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世界”构想作为俄罗斯的地理想象和政策工具:历史根源、概念原则和类型分析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5-05-05 发布于天津

“俄罗斯世界”构想作为俄罗斯的地理想象和政策工具:历史根源、概念原则和类型分析

作者:Tomáš Mareš,布拉格查理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俄罗斯和东欧研究系,研究方向为外交政策和战略研究;Petr Sosna,早稻田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外交政策研究。

来源:Tomáš Mareš, Petr Sosna, “Re-thinking the Russian World construct: Historical roots, conceptual tenets, and contemporary typology,” Political Geography, 2025, No.119, published online.

导读

这篇文章考察了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世界”概念的历史演变,并提出了相应的类型划分。根据批判地缘政治的分析框架,“俄罗斯世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想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地理范围、一系列政策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工具。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世界”已发展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策略,旨在从俄罗斯民族“语言共同体”的范围之外为俄罗斯争取支持,从而使其能够在后苏联空间内外追求并实现各种战略外交政策目标。俄罗斯总统普京宣称:“'俄罗斯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广阔。我们并没有创造它。我们的使命是巩固它、发展它,并使它对我们的公民、对全世界都具有吸引力”。

引言

既有研究表明,在外交政策话语中,国家及其领导人运用话语叙事来唤起共同性或归属感,从而建立或促进某种认同感。这些叙事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但总体而言,其目的往往在于支持某种特定的世界构想,从而倡导或支撑其外交政策。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此类话语叙事的典型案例便有“俄罗斯世界” (Russkiy mir)的概念。文章认为,2023年《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直接援引并接受了“俄罗斯世界”的概念,指出:“一千多年的独立国家经验、前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与欧洲传统文化和欧亚大陆其他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确保不同民族、种族、宗教和语言群体在共同的土地上和谐共处的能力,决定了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特的国家文明、一个将俄罗斯民族和组成俄罗斯世界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其他民族汇聚一堂的幅员辽阔的欧亚和欧洲太平洋大国的特殊地位。”

“俄罗斯世界”的概念曾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反复使用和修改,因而缺乏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演化相关的分析模式,即通过观念的形成阶段进行分类。每个形成阶段都采用独特构想来确定“俄罗斯世界”的地缘政治范围,并利用特殊的政策工具实施其外交政策,以实现一套独特的外交政策目标。

理论和分析框架

文章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将“俄罗斯世界”概念纳入地缘政治文化的范畴。地缘政治文化由一个国家对其空间身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的理解所决定,围绕语言、文化、宗教和政治价值观等集体身份进行话语建构,由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若干地理想象构成。具体而言,“俄罗斯世界”概念就是一种经历多次迭代的地理想象。地理想象指一个国家文化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群体在世界范围内对本国和民族进行定义的过程,涉及到构建“自我”与“他者”的概念、定义“祖国”的内涵、明确“朋友”和“敌人”的界限,以及确定国家使命和论证领土边界的“合法性”等议题。

文章指出,“俄罗斯世界”是一个逐渐演变、充满活力、灵活且适应性极强的概念,该概念通过吸纳、融合或剔除各种关于俄罗斯“是什么”和“在哪里”的观点和看法,反映了俄罗斯外交政策制定者的切身需求和利益。

基于此,文章从三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采用过程分析法,焦距“俄罗斯世界”想象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的重要节点,展现当前推动该构想合理化的理念根源,及其作为地理想象对俄罗斯国家地缘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关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世界”构想演变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及其实践,以勾勒出自1990年以来塑造“俄罗斯世界”不断演变的主要特征和观念脉络,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范式,即新经济范式、文化外交范式、安全化范式和“普世价值”范式。第三部分文章对“俄罗斯世界”概念的转型过程进行评估和解读,分析其对俄罗斯当前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

“俄罗斯世界”概念的历史根源和关键节点

“俄罗斯世界”在地缘政治领域首次使用可追溯到基辅罗斯时期(879-1240年),当时被用于定义古罗斯的领土和文化范围。“俄罗斯世界”指一个特定的文明空间,以界定受单一文化和政治中心主导的广阔领土。在该空间内,基辅罗斯是俄罗斯文明空间的核心,包含各东斯拉夫部落,这些部落寄予融入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轨道、接受东正教主导的文化传统以及忠于基辅罗斯的王朝统治。这表明当时“俄罗斯世界”是一种通过基于共同的民族联系同化周围的斯拉夫人口的地理想象。

基辅罗斯解体后,在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下,“俄罗斯世界”的观念框架被用来对抗波兰立陶宛联邦控制地区的“波兰化”和“天主教化”,并逐渐被蔓延到俄罗斯统治者视为领土自然历史组成部分的所有地区。1674年的《基辅概要》确立了俄罗斯民族的概念,即俄罗斯民族由俄罗斯人(Russkie)、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在俄罗斯沙皇的政治领导下统一起来。它成为直到19世纪唯一被官方接受的对俄罗斯历史、民族和国家地位的解释。

随着19世纪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其领土扩展到非东正教、非斯拉夫甚至非基督教人口居住的地区,俄罗斯领土的人口构成性质开始与其民族国家构想以及欧洲民族国家化的趋势产生显著差异。在19世纪俄罗斯帝国领土扩张达到顶峰的背景下,俄罗斯出现了对国家和身份构建的新概念,即“俄罗斯理念(Russkaya ideya)”。泛斯拉夫主义通过历史、语言和民俗领域传播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主张激发所有斯拉夫族群对共同身份、血统和文化的热情,无论其居住地和方言。俄罗斯被描绘为唯一能够实现俄罗斯生活方式和文明品质的斯拉夫民族天然领袖和保护者。普世教会主义认为,俄罗斯的存在与其他民族密不可分,俄罗斯是包罗万象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吸取来自全人类共同历史经验的精华。俄罗斯应通过其东正教遗产传播基于真理、道德、善良和美丽理想的普世价值观。该观念拒绝民族主义倾向,主张形成一个由宗教原则衍生而来,由普世价值观统一起来的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世界。

文章总结,在俄罗斯社会政治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关于“俄罗斯世界”愿景的观念,这些观念基本形成了三条主要路径,即斯拉夫民族中心主义、多民族的国家中心主义和跨文明观念,由此组成了“俄罗斯世界”的决定性特征和历史根源。

“俄罗斯”世界概念在后苏联时期的发展演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世界”论的复兴,其主要动力源于新生的俄罗斯联邦需要重新定义其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和社会政治环境中的角色。“俄罗斯世界”构想为俄罗斯知识精英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使他们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和国际现实,重新构建俄罗斯的民族、族群和文化认同——它不仅被用来巩固俄罗斯国内民众的凝聚力,也激发了俄罗斯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积极姿态。俄罗斯政治精英很快意识到,复兴“俄罗斯世界”构想是一项强大的资源,可以应用于多种外交政策路径,以实现广泛的国家对外利益。文章认为,后苏联的“俄罗斯世界”构想分为四大范式,这些范式相互交织,其演化时期相互重叠,各个政策并行存在,并根据俄罗斯政策制定者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一)新经济范式 

20世纪90年代初,以彼得·谢德罗维茨基(Pyotr Shchedrovitskiy)为中心的一批俄罗斯学者重新启用了“俄罗斯世界”这一概念,旨在构建关于俄罗斯身份认同及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观念。在新经济范式中,“俄罗斯世界”提供了超越领土划分的全新框架,将传统的民族中心主义与侨民概念和新经济思维相联系。新经济范式采用了一种离散地理想象,通过文化(俄罗斯文化)和语言(俄语)将俄罗斯和领土外的俄罗斯侨民社区联系起来。这种地理想象在空间分布上与泛斯拉夫主义有相似之处,具有一种去领土化倾向,提倡国外享有更高生活水平和文化丰富度的俄罗斯侨民作为俄罗斯世界的“先进者”,积极参与推动俄罗斯国内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新经济范式对“俄罗斯世界”的构建旨在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利用俄罗斯侨民网络作为俄罗斯新的增长源。通过吸引外国投资和资本、推动技术投入、加强跨境合作以及提升俄罗斯联邦的对外政治经济影响力,重振国内经济发展。新经济范式还旨在巩固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国家品牌战略的地位,并提升其国际声誉。

(二)文化外交范式

文化外交范式超越了以民族为中心的新经济范式,纳入了更多的外国公众。在多民族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其核心理念是在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背景下巩固更广泛的俄罗斯民族认同,并积极动员相关社群参与创造和传播所谓的俄罗斯共同遗产。文化外交范式下的“俄罗斯世界”构想范围显著扩展,强调海外同胞的概念,即涵盖了除俄罗斯族和俄语民众之外的所有居住在外国的俄罗斯联邦公民以及通过家族血统与俄罗斯有联系的个人。

海外同胞(特别是在近邻)成为定义俄罗斯身份的核心概念,俄罗斯是所有俄罗斯人的“历史和自然祖国”。俄罗斯联邦法律正式将同胞定义为俄罗斯联邦公民和居住在国外的前苏联公民,其中也包括希望与俄罗斯联邦建立精神、文化或法律联系的俄罗斯帝国时期移民的后代。文化外交范式呈现出一个以国家为中心而非以民族为中心的概念,包含了许多根植于俄罗斯帝国、苏联或俄罗斯联邦领土的民族和民众。

进入21世纪,俄罗斯重新发掘并创造了“新泛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提倡将俄罗斯联邦描绘成一个自然形成的文明空间中心,这个中心在历史、领土和文化上相互联系,并与超越当代欧洲和亚洲国家实体边界的俄罗斯同胞网络交织在一起,以“大俄罗斯民族”的理念为缩影。2008年,“俄罗斯世界”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该文件宣称,“俄罗斯世界”应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巩固俄罗斯文化。

文章认为,文化外交范式将量身定制的议程与国家或国家支持的组织向国外扩张影响力结合在一起,“同胞”被视为俄罗斯文化外交的主要推动者。它既能保持对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历史的自豪感,又能同时表明当今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在其境外拥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

(三)安全化范式

安全范式将作为“俄罗斯世界”中的核心群体“同胞”安全化,来实现俄罗斯规范大国形象或领土复兴的战略目标。安全范式的形成源于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以及俄罗斯被具有歧视态度的敌人包围的想象。因此,俄罗斯同胞被描绘为因其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而成为外部仇恨目标的群体。2008年和2016年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理念》都提出要保护和维护俄罗斯同胞在其居住国的合法利益。

在俄罗斯享有较为良好国际环境的阶段,俄罗斯积极树立尊重、遵守甚至积极促进世界和平、文明多样性的国家形象,并通过在国外维护和保护俄罗斯世界,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随着美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施压和矛盾升级,“俄罗斯世界”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由俄罗斯侨民和同胞组成的地理空间,海外侨民和同胞的社区是“俄罗斯世界”的飞地,从而为俄罗斯干涉这些社区提供合法性支持。

(四)“普世价值”范式

“普世价值”范式(原文称“可转移范式”)主张超越既有对于侨民和同胞概念的关注,转向强化俄罗斯的软实力,以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价值框架,使“俄罗斯世界”成为跨越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的普世议程。软实力范式的灵感源自于19世纪的普世教会主义。

“普世价值”范式提出了更为宽泛的构想,认为“俄罗斯世界”不仅限于俄罗斯侨民、同胞或俄语社区。“俄罗斯世界”向所有认同俄罗斯联邦的人开放,从而将国际上对俄罗斯的同情者纳入其中。该范式的思想源泉来自于东正教,包含所谓普世道德和伦理行为准则,构建了一种所谓“新保守主义”价值观,以反对或对抗所谓西方 “堕落”的进步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俄罗斯世界”成为了一个开放的跨文明网络,将符合其价值框架的国际力量进行整合。俄罗斯通过在国际上传播“非自由主义”议程、支持外国反西方政党或政客以及在国际规则上融入其价值观诉求等实践,构建了一种“反西方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文章认为,“普世价值”范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基于价值观规范的“俄罗斯世界”,寻求更多的国际支持,维护本国利益。

“俄罗斯世界”概念对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文章认为,“俄罗斯世界”构想形成了三条主要发展路径,民族中心主义、多民族的国家中心主义和跨文明的普世主义。三个路径为“俄罗斯世界”构想在苏联解体后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世界”构想包括新经济范式、文化外交范式、安全化范式和软实力范式四种范式,为俄罗斯采取超越其国界进行多层次力量投射提供了合法性工具。在软实力层面,“俄罗斯世界”构想通过新经济范式、文化外交范式和“普世价值”范式,将外国受众与俄罗斯战略构想相结合,寻求并激发海外支持,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在安全层面,安全化范式为其对外优先使用武力和收复领土提供了正当理由。

以上范式对“俄罗斯世界”的建构,是俄罗斯战略多元化及其多种外交政策手段的源泉。俄罗斯政治领导层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运用这些手段,或将其组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战略目标。

结论

“俄罗斯世界”构想并非由不相关的思想松散地拼凑而成,而是根据当前的社会政治以及地缘政治背景,有目的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俄罗斯国家的具体需求和外交政策目标。当前,“俄罗斯世界”正在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地理想象,旨在吸引国际上潜在的同情者,并在不受地域限制或与俄罗斯有联系的情况下吸引世界各国对俄罗斯政策的支持,从而远远超出了其早期的民族中心主义性质。

词汇积累

 Russian World 

俄罗斯世界

Critical Geopolitics

批判地缘政治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地理想象

Cultural-Diplomacy

文化外交

Soft Power

软实力

Securitization

安全化

译者:秦子宁,国政学人编译员,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中美竞争和国际秩序、基础设施的地缘政治化。

审校 | 丁伟航

排版 | 范世一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