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法融禅师《心铭》:原文+译文','content':'![]() 禅宗牛头宗开宗立派的法融禅师所著,是禅宗一篇修行指南,收录于《景德传灯录》。 法融,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牛头法融禅师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得法弟子。 《心铭》 法融禅师 【原文】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译文】 心性如果不产生种种妄念,又何必追求所谓的认知和见解呢? 本来就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方法,又有谁去谈论什么熏修锻炼呢? 【原文】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译文】 事物的往返变化没有尽头,去追寻也难以找到踪迹。 什么都不要刻意去做,清明寂静的状态自然就会显现。 【原文】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译文】 过去的时光如同虚空一般,执着于有所认知的地方就会迷失宗旨。 明明清楚地观照着外境,却又在这种观照中陷入蒙昧不明。 【原文】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译文】 只要心中有一处有所滞碍,那么所有的佛法义理都无法真正通达。 事物的来去自然如此,何须凭借主观的推究穷索呢? 【原文】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译文】 所谓的生并没有固定的生的相状,生和观照是同一回事。 想要让心获得清净,就不要有刻意用心去做的功夫。 【原文】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译文】 纵横自在而没有刻意的观照,这才是最为微妙的境界。 知道诸法本无可知,这种无知才是知道了关键要点。 【原文】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译文】 用守静的方法来约束心念,还是没有脱离弊病。 将生死之事忘怀,这就是人的本性。 【原文】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译文】 最高的真理无法用言语诠释,既不是理解也不是缠缚。 灵明通达能应和万物,它常常就在眼前。 【原文】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译文】 眼前似乎没有具体的事物,但无物的状态却又真切地存在。 不需要凭借智慧去鉴察,本体自然就是虚静玄妙的。 【原文】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译文】 念头生起又熄灭,前后并没有什么差别。 后面的念头不产生,前面的念头自然断绝。 【原文】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译文】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都没有固定的事物,没有心也就没有佛的概念。 众生若没有妄心,就会依着这无心的状态超脱出来。 【原文】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较乖常,求真背正。 【译文】 如果去分别凡夫和圣人,烦恼就会变得更加旺盛。 斤斤计较就会违背常理,追求真道却背离了正途。 【原文】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译文】 将对立和对治的观念都泯灭,就会呈现出湛然明净的状态。 不需要刻意的技巧,只要守住如同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原文】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译文】 若总是惺惺作态想要了知一切,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知见罗网。 寂静中没有所见,就如同在暗室中而心境却不改变。 【原文】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译文】 惺惺之中没有虚妄,寂静之中自会明亮。 万事万物常常都是真实的,森然罗列却都是同一相状。 【原文】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译文】 无论是行动、往来、安坐还是站立,一切都不要执着。 事物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谁又能确定什么是出什么是入呢? 【原文】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译文】 没有聚合也没有离散,不迟缓也不疾速。 清明寂静是自然而然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原文】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译文】 心并没有不同的心念,也不需要去断除贪念和淫欲。 本性是空的自然会远离这些,就任由其自在沉浮。 【原文】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译文】 既不是清澈也不是浑浊,既不是浅薄也不是深邃。 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古老,当下也没有所谓的现在。 【原文】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译文】 当下没有执着停留,当下就是本心。 本来就不存在,本来也就是当下。 【原文】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译文】 菩提智慧本来就存在,不需要刻意去守护。 烦恼本来就不存在,不需要刻意去去除。 【原文】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译文】 灵明的觉知自然会观照,一切万法都归向真如。 没有归处也没有接受,断绝观想并忘掉守护的念头。 【原文】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译文】 四种殊胜的德行不刻意产生,三身本来就具备。 六根面对外境时,所产生的分别并非是真正的识见。 【四德】 指大涅盘的果德︰即常、乐、我、净等四德。又称涅盘四德。语出《大涅盘经》卷二。'常’,常住之谓。指大涅盘中,超越时空,无生灭转变之果德。'乐’,安乐之谓。指大涅盘中,绝生死逼迫之患累而无为安乐之果德。'我’,真我之谓。指离妄执之我,而得八大自在之真我之果德。'净’,清净之谓。指离惑业之垢秽,而湛然清净之果德。 【三身】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应身) 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现。 报身:经过艰苦修行,证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形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报身时隐时现。 化身:是佛的变化身,佛为了教化众生,可现为六道众生,以各种生命形式显现,活佛就是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来教化众生。 【六根】 《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编)》: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原文】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译文】 只要一心没有虚妄,所有的因缘就会调适正直。 心性本来就是齐平的,同在一处却又互不干扰。 【原文】 无生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译文】 以无生的态度顺应万物,随处都能幽然栖居。 觉悟是由不觉悟而来,一旦觉悟也就没有了觉悟的分别。 【原文】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译文】 得与失这两边,又有谁去谈论是好是坏呢? 一切有所作为的事情,本来就没有刻意的造作。 【原文】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译文】 知道心并非固定的心,就没有弊病也就无需用药。 迷惑的时候舍弃事物,觉悟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同。 【原文】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译文】 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求取的,如今又何必舍弃什么呢? 说有魔障兴起,说空就有万象的准备。 【原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译文】 不要去灭除凡俗的情感,只需教导平息意念。 意念没有了心也就熄灭了,心没有了行为也就断绝了。 【原文】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译文】 不需要去证得空性,自然就会明白透彻。 灭尽生死轮回,冥合心境而入于至理。 【原文】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处无境,境处无心。 【译文】 睁开眼睛看见外相,心就会随着外境而升起念头。 心所在之处没有外境,外境所在之处也没有心的执着。 【原文】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译文】 想要用心去灭除外境,心和境彼此都会受到侵扰。 心寂静外境就如同虚幻,既不驱除也不拘泥。 【原文】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译文】 外境随着心而灭除,心随着外境而消失。 心和境这两处都不产生执着,就会呈现出寂静虚明的状态。 【原文】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译文】 菩提的影像显现,心就如同清澈的水一般。 德行如同愚笨之人,不树立亲疏的分别。 【原文】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译文】 面对宠辱都不改变心态,不选择居住的地方。 所有的因缘都顿时止息,一切都不去忆念。 【原文】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嚚,内心虚真。 【译文】 漫长的白天如同黑夜,漫长的黑夜如同白天。 外表看似愚笨顽劣,内心却是虚静真实的。 【原文】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译文】 面对外境而不为所动,这就是有力量的大德之人。 没有他人也没有所见,无所见却又常常显现。 【原文】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惟转昏,汩乱精魂。 【译文】 通达一切事物,没有不遍及的地方。 思考越多反而会更加昏沉,扰乱精魂。 【原文】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译文】 想要用心去止住妄动,越想止住就越会四处奔逸。 万法没有固定的所在,只有一条门径。 【原文】 不入不出,非静非暄。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译文】 既不进入也不出去,既不是寂静也不是喧闹。 声闻和缘觉的智慧,都无法谈论其中的奥妙。 【原文】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译文】 实际上没有任何事物,只有玄妙的智慧独自存在。 本初的边际虚空冲和,不是用心可以穷尽的。 【原文】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 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译文】 真正的觉悟没有觉悟的分别,真空并非空无一物。 三世的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无边无际无量的各个佛),都是凭借这个宗旨修行。 【原文】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译文】 这个宗旨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也能包容整个沙界。 一切都不要去顾念,让心没有安住的地方。 【原文】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译文】 没有地方安心,虚明的状态自然就会显露。 寂静而不产生妄念,自在放旷纵横驰骋。 【原文】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译文】 所作所为没有滞碍,无论是离去还是安住都能平静。 智慧如同寂静的太阳,禅定的光明明亮。 【原文】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 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译文】 照亮没有相状的苑囿,明朗涅槃的城池。 所有的因缘都忘记之后,就能诠释出精神的定质。 【原文】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 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译文】 不用离开法座,就能在虚静的室内安然入睡。 乐于道而恬然自得,优游于真实的境界。 【原文】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译文】 没有作为也没有获得,依从于无而自然产生。 四无量心和六度,都是同一条乘载的道路。 【原文】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译文】 心如果不产生妄念,法就没有差别和交互。 知道生而无生,当下就是常住的状态。 只有智者才能知道,不是通过言语诠释就能领悟的。 本文为AI翻译,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