现在怕是也能直接开个“怼人培训班”了吧?

当王安石站在权力中枢推行变法时,像是一位孤独的棋手,与整个时代对弈。青苗法试图以国家信贷打破高利贷的盘剥。市易法意在平衡物价,充盈国库。保甲法则期望重塑国防根基。这些超前的制度设计,即便放在现代社会,依然能看到智慧的闪光。

然而,改革从来不是简单的制度更迭,而是一场触及利益与观念的风暴。司马光的激烈反对,苏轼的婉转谏言,朝堂之上的唇枪舌剑,折射出的是传统惯性与变革力量的激烈碰撞。王安石那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看似执拗,实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重重压力下的破局呐喊。他太清楚,若不迎难而上,北宋王朝终将在积贫积弱中走向衰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最让人破防的还是王安石的晚年。两次被罢相,他的变法,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却因执行过程中的变形走样,最终偏离了初衷。地方官吏的急功近利,让青苗法沦为百姓的新负担。利益集团的暗中抵制,使得市易法变成功利场。更令人唏嘘的是,他所信任的人,为了权力而背叛师门,昔日变法同路人分道扬镳。

这场改革就像一幅未完成的壮丽画卷,虽然色彩浓烈,却因时局的风雨侵蚀,渐渐模糊了原本的模样。变法就像一场失控的实验,本意是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结果却被各种“猪队友”坑惨了。有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强制百姓贷款,好好的惠民政策成了“高利贷”。市易法原本想打击商人垄断,结果反而让官府成了最大的“中间商”。再加上王安石用人眼光不太在线,重用了吕惠卿这种“塑料兄弟”,最后被背后捅刀,简直比八点档狗血剧还精彩。

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反目成仇,儿子英年早逝,昔日好友苏轼也远走他乡。曾经意气风发的改革家,最后只能在江宁小院里,在“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的闲适诗境中,藏着难以言说的苍凉,望着落花久久发呆。那个曾经以天下为己任的改革家,如今只能在山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可细读他的诗作,依然能感受到炽热的心并未冷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或许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注解。

他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妥协,却也因此成就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超越成败的家国情怀。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善意与结果之间,往往隔着现实的鸿沟。读到这里,我差点哭出声:原来再厉害的人,也逃不过命运的暴击啊!

读完《王安石传》,我突然觉得,王安石有点像现代职场里的“理想主义者”。他有想法,有冲劲,一心想改变世界,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他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常规的勇气,放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的,从来不是“躺平”的人,而是像王安石这样,哪怕被撞得头破血流,也要为理想拼一把的勇士。

最后说到我自己。我目前就是守着自己安逸的工作,像现代职场里的砖块,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缺乏冲劲和闯劲,常有摸鱼躺平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有了一些思考:我们平凡人和大成者的差别在哪里?还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打工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什么人生目标?能够有什么新的生命意义?我们这个时代还能否涌现这样的大家与才俊?

合上《王安石传》,依稀间仿佛看见北宋的暮色里,一位身着青衫的身影孑然而立。他的目光穿透朝堂的迷雾,望向山河社稷的远方。手中紧握的不仅是变法的蓝图,更是一个士大夫对家国天下的炽热赤诚。千年前那场搅动历史风云的改革,在史家的笔墨间起伏跌宕,化作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深沉长歌。

他的义无反顾,他的信任到底,他的众叛亲离,他的跌宕起伏,他的无怨无悔,让我感慨不已。其实,他的诗我也挺喜欢。小时候便能诵读,背过很多首。最喜欢那首《元日》,简约不乏喜庆,形象而温暖。他好像一直活在我的平行时空。我的心里,一个个文学家、诗人给我种下喜欢文字的种子,在我的世界里生根发芽。当然也有他,王安石。仅用文字就打动了我,结合他的生平,抛开外貌,我真切地欣赏和叹服。希望他的作品和精神继续源远流长,广为传颂,全民学习。

王安石的一生,像是用滚烫的理想浇筑的青铜鼎,既闪耀着灼人的光芒,又布满岁月淬炼的裂痕。千年前的这场改革,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制度设计的得失,还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遗产?或许答案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人甘愿做逆水行舟的勇者,以一己之力推动时代的车轮。王安石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以及在困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之光。这份跨越时空的光芒,至今仍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