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要畢業,就是一個小孩告別他的幼兒時期,然後他要進入他的兒童時期。兒童、童年,其實就是在小學這個階段,以台灣現在孩子的成長,在小學5、6年級,也就是一個孩子差不多到了10歲,他就開始進入「青春期」。10幾歲,不是到國中才10幾歲,在小學5、6年級時他就10幾歲了。
「生命」是有一定的規律,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只有你們家的孩子是這樣,有時候是大部分的孩子他有的普遍現象,不管是他的身體,生理上的變化,或者是他心理部分的變化。當一個孩子到了4、5、6年級,也就是9歲、10歲、11歲、12歲這個年齡層的時候,他的心理上就開始產生變化,然後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學校的老師、對學校、機構、或是對社會裡所謂的長輩、權威,他就開始有一種反抗。
我常講說一個在幼稚園階段的小孩,你跟孩子說:「你要聽話,你如果聽話你就是好孩子,如果你不聽話,你不聽父母的話,那你就是壞小孩。」我覺得在幼稚園這個階段,你還可以這樣說,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聽父母的話,生活才不會發生意外,生活才不會產生危險,父母能夠保護、照顧;所以孩子要聽話,你聽話我們才能夠照顧你,你不聽話我們照顧不了你,我們跟你講的你不聽,到時候你就會發生事情。所以我們會跟孩子說:「你要聽話」。
但是當一個孩子要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他要成為一個青少年的時候,聽話的不一定是好孩子,不聽話的也不一定是壞孩子。父母的話要聽,但只是聽到而不是聽從,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人生經驗、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見解、憂慮、關心告訴孩子,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但是不能要求孩子要按照父母的話去做。
如果孩子聽到了,但是他不照你的話去做,做父母的你不能夠生氣,不能夠處罰他。如果因為他不聽話,不照你的話去做,結果他失敗了,他跌倒犯錯了,父母也不能笑他,也不能責備他說:「你就是不聽我的話,你才發生這種事情。」
反過來,你還要去安慰他,還要去鼓勵他,還要跟他講:「沒關係,跌倒了我們可以再站起來,失敗了我們也從中學到很可貴的功課。」
一個孩子,特別是進入小學這個階段以後,
父母要有很大的能耐給孩子足夠的犯錯和失敗的空間。
當然,錯就是錯,錯不要變成對,但是當孩子犯錯、失敗的時候,父母的情緒是平和的、穩定的、有耐心的,是可以跟孩子慢慢地說的;這個就是你給他空間。不會孩子一做錯什麼,父母馬上、立即的好像某一個地雷,或某一個敏感的神經被碰觸到,然後就暴怒,非常的生氣要罵他、指責他。
表面上,你們都聽到了,但是我可以跟你們預言,到時候可能80%在座的家長還是會忍不住。
因為這種反應比我們的思想來的還要快,它是不經過思考就反應,它有一個機制會很突然,
這個跟我們的童年經驗,你的父母親早年對你的管教方式、要求的方式,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如果做父母的你,在小學這個階段,甚至到國中進入高中,這漫長的成長歲月,你的父母沒有給你犯錯跟失敗的空間,意思就是說你的錯誤跟失敗都會被嚴厲的指責,被強烈的批評,如果是這樣的話,經過10幾年的時間,你的神經就已經自動化了;就是碰到類似這樣的事情,不管是你自己的錯誤或失敗,或者別人的錯誤或失敗,很自然的你就會莫名其妙的,產生那個反應,那個反應會自動化的產生出來。
父母的這個部分的處理,在孩子進入小學階段,會成為更迫切需要面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