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加关注 齊斎随筆 人文|情怀|半纸书|文化|掌故 我是世纪初离开项城,在外地求学和工作,俗世所扰,回老家渐少。独在异乡为异客,回不了的故乡,但忘不了的是乡情。日常内搜集一些老家的地方史志资料,十多年来,已经小有规模。收藏的既是文化,也是一种记忆。 近日收到一张小卡片,卖家标注的是清朝文人手写赋诗一帧,标题叫做《项城远处顿山河》,已托纸,尺寸较小,加上边框仅长18厘米,宽不盈掌。然把玩其间,故纸生香,亦别有一番趣味。 ![]() 卡片的内容是一首五言古诗,蝇头小楷极为细致的抄写,句读清晰,一目了然,略作解读,便通识了全文: 项城远处顿山河 十五册 叠嶂层峦外,城从远处瞯。 项增新物色,顿挹旧河山。 云拥峰千点,虹临一水湾。 连番形古峭,几度路迴环。 突兀凌霄汉,峥嵘壮市关。 乾坤钟浩气,日月老孱颜。 图画苍茫里,楼台掩映间。 是非怀胜迹,跳望自闲闲。 全诗共十六句,五言。诗的标题下面有“十五册”三字,应为“十五删”之误。“十五删”是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包含了许多常用字,如山、间、关、还、颜、閒、闲等。诗以“项城远望顿山河”为题,用十五删韵,将标题中七字融入诗中,作一登高怀古诗。其中的“瞷”字,音“间”,四声,窥视、偷看的意思。迴环,曲折环绕之意,如溪水迴环、山路迴环。最后一句的“跳望”疑为“眺望”,抄写者笔误所致。全诗意境高远,远眺中想象项城境内顿山层峦叠嶂,楼台掩映的盛况,对仗工整,用语隽永,尤其是中间“云拥峰千点,虹临一水湾”一句,视角广阔,引人无限遐想。 ![]() 查李建华、崔成烈两位先生主编《古今诗人咏项城》,没有收录这首诗。不过,既然诗的名字叫《项城远望顿山河》,内容也是描绘项城境内的风光物色,作者所写为项城佚诗应当无误。 “项城远望顿山河”原句出自明人李询的《总题项城八景》。李询是项城范集镇李老庄村人,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甲午科乡试中举,1433年癸丑科曹鼐榜二甲第四名进士,官至山东佥事。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丽藻志》收其诗如下: 总题八景 明·李询 项城远处顿山阿,襟接黄河带谷河。 大邸阁前青草满,瞻星台上白云多。 五行善记怀应奉,十代名医想华佗。 更有唐朝杨烈妇,芳名千载不能磨。 ![]() 李诗第一句写项城的地望,明清两朝项城县城在县境南部的秣陵镇,顿即今南顿镇,在县境西北角,为古顿子国所在。县境地处豫东平原,一马平川,然南顿地势偏高,故有顿山之称。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地理志》载:顿山,县北五十里,古顿子城中。山势平衍,逶迤蜿蜒,宛如列嶂。今遗迹大约位于南顿集东,光武庙南、西南隅一带地方。第二句是说顿山连着黄河与谷河,黄河即今县城北边的沙颍河,作为淮河最大支流,历史上多次黄河经此处而夺淮入海,故沙河故道今亦有“废黄河”之称。谷河又名濲水,为县境内主要河道之一,因运粮河而得名,上接溵水(今商水,为避宋赵弘殷讳改之),下连汾水,是古代著名的漕运水道。1956年,为减少汾水分洪压力,谷河下游经柳坑改道东北行入沙颍河。第三、四句之大邸阁、瞻星台都是项城境内的文物古迹。《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载: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讨毋丘俭。王基曰:“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瞻星台亦在南顿故城,传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刘秀进幸南顿,在县舍置酒大会。此后不久,在城北建光武台,在城内建瞻星台。应奉为东汉著名学者,汉魏南顿应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汉书后序》,又有《汉事》17卷,删《史记》《汉书》及《汉纪》360余年间事,自汉兴至其时。而传说名医华佗死后葬在了项城,境内今存有华佗墓和华佗寺。杨烈则为唐天宝年间项城县令,安史之乱中,县令怯懦,欲弃城而走,其妻力谏坚守城池,唐人李翱有《杨烈妇诗》颂之,县境内亦有杨烈妇祠祀之,为后世所景仰。 ![]() 由上可知,卡片文字的标题是由李询《总题》诗的第一句演变而来,或许是抄写讹变之缘故,“远处”成了“远望”,“山阿”成了“山河”。“山阿”为山丘、小陵之意,如陶渊明《挽歌》里面即有“托体共山阿”句,以此可以解释得通。然项城古称泽国,黄河故道旁边又有顿山存在,襟山带河也能解释的通。由此便有了另外一个疑问——两个版本哪个更正确?希望有机会做进一步考证。 读以上内容不免会令人浮想翩翩:这首佚诗的作者究竟是谁?卡片的发货地是山东济南,卖家标明是“清朝文人手写赋诗”一首,会不会是标识有误?有没有可能是明人李询的诗集?毕竟李询做过山东佥事。李诗的标题叫《总题八题》,第一句又是“项城远处顿山阿”。会不会是李询除了《总题》诗之外,还有八首“分题”诗,而这一首佚诗,恰恰是其中的第一首呢? ![]() 另外,本诗的标题和正文中间有一道明显的裁剪痕迹,明显为托裱之人将二者缝合拼凑在一起的缘故。但从全诗立意来看,诗的内容和标题完全吻合无误。想来应是书写者将标题和正文写在不同的纸上,托裱工裁剪后拼合所致。 但无论作者是谁,所处年代以及创作背景如何,从诗的内容来看,毋庸置疑,这是一首佚失百年以上咏项城古诗。单从这一点来看,它就值得收藏、回忆和热爱。
|
|
来自: tcfzhf的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