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远去的柳哨声 作者:姜佃广 在我每天上下班走的路边有一排柳树,数了数一共四十七棵,还是老县城升级改造移栽的,当时只是光秃秃的树干,那凹凸不平的树皮则像日久劳作老人手上的老茧,深深浅浅的沟壑诉说着它生命的沧桑。随着春天的来临从砍去树枝的伤口上逐渐发出新的枝丫,没想到仅三年的时光就枝繁茂盛,真是“有心插柳也成荫”啊!对柳树生命力之顽强我肃然起敬,每走到这段大约800米的路段我都步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是报春树,当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那些槐树、枣树还在休眠之中,而柳枝上便生出第一抹新绿。望着在春风中漫舞的柳枝儿,不免触景生情,想起了儿时吹柳哨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没有琳琅满目玩具的,小孩们便学会了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玩具,柳哨就是其中的一种。那时候村庄四周、院前屋后、沟渠两旁满是柳树,制作柳哨的原料十分充足,不过,做柳哨也是有季节限制的,时间早了或者晚了都不行,柳树刚刚发芽时节最佳,因为这个时候柳枝最容易“离骨”,所谓“离骨”就是柳枝的外皮离开中间的木质部分。做柳哨的柳枝要平整光滑不能有分叉或疤瘤。把柳枝截成自己想要的长度捏在手中,一只手捏紧固定另只手用食指和拇指同时用力扭动旋转,使柳枝条的外皮与木质部分脱离,根据手感判断完全“离骨”了,把树皮从粗的一端慢慢抽出,露出白嫩温润的木条。截取大约5-8厘米(也可随意截取长度,但不能太长)青绿管状树皮一端用手按压成扁椭圆状,再用小刀将最外层绿皮削去约3-5毫米,极像唢呐头上的形状,通过试吹、修理直到吹出声音满意为止,一个柳哨就制作完成。 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制作的柳哨很多,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有短的,不同的柳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尖细像公鸡打鸣、有的厚闷像牛哞叫。有的小伙伴用小刀在粗长的柳哨中间挖上几个小圆孔如同短笛一样,可以吹出了不同的音律来。我有叫小军小伙伴,他学着吹唢呐师傅用双手捂着,随着手掌的张合能吹出戏曲的韵味,引得大人们都驻足竖耳。有时一群小伙伴会凑在一起吹柳哨,还有的把两三个柳哨放在嘴里一起吹,此时的柳哨声或清脆高亢,或醇厚低沉。小孩子们吹柳哨是没有乐感没有章法,没有抑扬顿挫的旋律,更没有统一的乐队指挥,就是憋红脸的使劲吹,尽管柳哨声不如现代高科技的音响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但在那个年代我认为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它激活了整个春天的生机与浪漫,排解了一代又一代老家孩子们的寂寞。 在一年又一年的柳哨声里,我逐渐地长大,从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追梦少年到满身热血的多梦青年。现在两鬓已白皱纹深深的我已过知天命接近耳顺之年,见证了老家吹柳哨的少年换了一代又一代。渐渐老家柳树也极为稀少了,被经济林木速生杨、各种果树取代。老家低矮的砖土房也被高大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楼房取代。时下儿童玩具更是种类繁多,有促进手眼协调的拼图,有启发思维的数学游戏,还有培养音乐感的迷你钢琴,每一样都寓教于乐。现在也没有孩童去爬树折柳枝做柳哨了。几十年过去了,再没吹过也没听到柳哨声,柳哨已深深地珍藏在我脑海深处的角落里。 我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抚摸着青碧的柳枝,“柳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吹柳哨”于是便折下柳枝做个了柳哨,虽然独奏显得孤单,但一曲柳哨声声,如今听来,唤起了沉寂多年的记忆,想起了一个个的面孔,吹开了我心里流淌着的童年时光。 作者简介: 姜佃广,男,山东梁山人,医务工作者,喜爱文学,时常在报刊、网站平台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小小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