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国)墓志铭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二十五日
明·晁瑮撰 碑盖:明故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公墓志铭 题额署名: 赐进士第翰林院国史检讨徵仕郎奉命专理文官诰勑同修会典郡人晁瑮譔文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奉勑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郡人沱村史褒善篆盖 赐进士第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郡人山泉吉澄书丹
嘉靖甲寅夏四月,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公卒于沧州之舟中,缙绅大夫无论知不知,无不共惋伤之。 是秋,予奔先徵仕(晁德龙公)变抵里(从京城回到老家王定里晁寨村),其子以予姻家也(指瑮公三女儿嫁于志主孙国伯父孙聪之孙孙述,故有姻亲家关系),且与公游同庠、宦同朝,知公行稔,乃衰苴诣门,持同郡姻家进士宋君仕所为状,来请铭。予久辱副使公爱,而宋君之言可信也,乃为次第其事。 按状:孙之先出康叔,代有仕籍,谱逸不可考。入国朝,遂为冠冕族。五世祖礼,四世祖英,俱潜德弗仕。英娶高氏,生祖盛,分教三原,以宪副夷菴公(志主孙国次子孙聪)贵,赠承德郎、户部山西司主事,加赠中宪大夫、庆阳府知府。祖母郭氏,封太安人,加赠恭人。赠公三子:长宪,早卒;次聪,即夷菴公,登辛未进士,历擢四川按察司副使;次愚,即公考也。因公贵,赠承德郎、工部营缮司主事,加赠奉直大夫、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母常氏,封太安人,加赠太宜人,以矢节荷旌褒。 公讳国,字子道,一字道甫,别号右川先生。生九月,而赠公逝时,常太宜人才二十有九,襁其孤依夷菴公(志主伯父孙聪)居焉。公幼即颖异,九岁就外传,凡诵读一遍,即了悟。夷菴公宰合肥,携以从,仍择师教之。时同游皆寮寀子弟,其师每阅公作,辄惊叹曰:“非若曹伍也。”旋里,复从寍山教授苍崖杨公沉游,每月试辄居高等。 嘉靖壬午,提学侍御定斋王公应鹏来里,选公自州府台院三试,率居首选,遂补郡庠弟子员。是后益抗志问学,而提学石崖林公有孚、别山朱公衣、浙西周公襗试公,复第一,士论徯然服公,且知其抱负不凡矣。戊子领乡荐,己丑、壬辰试南宫不利,乙未登进士第。次年春,适夷菴宪副卒于里,公闻讣,悲号仆地曰:“伯爱国(指伯父很疼爱自已,像对自已的儿子一样自己疼爱)犹子也,国忍报伯不父乎?”乃连疏乞归,以襄大事。至则哀毁逾礼,无异所亲,识者韪之。宪副公六子皆与合爨,至是伯兄冏谓曰:“弟今仕也,先人遗产弟当自取其半,而六人者取其半。”公曰:“若是于国足矣,诸兄弟何?”卒七分分之,乡邦咸重其义。 丙申春,公始授工部营缮司主事。皇太后返葬承天寝园,部银之役,例当工部遣官,而主事其次当行。属岁歉,中州多盗,即公物亦往往有失,某惮行以计诿公,公毅然往。荐绅闻者莫不义公,且知公之能任重也。岁己亥,九庙覃恩,公考得赠如公职,母常氏封太安人。已复升今本司员外郎。然常太安人故患郤,久不愈,公卧起必侍,药饵必躬。及卒,哀毁骨立,吊者感动。既葬,悲号思慕,既久不衰。服阙,补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是岁,九庙再成,公得给诰命,加赠所先如今阶。未几,升工部虞衡司郎中,命修麦庄桥、官盔甲厂。是役例与阉竖同事,而渠魁曹某、吕某者实贪残弗类,公奋不顾身,力为裁抑,自是中官多敛迹,而盔甲厂一岁所减省几四十万。京山侯崔元恃宠请治府第,部择公往估,公折其多科之非,视原请之数才什之二三而已,同辈难之。 丁未,擢陕西潞安府同知。潞宗藩多跋扈弗若化,百姓恒患苦之,而守土者力莫能奈。公至,先完其禄米之逋者,而次治其协从。其善者,则推诚布公,欸遇以礼,由是畏怀德皆感服之,不暇矣。屯留富豪申某者,以殴本县职官,宜坐重遣,申暮夜持千金行贿,公孰其人并金献之大巡翠岩黄公,公惊曰:“吾今日复见伯起矣。”遂与巡抚交章荐之。长子有东岳庙甚著灵异,愚民无论男女群趋之,有因而为奸者,公亟令毁之,以其材修黌宫,潞之风俗自是稍正矣。庚戌,潞大旱,公斋沐率寮属虔祷于郡之五龙庙,翌旦,雨如注,四野霑足,民率欢舞,行人张云路有碑纪之府前。民家偶失火,延爇数十余家,时风势甚烈,莫可救,公乃具衣冠望火拜,顷之,火熄,盖公之精诚感格类如此。 越明年,擢公山东副使,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履任甫旬日,而大虏猝至,公方檄兵赴援,而虏已薄都城矣。时薊人获降虏三,或曰:“杀此可自赎也。”公曰:“投降本以为生,杀之则塞其来降之路,且损吾天理矣。可以弭罪之故,而杀啚生之人乎?”卒不听。后勘者议公当调,公飘然去,无几微见颜面。抵里,筑别墅,莳花木,若将为终身计。久之,缙绅亲友累相劝驾,不得已复勉就道。既至都,补陕西临巩兵备,然公素病淋,医三载弗效,命下而疾愈笃矣。舟还至沧州,遂不起,呜呼!悲哉! 公天性孝爱,事太宜人皆腆温膬,曲为愉婉。然太宜人性甚严,虽公登第后,时或叱呵不贷,公惟悦受而已。居官甚有廉誉,敭历二十年,家计无所增益,盖冰蘖之操与夷菴宪副先后一辄也。夷菴宪副继配叶氏在焉,公念抚育之恩,事之若母,每历数仕,率有衣物资给之,所得俸资多分赡族人,尝曰:“晏子相齐,泽洽三族,而今人以秦越视之,非所谓舛乎?”性端直忠确,论议慷慨,于时态无所诡随,见人回遹不情,即面斥责,以故相与者咸畏惮之。居常以勤俭自励,粝食未尝不饱,下至纺织之事亦亲为综理,尝戒诸子曰:“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若等其効之。”以故三子皆醇谨无纨绮习。暇每喜为诗歌,虽不逐逐唐人,然亦清新可诵,其书札亦自成一家。检其初终,盖粹然清修君子也。 配常氏,郡义民绪之女,初封安人,再封宜人,淑而贞,柔而有则,能相公服勤茹检,久而不渝者。公卒于嘉靖甲寅四月初一日,遡生弘治癸亥十月初五日,享年仅五十有二,云。男三:长席,国子生,娶国子生马永周女,继娶郡人刘正女;次度,娶海丰县主簿马永年女,继娶郡人典膳王曦女;次庚,娶兵部尚书赵延瑞女,俱生员,能奋志科名者。女二:长许国子生王崇宪男,生员曰铨,未聘卒;次适南京操江僉都御史史褒善男,生员粹。孙女二:长许举人宋仕男陞,次幼。墓在州东七里田丈村(今城关镇田文丈村)之原,诹卒之明年三月三十五日葬焉! 太史晁氏曰:造物者不常生才,幸生才,而中道委弃不获,大究厥成,兹又可悲也。如公雄才英略,旁不见曹伍,岂多覩其遇事,他人缩衂,己独奋前,有诡□官无以踰人,不足畏也。时时以谓予然,至薊未及展布而虏入,卒以受薄谴,临鞏之命才下而公疾不可为也矣。岂命数之已定,而非人谋之所能强耶!然则世称豪杰之士,恒赍志以没,古今盖一律也!惜哉!惜哉!不可无铭,铭曰: 洋山崒崒,澶水汤汤。 有鸠厥灵,爰发其祥。 笃生伟人,万夫之特。 立懦廉顽,芒寒正色。 宦辙所至,反荼为甘。 蹶益胜距,曾不沮惭。 膴仕囗囗,囗囗何驶。 三凤詵詵,克世其美。 仁者必后,公乎不亡。 田丈之阳,有封若堂。
孙国家族墓地 关于家世与早年经历: 孙国的先祖可追溯至康叔,明代时成为望族。五世祖孙礼、四世祖孙英均未出仕。祖父孙盛曾任三原教谕,因侄子孙聪(夷菴公)显贵,追赠官职。父亲孙愚因孙国显贵,追赠官职。孙国出生九月丧父,由母亲常氏(二十岁守寡)和伯父孙聪抚养。他自幼聪颖,九岁读书过目成诵,随伯父在合肥任上时,老师惊叹其才学远超同辈。 科举与仕途: 嘉靖壬午年(1522年),孙国在州府台院三级考试中均列第一,补为郡庠生。后又获提学官赏识,戊子年(1528年)中举,乙未年(1535年)登进士。伯父孙聪去世时,他连续上疏请求回乡治丧,谢绝伯父诸子分给他一半遗产,坚持将遗产均分为七份,受乡里敬重。 为官清廉与政绩: 在工部任职时,他承担皇太后寝园工程,不顾中州盗乱毅然前往。任虞衡司郎中修盔甲厂,与贪腐宦官对抗,节省开支四十万。京山侯崔元请修府第,他核减虚报费用至十分之二三。在潞安府,他严惩跋扈藩王,焚毁惑众东岳庙,以建材修学校;大旱时祷雨见效,民感其诚。 晚年与评价: 任山东副使整饬密云兵备时,因未杀降虏遭弹劾调职,回乡后经亲友劝说再任陕西临巩兵备,因长期患病,赴任途中逝于沧州,享年五十二岁。他天性孝悌,居官清廉,俸禄多周济族人,三子皆淳厚谨慎,无纨绔习气。 铭文结语: 以“洋山崒崒,澶水汤汤”颂其德行如山水永固,叹其才未尽用,志未得伸,唯有子孙贤良、墓葬永峙,以慰其灵。 注释说明 1. 官职与称谓: 中宪大夫:明代正四品文官散阶。 按察司副使:省提刑按察司副长官,正四品,掌一省刑名按劾。 诰勑:朝廷封官授爵的诏令文书。 -覃恩:广施恩泽,多指帝王庆典时对臣子的封赏。 2. 文化典故: - 伯起:指东汉杨震,以“天知地知”拒贿闻名,此处以杨震比孙国拒贿之举。 - 万石君:西汉石奋家族以恭谨著称,指孙国教子时以躬行示范。 3. 专有名词: - 南宫:代指礼部会试,因唐宋时礼部别称南宫。 - 黌宫:古代学校,此处指用东岳庙材料修缮的学宫。 - 冰蘖之操:形容操守清廉如冰似蘖(黄柏,味苦),典出《诗经》。
译文: 明故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国墓志铭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二十五日 明代·晁瑮 撰写 碑额题字:明故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公墓志铭 题额署名: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检讨、徵仕郎、奉命专理文官诰敕、同修会典、同乡人晁瑮 撰文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奉敕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同乡人沱村史褒善 篆盖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同乡人山泉吉澄 书丹 嘉靖甲寅年(1554年)夏四月,陕西按察司副使孙公在沧州的舟中去世,士大夫们无论是否与他相识,无不共同惋惜哀伤。这年秋天,我因父亲晁德龙(先徵仕)去世奔丧回到故乡王定里晁寨村,孙公的儿子因为我是他家姻亲(我的三女儿嫁给孙公伯父孙聪的孙子孙述),且我与孙公曾一同在乡学求学、在朝廷为官,深知他的品行,于是身着丧服登门,拿着同乡姻亲进士宋仕所写的行状,请求我为孙公撰写墓志铭。我长久以来承蒙孙公厚爱,且宋君的叙述可信,于是按次序记述他的事迹。 据行状记载:孙氏先祖出自康叔,历代皆有仕宦记载,可惜族谱散失不可考。到了本朝(明朝),成为显赫家族。五世祖孙礼、四世祖孙英,均有德行而未出仕。孙英娶高氏,生祖父孙盛,任三原县教谕,因宪副夷菴公(孙国次子孙聪)显贵,追赠承德郎、户部山西司主事,加封中宪大夫、庆阳府知府。祖母郭氏,初封太安人,加封恭人。祖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孙宪,早逝;次子孙聪,即夷菴公,辛未年(1511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司副使;三子孙愚,即孙公的父亲。因孙公显贵,追赠承德郎、工部营缮司主事,加封奉直大夫、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母亲常氏,初封太安人,加封太宜人,因守节受朝廷表彰。 孙公名国,字子道,一字道甫,别号右川先生。出生九个月时,父亲去世,当时常太宜人年仅二十九岁,用襁褓抱着孤儿依附伯父孙聪(夷菴公)生活。孙公自幼聪慧出众,九岁从师学习,凡是诵读过一遍的内容,即刻领悟。伯父孙聪任合肥知县时,带他赴任并挑选老师教导。当时一同学习的都是同僚子弟,老师每次批阅孙公的文章,总是惊叹道:“他不是你们这些人能比的。”回乡后,又跟随寍山教授苍崖杨公学习,每月考试都名列前茅。 嘉靖壬午年(1522年),提学侍御王应鹏(定斋)到乡里选拔人才,孙公在州、府、台院三级考试中均列第一,补为郡庠生。此后他更加立志求学,提学官林有孚(石崖)、朱衣(别山)、周襗(浙西)主持考试,孙公又获第一,士人一致信服,深知他抱负不凡。戊子年(1528年)中举,己丑年(1529年)、壬辰年(1532年)会试未中,乙未年(1535年)登进士第。次年春天,伯父夷菴公在乡里去世,孙公听闻噩耗,悲痛号哭至倒地,说:“伯父爱我如同亲子,我怎能不把他当作父亲报答?”于是连续上疏请求回乡治丧,到家乡后哀伤过度,超出常礼,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做得对。伯父有六个儿子,原本共同生活,此时长兄孙冏说:“弟弟如今做官了,先人的遗产你应自取一半,其余六人分另一半。”孙公说:“这样我就足够了,兄弟们怎么办?”最终将遗产均分为七份,乡里都敬重他的道义。 丙申年(1536年)春,孙公初任工部营缮司主事。皇太后灵柩迁葬承天寝园,负责押送银两的差事按例由工部派遣官员,而主事按次序应当出行。当时年成歉收,中州盗贼横行,连公物也常有丢失,有人畏惧前往,设计推诿给孙公,他毅然前往。士大夫听说后,无不称赞他仗义,也知晓他能担重任。己亥年(1539年),朝廷广施恩泽,孙公父亲被追赠与他相同的官职,母亲常氏封为太安人。不久,孙公升任本司员外郎。常太安人长期患病不愈,孙公早晚侍奉,亲自煎药喂药。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消瘦如骨立,吊唁者无不动容。下葬后,他仍长久思念悲号。服丧期满,补任户部浙江司员外郎。这一年,九庙重建完成,孙公得以获得诰命,加封先祖如今的官阶。不久,升任工部虞衡司郎中,受命修建麦庄桥和官盔甲厂。此役照例与宦官共事,为首的曹某、吕某贪婪残暴,孙公奋不顾身裁制抑制,从此宦官收敛行迹,盔甲厂一年节省开支近四十万。京山侯崔元仗着恩宠请求修建府第,工部派孙公估算费用,他驳斥虚报,仅为原请求的十分之二三,同辈都认为此事艰难。 丁未年(1547年),孙公升任潞安府同知。潞安藩王多专横跋扈,百姓深受其苦,地方官无力管束。孙公到任后,先追缴拖欠的禄米,再惩治依附藩王的人,对善良者以礼相待、推诚布公,于是百姓既畏惧又感怀其德。屯留富豪申某殴打本县官员,按律当重罚,他深夜持千金行贿,孙公将人和钱一并送交巡抚黄公(翠岩),惊叹道:“今日我又见杨震(伯起)拒贿之风!”于是与巡抚联名举荐他。长子有座东岳庙灵异显著,男女百姓趋之若鹜,有人借机为非作歹,孙公立即下令拆毁,用建材修缮学校,潞安风俗逐渐端正。庚戌年(1550年),潞安大旱,孙公斋戒沐浴,率下属在五龙庙虔诚祈祷,次日大雨倾盆,百姓欢欣鼓舞,行人张云路在府前立碑记载此事。一户民宅失火延烧数十家,风势猛烈无法扑救,孙公穿戴官服望火而拜,不久火熄,他的精诚感通天地多类于此。 次年,孙公升任山东副使,整饬密云兵备。到任刚十天,敌虏突然逼近京城,他正调兵增援,敌虏已兵临城下。当时蓟州擒获三名降虏,有人说:“杀了他们可赎罪。”孙公说:“投降本为求生,杀了他们会堵塞来降之路,更损天理。怎能为免罪而杀求生之人?”最终不听。后来核查者提议将他调任,他坦然离去,毫无怨色。回乡后筑别墅、种花木,似欲终老于此。经亲友多次劝说,才勉强赴任,补为陕西临巩兵备道。但他素来患有淋症,医治三年无效,任命下达时病情已重,乘船返回至沧州去世,悲哉! 孙公天性孝顺友爱,侍奉母亲常氏细致温柔,曲意承欢。母亲性格严厉,即便他考中进士后仍呵责不留情面,他总是心悦诚服接受。为官清廉有誉,历任官职二十年,家计未见增益,其廉洁操守与伯父夷菴公如出一辙。伯父继配叶氏在世时,他念及抚育之恩,侍奉如母,每次任职都送衣物钱财,俸禄多接济族人,曾说:“晏子为相,恩泽惠及三族,今人却视族人如陌路,岂非过错?”他性格端直忠诚,议论慷慨,不随波逐流,见人行为不正便当面斥责,因此共事者都敬畏他。居家以勤俭自勉,粗茶淡饭亦觉满足,甚至亲自料理纺织事务,告诫儿子:“万石君家族以行动示范,你们应效仿。”因此三子皆淳厚谨慎,无纨绔习气。闲暇时喜作诗歌,虽不刻意效仿唐人,却清新可读,书札也自成风格,一生堪称纯粹的清廉君子。 配偶常氏,是郡中义民常绪之女,初封安人,再封宜人,贤淑贞静,勤俭持家,始终如一。孙公卒于嘉靖甲寅年(1554年)四月初一日,生于弘治癸亥年(1503年)十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岁。育有三子:长子孙席,国子生,娶国子生马永周之女,继娶同乡刘正之女;次子孙度,娶海丰县主簿马永年之女,继娶同乡典膳王曦之女;三子孙庚,娶兵部尚书赵延瑞之女,均为生员,有志于科举。女儿二人:长女许配国子生王崇宪之子王铨(生员),未嫁而卒;次女嫁南京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之子史粹(生员)。孙女二人:长女许配举人宋仕之子宋陞,次女年幼。墓葬在州东七里田丈村(今城关镇田文丈村)的原野,择定去世次年三月三十五日安葬。 太史氏(作者自称)说:上天不常生英才,幸而诞生却中道弃之,未能尽展其才,可悲可叹!孙公雄才大略,遇事他人退缩而他奋勇向前,在蓟州未及施展抱负便遭弹劾,临巩之命刚下却病重不起,莫非命数已定?豪杰之士常抱憾而逝,古今皆然!痛惜啊!特作铭曰: 洋山高耸,澶水浩荡。 山川钟灵,降生贤良。 伟人天降,万夫之望。 激浊扬清,正色立纲。 所到之处,苦尽甘尝。 屡蹶屡起,不馁不惶。 仕途通达,奈何命短。 三子贤良,世德永传。 仁者有后,公名不亡。 田丈村南,碑铭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