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三大新区”PK,“后浪”追赶速度惊人!

 UP成都向上 2025-05-05 发布于四川

这是四月的某一天,龙泉山那边的成都东部新区——

天府国际机场跑道上,平均每66.6秒就有一个航班起降,航空枢纽昼夜繁忙不停

天府国际机场

紧邻机场的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长达数公里的施工面一眼望不到头。

远处的三岔湖,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以湖光山色为底,未来之城已初露锋芒……

春日三岔湖。图据东部新区

这片87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社消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市前列

当先发的天府新区、高新区渐入“成熟期”,2020年才挂牌的东部新区,为何能在短短5年里紧随“前浪”步伐、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简要回顾三大新区的成长故事,或许我们能发现答案。

成都的三大新区,成立最早的是高新区,级别最高的是天府新区(国家级),最年轻的是东部新区。

近年来,三大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仅以去年为例,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困难压力之下——

➢ 四川天府新区加速培育新产业新企业,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33.4%;

➢ 成都高新区抓实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经济规模迈上3400亿元新台阶;

➢ 成都东部新区服务保障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38.5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居全市第一!

三大新区齐齐发力,助力成都经济运行划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V”形曲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是三大新区最形象的表述。

A

天府新区

/ 从“农田变新城”的国家级新区传奇 /

天府新区总部经济区

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曾是一片浅丘起伏的郊野之地。十余年间,这里崛起为成都的“城市新中心”:兴隆湖碧波荡漾,科学城科创载体鳞次栉比,564平方公里(成都直管区)的公园城市“首提地”&“示范区”展现着“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图景,“天府公园城市”与“浦东奇迹”“雄安质量”“滨海速度”一道成为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闪亮标识

天府新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5位,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特别是其强大的“创新策源转化功能”——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被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电磁驱动聚变等大科学装置获批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众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加速在此聚集

加快培塑新动力源、坚定担当成渝创新策源地,是天府新区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在「成都向上」看来,天府新区目前仍处于关键窗口期,探索完善“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协同运行模式,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蓄能—释能—赋能”引力场,其中的每个词都“道阻且长”。

B

高新区

“西部硅谷”的甜蜜烦恼 /

成都金融城

筹建于1988年、从南二环外神仙树起步的成都高新区,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0.3亿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472.3亿元,贡献了四川省1/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4的上市企业、1/4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的税收收入、1/18的经济总量

如今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和数字经济三大优势产业,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生产了全球60%的iPad和50%的Macbook,落地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领域投资超千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近六年保持20%的年均增速,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晋升至第3位;数字经济领域更是接连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数字文创产品。

30余年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空间饱和的烦恼。当年的新区如今已成为成都 “中央活力区”,产业园区变身热门豪宅板块。近年来,高新区与双流区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东部新区共建成都未来科技城、与锦江区共建金融城三期……一次次闪转腾挪,其实都是为了应对存量用地严重不足的困境

C

东部新区

白纸作画“后浪”的强势崛起 /

东部新区城市核心区实景。图据东部新区

刚诞生之时的成都东部新区,还是山路蜿蜒起伏、果园、梯田、池塘错落分布的川中丘陵乡村景象。短短五年时间,如今这里已是现代化写字楼与城市地标竞相拔地而起,智能化工厂飞速运转,机场、高铁、轨交、高速路纵横交织……成功实现了从蓝图构想到高标呈现、从白纸作画到成型成势的巨大飞跃,不仅连续三年荣登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50强榜首,更使成都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颈的同时,打开了面向未来的永续发展新空间。

2024年,随着蜂巢能源、中科翼能、海目星等行业龙头项目顺利投运,东部新区迈入了产业培育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湖滨天地、林栖活力城等高品质综合体建成投用,教育医疗“双倍增”战略顺利落地,新区的城市功能和品质也是大幅提升。

依托天府国际机场这一“超级枢纽”,省级新区的政策“大礼包”持续赋能,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开工、投产,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如今的东部新区,已成为企业眼中的“投资热土”、人人向往的“未来之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新用电量同比增长19.18%,增幅位列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这一数字,正是新区澎湃动能与蓬勃活力的最佳证明。


能够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顶梁柱”,成都三大新区自然各有各的“法宝”,如天府新区聚焦高端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打造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凭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优势,持续释放产业集群效应。但是,在「成都向上」看来,东部新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门优势”。

A

后发优势

站在“巨人”肩上 /

东部新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成都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需求进行高起点规划的。它秉承最先进的公园城市理念,能够充分借鉴其他城市和新区的发展经验教训,有效避免了一些传统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等。

在规划过程中,东部新区高度注重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创新驱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人-城-境-业”高度和谐,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方面让UP君感受最深的,就是东部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沿着公园大道隐藏着一条长约10公里的“地下隧道”,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既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也是东部新区“地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系统示意图

据介绍,东部新区从规划之初便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把打造“地下一座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约30公里,其他地方常见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老大难问题在这里不再是问题,不仅让市容市貌更美观、更安全,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政策支持更是“快人一步”。四川省政府专门出台《成都东部新区条例》,赋予其相应的省、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一“安排”最明显效果的就是审批流程效率大幅提高,去年东部新区仅用38天就完成某新能源项目的审批流程,较传统周期缩短60%。

B

土地优势

别人“找地”,我“选地” /

土地资源,是东部新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8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近4倍于高新区、1.5倍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有充足的环境容量和产业承载优势:一是空间广,新区有产业用地5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39平方公里,且以“成片连块”的优质地块为主;二是尺度大,区域内有2千至3千亩连片的工业用地,可承载用地需求大的制造企业;三是配套优,新区有完善的电力规划、储能规划、新能源规划,正加快建设多个项目;四是性价比高,为支持产业快速发展,新区主动让利企业,商业用地价格远低于成都中心城区。

某能源项目负责人就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在这里一次性拿下2000亩地,建设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这样的连片土地,在其他新区根本不敢想!”

在东部新区,像这样“成片连块”的大面积厂房很常见

另外还有一大利好,为保障土地高效利用,东部新区实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对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提前明确,企业拿地即可开工。比如作东部新区重点培育的潜力链主项目,海目星西部总部及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在2023年7月开始申请建设所需手续后,快速实现了“三证”办理,保障了项目拿地即开工,并在短短6个月实现主体封顶,堪称新区的“特斯拉速度”。

海目星(一期)项目鸟瞰效果图

C

枢纽优势

左手机场、右手成渝 /

东部新区位于成渝发展主轴和成德眉资连接地带核心区域,与重庆向西发展呼应,还与资阳、眉山等城市毗邻,去年投产的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落户东部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可以辐射成都、重庆两大汽车市场

东部新区还坐拥天府国际机场这样的“顶级”资源(2024旅客吞吐量全球第29位),是新区腾飞的“强引擎”。此外还有成自宜高铁、地铁18/19号线以及S3市域铁路构成的“轨道一张网”,实现“30分钟到天府广场、双流机场,1小时到重庆江北机场”,还有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天府机场高速、成安渝高速等高/快速路网,妥妥的“陆空”双枢纽。

天府国际机场。图据东部新区

像世园会主会场、天府国际赛道这样的“嗨”项目落户东部新区,立体交通枢纽优势是重要的上分项。

凭借枢纽优势,东部新区正聚焦临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方向集中发力,积极引进高端科研院所,精心布局医学创新平台,已初步形成一批行业龙头示范领跑、一批骨干优势企业支撑追赶、一批小微企业紧跟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后发优势+土地优势+枢纽优势,不仅有助于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而且加速推动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使东部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是成都的东部新区,更是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书写着新区发展的“逆袭”传奇。

在成都的经济地理版图中,天府新区、高新区、东部新区犹如三颗闪耀的星星,共同照亮成都的未来。在「成都向上」看来,三大新区与其说是竞争关系,不如说是“互补共生”的合作关系——

天府新区就像班上的“优等生”,聚焦总部经济、科技创新和公园城市建设;高新区是班上的“特长生”,深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东部新区是班上的“潜力股”,承接先进制造、临空经济等重资产项目,形成“总部在天府、科创在高新、制造在东部”的协同效应。

这种差异化定位和共生共赢的发展范式,不仅避免了“窝里斗”,共同构成成都高质量发展 “黄金三角”,而且更有望成为新时代城市新区竞合关系的鲜活样本,为全国新区建设提供极具价值的“成都方案”。

2024世园会主会场。图据东部新区

今年,东部新区还将迎来2025世运会,天府国际机场也将启动二期工程,规模将扩大一倍,年吞吐量接近世界第一大机场亚特兰大机场。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潜力释放、成渝协同深化,东部新区有望在2035年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核心区”,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节点。成都的三大新区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也将越来越紧密,不仅扛起经济增长大旗、撑起城市发展的脊梁,更以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绘就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壮美画卷。

-  END  -

 防止失联〖请设星标☆〗

编辑:HugeⅠ  美编:Amy  Ⅰ  主编: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