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哈呆呆:在监狱和死亡谈笑风生 | 我的名著故事

 早茶夜读 2025-05-05 发布于北京

 

第1627夜


希腊神话启蒙 | 02

探访苏格拉底的监狱

文 / 哈哈呆呆

书接上回。希腊在我心中一直是无可比拟的国度。
去年,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第一站就是圣地雅典。
雅典的知名景点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高耸在城中心的卫城。到达当天,舟车劳顿,进入雅典城区,已是深夜。焦躁地在小巷中搜寻着民宿,不经意间抬头,发现在绛紫色的天幕中,有一座灯火通明的石头城屹立在空中。天空之城的顶部,灯光汇聚之处,就是白璧无瑕的卫城。
夜晚和白天视野中的雅典卫城
当然,今天的故事主角并不是游人如织、位于雅典心尖儿上的卫城,而是在紧邻卫城脚下一个游人寥寥的公园中,一个不起眼的石头洞。如果你拿出Google地图搜索,会看发现这里赫然写着一条简介:Prison of Socrates。
地图上的苏格拉底监狱
***
很多人的必读书单里,《斐多》都榜上有名。虽然只是一个薄薄十几页的小册子,但是作者柏拉图,主角苏格拉底,主题死亡,包括译者杨绛,每个元素都能为它招徕到一些读者。
三联版的《斐多》封面把译者杨绛放在了最鲜艳的位置
在这部记录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戏剧作品中,苏格拉底一位名叫伊奇的迷弟,向亲眼见证了苏格拉底人生最后时刻的另一位迷弟斐多,事无巨细地询问了当天发生的事情。戏剧的大部分内容,现在被划分在哲学这个学科门类下,讲的是苏格拉底如何理解死亡灵魂不朽的临终对谈。
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的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城邦兴衰史上的重要标志事件。这位如同牛虻一样,每天在公共广场上追问雅典公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实的伟大哲人,时常让众多自诩智慧的城邦民哑口无言、感到冒犯。最终,公民大会以不敬神败坏青年两项罪名判处了苏格拉底有罪,而苏格拉底更是以一种近乎挑衅的态度,否认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为自己换来了极刑(详见柏拉图的《申辩篇》)。

雅克-路易·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
即便在生命的一刻,苏格拉底都在谈笑风生。可以说,他完全是依凭着本心,从容地主动赴死:苏格拉底大可在判决之后,直接离开母邦雅典,逃离城邦对他的不公判决;也可以在人生最后一天,在逼仄狭小的监狱中,怒斥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愉悦地、甚至满怀期待地迎接着死亡的到来。
苏格拉底监狱近景

这倒未必说明苏格拉底有多么伟光正,毕竟不可否认的是,他一直是个讨人嫌又面目丑陋的老家伙。真正的答案就在书中: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死亡只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解脱;他能以平静迎死,是因为他始终将哲学视为向死而生的修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
除了苏格拉底人生最后一天的思想全记录,《斐多篇》的描述里透露了这些一些信息:
我和他们一伙前些日子就经常去看望苏格拉底。监狱附近就是他受审的法庭。天一亮我们就在那儿聚会。监狱开门是不早的。我们说着话儿等开门。门开了我们就进监狱去看苏格拉底,大半天的时光都和他在一起。

根据地图显示,关押苏格拉底的山洞,也就是地图上标注为Prison of Socrates的地方,位于费洛帕波斯山,即地图左下角绿地的位置。其实,这里未必是精确的历史地标,而是历史学的推测点。整片绿地离人潮涌动的卫城不过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卫城位于地图右侧,图上显示为Acropolis of Athens),附近常年游人罕至,冷冷清清。
而普尼克斯山(Pnyx意为拥挤之地),也就是图上标注步行标志的地方(Pnyx Monument),是古代雅典城邦公民议会聚会的地点,也是苏格拉底经常找人辩论的地方。每个月,所有雅典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在这里出席会议,决议城邦里的大事小情。据说,这里也是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位置——和斐多的描述也相吻合。
空旷的普尼克斯山,石灰石结构,为众多雅典城邦公民集会提供空间
另外,地图上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在卫城北部,标注为Roman Forum of Athens(Roman Agora)的地方,中文名叫古罗马广场,这里是雅典城市民生活的中心。平时的商业贸易、小型集会,都在这里进行。从世俗意义上,它比卫城对雅典市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更大。如今,这里被修建成了一个博物馆,用于放置萨拉米海战的纪念品。
古罗马广场所在地
这些散落在雅典城一隅的石头和遗迹,早已无人看守,也没有人讲解,但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就像苏格拉底留下的问题一样,至今仍在等待我们去倾听、去回应。走出公园时,阳光正好。恍惚之间,我仿佛在斑驳的树影之间,看到了那个穿着长衫的苏格拉底的身影……
欢迎长按二维码,前往关注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