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柳 罗田 余彪 单位 | 武汉市汉阳区乐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汉南片精康项目 一、案例背景 小琪(化名),女,25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2024年7月怀孕查出怀有双胞胎,之后便一直在家休养。 小琪父母平时上班工作较忙,丈夫一周回家一次,孕期时婆婆从老家过来照顾。怀孕期间,小琪精神状况不稳定,向社工求助。考虑到怀孕期间孕激素的分泌对小琪的情绪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加剧小琪的病情,影响胎儿的健康,社工及时进行了介入。 二、分析预估 (一)问题预估 通过与小琪沟通交流,社工评估出小琪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受孕激素的影响,小琪心理上出现较大波动,表现出抑郁的倾向。 二是家庭支持不足。小琪的家庭成员平常工作较忙,平时主要与婆婆一起生活,但是两人在此之前无任何的情感接触,缺少来自家庭层面的支持。 三是缺乏社会交往。怀孕之前小琪会经常参与社区康复活动,与社工关系较为紧密,怀孕之后其家人对小琪的身体状况比较担心,而且怀的是双胞胎,因此很少让小琪出门,小琪也基本上与外界切断了来往。 (二)理论支持 基于以上问题和需要,社工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综合运用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为小琪提供综合服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个人内在的心理状况、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要求个体既需要深入了解个人的内心,了解服务对象真实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服务对象施加的影响。 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小琪的问题进行诊断,可以发现小琪当前问题一方面是受自身生理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内部和外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小琪问题的源头。 三、服务计划 社工拟从个体、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着手,进行综合性的干预。 一是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妥善处理孕期带来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二是强化家庭支持,增进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持续拓展深化家庭功能。 三是拓宽服务对象的社会交往,鼓励服务对象主动分享感受,融入社区生活。 四、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强化心理动力 小琪怀孕期间向社工发消息表示心情经常会出现波动,会突然感觉情绪抑郁,有时候丈夫回来之后自己也会莫名其妙的哭泣,不愿意说话。 针对这一问题,社工首先对小琪表达了同理心,表示自己在孕期的时候也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会向家人发脾气,这是因为怀孕期间自身的激素会出现失衡,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波动。 社工引导小琪正确看待这种情绪上的波动,并向她介绍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譬如看书、听音乐、养花等,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从而缓和自身的情绪波动。 除此之外,社工还向小琪推荐了相关的科普视频,学习孕期知识和胎教方法,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 (二)第二阶段:增进家庭支持 针对小琪与其婆婆彼此之间情感联结较弱的问题,社工创造机会,引导两人围绕“日常饮食搭配”展开讨论,提议两人每天可以讨论制定孕期食谱,在这一过程中,小琪与婆婆有了更多的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也让小琪的生活更加充实,提高了家庭参与感。 社工也同步与小琪的丈夫取得联系,向他说明了小琪当前的情况,希望他平日里能够加强与小琪的沟通,包括每天通过视频、语音的方式对小琪提供关心,产检时一起陪伴等等,并与他一同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给小琪提供更加高质量的陪伴。 在家人的支持之下,小琪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也能够主动向家人表达自身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家庭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第三阶段:拓宽社会交往 除了产检之外,小琪怀孕期间从未出门,社会交往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在征得小琪同意的前提条件下,社工邀请小琪加入线上的宝妈沟通群,通过在线上与其他宝妈分享孕期的反应、备产包的准备等内容,逐步扩大小琪的社会交往水平。 同步,社工待小琪状态较为稳定时,也邀请她参与社区康复中心的日常活动当中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小琪也会主动向其他成员分享怀孕的感受,小琪也发生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分享者”的转变,增强了她的社会融入感。 五、总结反思 精神疾病、怀孕、家庭支持系统薄弱等多重问题集于一身,促使小琪陷入了困境状态,如果不及时回应小琪面临的情绪难题,可能会导致小琪的病情复发,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社工在介入此个案时,从小琪自身的因素和整个环境的角度去考量其问题产生的缘由,并采用多层次的介入方式解决小琪的问题,包括减轻小琪心理上对于怀孕焦虑的情绪、增强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注重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整体介入情况良好,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工在整个介入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忽视了小琪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后续个案跟进过程中,社工要注重对小琪自身能力的培养,实现小琪的自我增能,从而帮助她在困境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独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