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成语意思简单精辟,通俗易懂,有的成语却必须知道其来源或者典故才能明白其意思,例如“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个成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由东晋时期权臣桓温睹物思己的一句感叹,慢慢发展而来的汉语成语。南朝时期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有记载。原文: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说的是桓温第二次北伐时,再次路过金城,看到他以前当琅邪太守时所种的柳树,树干都已经大得有十围了。感慨地说:“树木尚且这样,人又怎么能禁受得住时光的消磨!”昔日种的柳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桓温攀着树枝,折下枝条,拿在手里,泪流不止。历史上的桓温姿貌伟岸,豪爽大度,文武双全,英略过人。这个关于桓温的轶事典故,也被称为“金城泣柳”。宗白华曾经评价过:“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雄武的桓温,勇于自新的周处、戴渊,都是千载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后来被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枯树赋》中化用:“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年种的柳树,随风飘扬在汉水以南,十分茂盛。如今却已凋零,在江水深处悲伤。树都老成这样,人又怎么经受得住岁月的摧残。庾信是北周时期人,前期在梁朝为官,后来因为梁朝被西魏消灭,庾信被扣留在西魏做官,北周取代西魏后他又在北周任职。《枯树赋》就是庾信被迫留在西魏时所作。桓温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八个字表示出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情感。后来庚信《枯树赋》的化用,虽然衍化为二十四个字,但是主要的还是只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八个字。 千百年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一成语被后世用来感叹岁月无情,生命易老,表达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感伤。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宋代词人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尽》,宋代词人贺铸的《楼下柳·天香》,都借用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句,南宋词人辛弃疾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有一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后世作品中大多引用的是庾信的《枯树赋》中的表述,可见《枯树赋》在文学以及历史上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为什么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一种深沉而悲伤的情绪油然而生?我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战场。金城的风沙呼啸而过,柳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桓温站在树下,抬头仰望,目光穿过茂密的枝叶,落在粗壮的树干上。那棵柳树曾是年轻的桓温亲手种下的,那时他满怀壮志,意气风发。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的幼苗如今已成参天大树,而他自己却已壮志未酬、年华老去。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树尚且如此,人又何以堪? 攀枝折条的桓温,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身为大司马的他,泪水滑落,滴在干枯的土地上,与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两样呢?大家都同在时间流逝面前无可奈何、徒劳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古语不仅适用于桓温,也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那棵柳树一样,在时间的洪流中慢慢成长、慢慢老去。年轻时的激情与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而那些曾经的辉煌与遗憾,则如同落叶一般飘散在风中。 如果你家老宅也有一棵幼年手植的柳树,如今随着岁月如流,老宅的柳树在暮色里愈发佝偻了。枝干上皲裂的纹路像祖父临终时的手背,纵横交错地爬满褐色的痂。树冠被岁月啃噬得参差不齐,却依然倔强地举着几簇新绿,仿佛要够到檐角那枚浑圆的落日。你依稀记得那年春深,祖父扶你骑在虬曲的树杈上,树皮在掌心摩挲出细密的痒,那只虎头虎脑的狸花猫也一跃而上,跳到树桠上陪你。你记得蝉声最盛时节,柳荫总能浸透整个庭院。青砖地上浮动着摇曳的树影,祖母的竹躺椅就泊在其中。她总说这树是活着的凉伞,说着往你汗湿的后背塞进一块沁凉的井水帕子。 可是,你揉一揉眼睛,明知这些都是前尘往事,故人早就不在了。去年深秋归乡,老树已然凋零不堪。风过时,一树残叶沙沙作响,像在数算年光。树皮上凸起的瘿瘤,凝着隔夜的秋雨,一滴,一滴,敲在破败的青石板上。看到柳树萧瑟地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以前那些美好记忆似乎都缥缈难寻了,仿佛就是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就一切都飘散了。此时此刻,从你心底油然生起的情绪,也就这八个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能够约略描述一二吧?汉语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可以只用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心底的无限感慨。 我们常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但有些伤痛却如此普遍。桓温看见他所栽的树,有对于人生无常的情感,不觉百端交集。他所感到的无常,并不是人生的无常,而是一切事物的无常。后来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实也是同一种茫茫的伤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只有世事无常。于是,我们对着时光路口的某个路标,也许是一棵老树,一座老宅,一条老街,莫名地伤心,滴下了历经千帆、悬而未落的一滴泪。一阵无法阻挡的伤痛袭击过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