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志:沈周画的平和智慧

 攒菁堂 2025-05-06

朱良志在《温暖的溪岸:沈周画的平和智慧》一书中,深入探讨了明代画家沈周的艺术成就与哲学思考。他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沈周的艺术。

图片

沈周,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和文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生活哲学,成为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作者通过对沈周的感伤、自得、风雅以及与其他艺术家的对比,揭示了其在文人画中所追求的平和与智慧。

同时,沈周的艺术深受儒道禅影响,他在艺术表达中融入了深沉的修养与即兴的灵感,展现出独特的平和与智慧。

图片

沈周 落花图卷  纸本设色 23.5cm×106.6cm 1506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落花图》卷作于1506 年,是沈周晚年一件重要作品,沈周题《落花诗》于其上,文徵明有跋文说明此中缘由。画面清新雅净,境界开阔,风格细腻,以淡淡的色彩渲染出凄迷的气氛,如说一个暮春季节溪畔的寻常故事。落花如雨,一人静坐水边,目对纷纷落花、潺潺流水,神情忧伤。远处桥那边有一仆人携琴将至。这一切都为了突出主人的心境:琴未张,主人的心弦已随着落花轻拨;落红满地,脉脉流水,都在突出主人心中的缠绵。在温和的格调中,有一种凄迷悱恻的忧愁在。

这件作品表达了眷恋生命的主题。文徵明常说:“吾先生非人间人也,神仙人也。”有文献记载,沈周晚年飘然长须,宛若仙人,但文徵明此般感叹当不是指此,而是指老师洞察幽微的智慧。

据文献记载,沈周曾登黄鹤楼,题诗云:“昔闻崔颢题诗处,今日始登黄鹤楼。黄鹤已随人去远,楚江依旧水东流。照人惟有古今月,极目深悲天地秋。借问回仙旧时笛,不知吹破几番愁?”并大书于壁,客见此诗,惊道:“此必仙也,何不凡如此!”这就像闻一多称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泄露了天机”一样。

沈周的落花诗图,他与弟子们相与吟咏的《江南春词》,还有他在诗画中透露出人生命脆弱的感叹,等等,似乎也是“泄露了天机”——道出了人内心深处微妙的感叹。在一个为蜗角功名奔波的时代,沈周能漠然自处,这来自他生命深层的力量,来自于他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

由此看来,沈周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哲学思考。他的画作如《落花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在他的画作《夜坐记》中,他通过诗画结合悟出自得之境,传达出忘我的人生哲理。

图片

沈周的艺术风格平和而充满伤感,这种情感常常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他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朱良志指出,沈周的平和并非源于他生活的安稳,而是源于他对人生命运的脆弱与无常的深刻理解。

沈周的艺术作品总是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这种情感常常与自然景物结合,如他在《落花图》卷中,画面中落花如雨,主人静坐水边,神情忧伤,传达出对生命的眷恋与思考。


沈周的艺术风格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内心感情的抒发与哲学的思考。他的作品如《青园图》和《京江送别图》等,展现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刻理解。

图片

沈周 青园图卷  纸本设色 19.1cm×188.7cm 创作年代不详 旅顺博物馆藏

沈周的诗歌与画作相辅相成,通过语言的力量深化了观者对画面情感的认同,他的诗句是感伤的流露,富有哲理性,如“盛时忽忽到衰时,一一芳枝变丑枝”,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切体悟与无奈的哀伤。


沈周的艺术作品还反映了他对儒道禅哲学的理解。他的画作中,平和不仅是对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大慈悲,对生命的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悟。沈周的艺术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内心感情的抒发与哲学的思考。

图片
图片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纸本设色 28cm×159cm 约149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艺术回旋于感伤和超然两极之间。读他的诗和画,觉得他太敏感、太脆弱,好像一片落花、几声鸟鸣,一声道别、都使他无法自已。另一方面,沈周又具有突出的超然情怀,不恋浮华、脱然世外。平常的生活,安宁的心态,赋予他比常人更敏感的灵觉,使他能窥破世界的表相,超越常人的迷思。沈周的超然是奠定在感伤基础上的。虽然他深受佛家哲学影响,但绝非心如止水,而是柔情似水,这柔情似水就是强烈的人间关怀意识。

总的来说,朱良志在《温暖的溪岸:沈周画的平和智慧》中,通过深入分析沈周的生平与绘画作品及其诗歌,揭示了沈周所表现的精神实质与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沈周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表现,更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图片

一、笔墨意趣

国画非常讲究墨色的变化,即浓、淡、干、湿、焦五种变化,墨色浓淡的变化则关系到一幅画的成败与意境,用笔的粗细变化成品效果也不一样。

(一)粗细用笔

一个非常成功的绘画家无论是精细、粗犷、泼墨、青绿各种风格都要能运用自如,沈周自是不必说,但他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粗笔画”与“细笔画”风格画,四十岁之前的沈周主攻细笔山水,年轻时候的沈周最初接触的多是文人画,所以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文人画风格影响很大,绘画风格谨慎画面精致,笔法尖细字体挺健,构图与画面安排上更是繁杂多变,绘画篇幅偏小,用盈尺小景形容以不为过。

在沈周众多细笔山水画中,他最常画的就是贺寿奉和之作,所以尽管他的画面很小但是他刻画的人物却很精致,山水上的皴染工也工整整因为画幅小。故而早期的他被大家亲切的称之为“细沈”。细笔山水最具代表性的作有《庐山高图》《报德英华图》《青园图》《两江名胜图》等。

图片
沈周《青园图》

沈周的粗笔山水,中年时期的沈周在师承与阅历上的变化使得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绘画风格是精简细致、画面繁杂,那么四十岁之后的画风就是粗简雄厚,画面大小也由方寸小景变为大尺条屏,在用笔、用墨上也更加丰富,画面开始注重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沈周的山水不管是平远小景,还是其他的大江大河,都给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或平淡自然之感,朴实无华的景色中往往寓于蓬勃生机,这也使得沈周的粗笔山水更加受人喜欢。在学习宋元其他画家的绘画基础上,糅合各家之长提炼出自己独有的画风,画法逐渐由细腻变的粗放,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即画史所称的 ' 粗沈 ' 风格。他的画面追求不仅有文人里的趣味,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绘画的感悟,粗笔山水最具代表性的作有《草庵图》《芝田园图》《沧州趣图》《为祝淇作山水图》等。

(二)墨法区别

明代对于山水画发展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可以说明代之前的山水画画风还是非常好的,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刚好是山水画发展前后连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对后来明清时期山水画艺术特色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沈周在山水画上的成就直接奠定了明朝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因此被誉为“吴门领袖”“明画第一人”。

沈周在绘画的技法与用墨上都非常的娴熟,单从他山水画绘画风格上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墨渲染,重点突出浑厚秀润之感,而另一类墨法则相对枯淡,整个画面意境都是苍茫感。但无论他的绘画墨法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将自然、朴实与天真的墨韵贯穿整幅画中,被总结为“苍劲润古”,既有力量之感,又不乏江南山水的清秀润哲。

例如,沈周早年间所作的《盆菊幽赏图》,该作品墨色不如晚期山水画那般笔墨浓重,没有特色,一时此图是对角构图,一角茂密的树木几颗显行出自然朴实的一面,另一角这是围栏庭院,花草从中三人对坐饮酒,一副秋高气爽的景色意境。此外,在《寺隐尧峰图轴》里沈周更是将枯墨发挥得淋漓尽致,整张画面看起来非常清淡,以干墨、淡墨为主,浓墨部分非常的少,物体的布置很少且刻画得非常简练精致,近景刻画的枯木,枯木树上的树叶刻画寥寥几笔便把凄凉之刻画得入木三分,盘绕山间流淌的溪水远景,都是以淡墨勾勒构图,重点突出了山石的清空,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苍茫凄凉之感。

二、诗画一体

除了绘画沈周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非常厉害,早年学习赵孟頫的书法字体,后来又临摹“宋四家”,中年转为学习黄庭坚的大字书法字体,他最喜欢用狼毫书写字体,字体舒展锐利,中间窄小而四角宽大,深得黄庭坚一波三折字体真传,字体横竖开合,撇长捺大,挺劲奇崛,与他山水画苍劲润古的风格非常相似。沈周曾收为临摹黄庭坚书法而收藏了很多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这也是他用临摹黄庭坚书法的条件之一。可以说沈周是为数不多得到黄庭坚书法技法传承的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化须疏卷》《落花诗卷》。沈周尤为喜爱宋代隐士与著名诗人林逋书法,在学习了林逋的书体之后题诗“我爱翁书得瘦硬”,可以看出他在书法审美上偏爱瘦硬书体。

沈周的每一幅画他都会亲自提款,例如他在自己的画中写到“老眼与今已欠华,风流全与少年差。看书一向模糊去,岂有心情及杏花”感叹年龄增大老眼昏花,再不付年轻时的朝气,就连识文断字都变得吃力很多,那还有心情赏那杏花。他的题词每每都是与绘画作品结合起来的生活真是感受或反思,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

三、构图

构图可以说是每一幅山水画的骨架,决定着作品的风骨,从众多大师的绘画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出来,山水画的格局往往在于它的构图,构图决定这一幅画的好坏高低。中国文人绘画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牵连,国画在构图上讲究创作的是自由发挥,不但要求注重自然的表现,更要能表现出绘画者心中所想与胸肩之宽广,讲究形神合一。从构图形式上来看,沈周擅于对河两岸,左右对称,对角构图等构图技法,在这方面大大地丰富了明代上水画的表现手法。他的画取景非常的巧妙,大都是某个事物的局部加以放大,例如《盆菊幽赏图》中采用的就是对角与对河两岸的构图技法,近景取景于竹园一隅,远景取于树林一角。以意境切入,以气韵为核心,另辟蹊径,不落俗套,打造不拘一格的构图造型。

左右平衡,对角构图让人感到视觉上的平衡、稳定之感,如沈周《青园图》采用的是左右均衡构图方式。此图绘画的是湖光上色,是一幅典型的对角构图山水画,构图严谨均衡,局部又附穿插变化,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一排清幽意境,对岸一隅的山石起到了点缀 整张画的作用,不但丰富了画面更使得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加强,呈现一幅对河山水朦胧间勾勒出庭院一隅的朦胧意境。另一幅作品《京江送别图》采用的也是同一种构图方式,与《青园图》的差异在于《京江送别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对称,而是以对角对称构图呈现均衡感,近景柳提边河岸旁,众人送别友人远去,中景友人于船上扁舟一叶,远景山峰重重叠叠,连恒无际。

图片

图1 京江送别图

众所周知沈周爱仿倪,他的仿不仅仅是仿倪瓒的枯墨法,绘画构图上也有仿造,例如沈周对河两岸的构图方式,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近景为小筑庭院或是某个景物一隅,中景是浩瀚的江河,远景一般都是高低起伏不断的山石,给人以萧条空旷冷峻之感。以《溪山秋色图》为例,近景沈周截取岸边小景加以放大,对人物、树木山石的刻画、疏密安排都非常细致,同样的远景也是采用局部放大的方式以“披麻皴”的手法放纵洒脱的绘画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山水画作品。整个画面无论是近景中萧条的树木与游人还是远景中光秃的山石都给我们无限遐想。此外,沈周山水画中不乏对角线构图作品,所谓对角线构图就是把整个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安排在一条对角线上,《果林》就是他对角构图的代表作品,他将茂密的树林集中体现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再把整体画面加以修改,稍加点缀,或留白,使人视觉不自觉的聚焦一处,果林、水流逆向设计,给人一种周身流畅的韵律感,赋予画面古雅清逸之风。

图片

图2 溪山秋色图

四、结语

山水画发展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气质。而如今的画坛上很少有经得起推敲的风格,单纯地涂抹点染,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强力效果,使当下画坛失去了很多应有的艺术气质。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再来审视沈周在山水画上的构图、笔墨运用与诗画意境艺术,不但能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当代绘画艺术,更能从沈周的画和人生经历为对当下绘画艺术发展以新的启示。无论今后的艺术文化如何发展,沈周山水画独有的艺术特色都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对象,经久不衰。

图片
沈周的青绿山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图片

笔墨运用:
沈周的青绿山水在笔墨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空间感。他的画作中,墨色的运用灵活多样,能够生动地表现自然景物的质感和气韵。

图片
图片

色彩运用:在青绿山水中,沈周善于使用鲜明的绿色和蓝色,使得画面色彩明快,充满生机。他通常在前景使用较为鲜艳的绿色,中景和背景则使用蓝色,形成了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
图片

构图布局:沈周的青绿山水在构图上讲究意境和秩序,他常常运用对比和层次感来处理画面,使得山水景观既有层次感又不失和谐。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远近、大小、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深邃且富有诗意的空间感。

图片
图片

风格演变:沈周的青绿山水风格经历了一定的演变。早期作品可能更加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晚年的作品则更加豪放、大气,色彩和笔墨的运用更加大胆自由。这种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沈周艺术成熟期的心境变化和审美取向。

图片
图片

总的来说,沈周的青绿山水以其独到的笔墨技巧、鲜明的色彩运用、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风格的演变,展现了明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图片
图片

[ 参考文献 ]

[1] 张克 , 崔博华副主编 . 中国古代绘画大师 [M].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2014.02.
[2] 吴锡军 . 画坛明四家 [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10.03.
[3] 李希凡 .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 5 卷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
[4]徐瑞萍 . 沈周的几幅山水卷轴画 [J]. 收藏家 ,2000,(8).
[5]牟建平 . 粗简豪放 :“吴门画派”领袖沈周 [J]. 收藏 ,201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