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黑釉瓷器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镇江东汉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小罐,证明了其悠久的历史。然而,黑釉瓷真正迎来辉煌时代,是在宋代。彼时,黑釉盏不仅成为日常用具,更因“斗茶”文化的盛行而被赋予极高的审美价值。其中,黑釉油滴碗以其独特的结晶釉效果,成为宋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 国宝第18件:宋代黑釉油滴碗 陕西渭南出土。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北宋黑釉油滴碗,高约9厘米,口径达30.2厘米,是目前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其釉面密布银灰色金属光泽的油滴斑纹,宛如夜空繁星,堪称中国古代陶瓷科技的奇迹。 ![]() ![]() 宋代斗茶文化与黑釉盏的兴起点茶与斗茶成为一时之风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饮茶方式从唐代的煎茶发展为点茶。茶叶被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时碾成细末,置于茶盏中,注入沸水并用茶筅击拂,使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沫饽。这种饮茶方式催生了“斗茶”活动,即比拼茶汤色泽、沫饽持久度及茶具优劣。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明确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为衬托白色茶沫,黑釉茶盏成为最佳选择。蔡襄在《茶录》中强调:“茶色白,宜黑盏。” 黑釉盏的流行与建窑的崛起。 由于斗茶需求,黑釉盏在宋代大量生产。全国已发现的宋窑遗址中,三分之一以上都烧造黑瓷,其中以福建建阳建窑最为著名。建窑生产的黑釉盏胎体厚重,釉色乌黑莹润,并因窑变形成“兔毫”“油滴”“曜变”等独特纹样。北宋后期,建窑甚至为宫廷烧制“供御”“进琖”款茶盏,足见其地位之高。 然而,黑釉油滴碗并非仅产于南方。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油滴碗,胎质灰白,器型硕大,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特征,说明当时南北窑业在黑釉瓷烧造上各有千秋。 ![]() 油滴釉:黑瓷中的星辰幻影1. 何为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特殊品种,属结晶釉。其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布满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圆点,状如油滴浮于水面,又如繁星缀于夜空。这些“油滴”实为釉层中的氧化铁结晶,在高温下分解并重新组合,形成赤铁矿或磁铁矿晶体。 2. 油滴形成的科学原理: 油滴釉的烧制是古代工匠对窑变技术的极致探索—— 温度控制:需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且结晶温度窗口极窄(仅约20℃)。若温度过高,结晶会溶解;过低则无法形成油滴。 冷却工艺:窑内冷却时,氧化铁在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最终析出晶体。 原料配比:釉料中铁含量及杂质比例直接影响油滴的分布与光泽。 古人曾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来形容油滴釉的奇幻效果。 3. 油滴釉的南北差异 南方建窑油滴盏:多为小件茶盏,胎厚釉黑,油滴斑较小且密集。 北方油滴碗(如陕博藏器):器型较大,油滴斑更为疏朗,银光闪烁,更具豪放之美。 ![]() 陕历博黑釉油滴碗:北方窑口的巅峰之作出土于陕西渭南的这件黑釉油滴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油滴釉碗出土较多,但如此大口径的油滴碗国内罕见。宋代油滴盏通常口径在12-15厘米左右,而此碗口径达30厘米,烧制难度极大。 这件黑釉油滴碗堪称北方窑口的代表。不同于建窑的深黑釉色,此碗釉面更显浑厚,油滴斑更为明亮,体现北方窑工的独特审美。 此碗证明北宋时期北方窑口已掌握高超的油滴釉技术,打破“油滴釉仅产自建窑”的传统认知。它的存在,为研究宋代南北陶瓷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油滴釉的衰落与后世影响1. 元代以后的式微 南宋至元,黑釉盏因饮茶方式改变(散茶冲泡取代点茶)而逐渐衰落。加之油滴釉烧制难度大,元末以后几近失传。 2. 日本“天目釉”的传承 宋代黑釉瓷通过贸易传入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现存数件宋代油滴、曜变盏,均被视为国宝。如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的油滴天目茶碗,以及静嘉堂文库的曜变天目盏(全球仅存四件,皆藏于日本)。 ![]() 南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3. 现代复烧与研究 20世纪以来,中日陶艺家致力于复原油滴釉技术。福建建阳、陕西耀州等地窑口尝试以传统工艺烧制油滴盏,但完美还原宋代效果仍属难题。 宋瓷之美,千年不灭北宋黑釉油滴碗不仅是实用器,更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承载着宋人的饮茶风尚、窑工的精湛技艺,以及古代中国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油滴碗,以其硕大体型、璀璨斑纹,成为宋代陶瓷史上的孤品。当我们凝视它时,仿佛能穿越千年,看见汴京茶肆中的斗茶盛景,听见窑火噼啪声中,铁结晶悄然绽放如星。 正如古语所云:“美的创造或许偶然,但欣赏必当有意。”宋人用智慧让黑釉焕发生机,而今天的我们,仍在追寻那窑变中的永恒星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