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黄芪60,制川乌30先煎2小时,生晒参10另炖,三七片25另炖,炒小茴香30,陈皮45,法半夏50,胆南星30,生白术50,制升麻15,醋鳖甲30先煎,厚朴50,海藻30,丹参30,降香30,砂仁25后下,炙甘草10,干姜30,独活30 10付,每日一付,水煎分三次服 ![]() 患者刘某,43岁男性,主诉高血脂伴心前区闷痛,西医检查显示甘油三酯高达9.87mmol/L(正常值通常<1.7mmol/L),心电图提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这类情况在现代人身上越来越常见,但中医的处理方式却别具一格。通过短短10剂中药,患者不仅胸闷消失、心电图恢复,血脂也显著下降。 患者最直观的症状是'心前区闷痛',但笔者认为:'治疗心脏的前提是把血脂降下来'。这里藏着中医的整体观——心脏不适只是表象,血中痰浊才是病根。 《黄帝内经》说'血浊致百病',患者甘油三酯超标近6倍,血液黏稠得像熬过头的粥,心脏血管自然供血吃力。中医将这种状态归纳为'痰瘀互结':过食肥甘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湿聚为痰浊,痰浊阻碍气血运行又形成血瘀。痰瘀堵在血脉里,轻则胸闷,重则可能发展为心梗、脑梗。 此方用扶阳医学经典的川乌法。川乌这味药堪称扶阳派的'挖掘机'。大剂量使用需要久煎去毒,但其辛热之性可直入少阴心肾,温通血脉。所有攻邪药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支撑的'后勤部长'——蜜黄芪60g+生晒参10g。黄芪补气行血,《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它'善治胸中大气下陷',生晒参大补元气,二者合力推动血行。这就像给心脏装了个辅助泵,既帮助活血药发挥作用,又防止攻伐太过伤正气。 更有意思的是干姜、炙甘草的组合,看似平常,实为暗藏玄机。干姜守而不走,温中焦以化饮,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合用能护住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明代张景岳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此处正是通过固护脾胃,切断痰湿生成的源头。 三七这个药,张锡纯称其为'化瘀血而不伤新血'的妙药,现代研究证实其降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丹参形成'活血双雄'。 如果说活血化瘀是'疏通河道',那么清理痰湿就是'源头治水'。独活、制升麻、醋鳖甲这三味构成扶阳医学的'厥阴三剑客',深入厥阴搜刮痰湿。独活'搜剔少阴伏风',升麻'升举透邪',醋鳖甲枢转厥阴、软坚散结,合起来像把三棱镜,把深藏在厥阴肝经的风寒湿邪透达出来。 法半夏、胆南星这对'化痰悍将'专攻顽痰。半夏燥湿化痰,《医学启源》称其'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胆南星清热化痰,二者配合可让痰湿从胃肠排出。再加上厚朴、海藻构成引流入海之法,厚朴苦温燥湿,《药性论》说它'消痰下气',海藻咸寒软坚,二者一温一寒,如同用高压水枪冲刷血管内壁的脂浊。 丹参饮,其基本组合为丹参、白檀香、砂仁,为治疗心胃区域疼痛的专方。白檀香理气止痛效果较好,但因其价格较贵。降香为花梨木的木屑,《本经逢原》记载:“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滞”,它能入血分,除了理气止痛的效果外,还有降血压的作用,此患者虽无高血压,但如此高的血脂,其高血压也不远矣!故换成降香更为合适。 我们不能见胸闷就只扩冠,见高脂就猛用降脂药。必须抓住'脾虚生痰-痰阻血瘀-心脉失养'的链条,从健脾、化痰、活血三个层面进行用药。中医治病讲究'给邪出路',此方通过厥阴透邪、阳明通便、血脉疏通三条通道,把痰湿油脂排出体外,相当于给全身血管做了个深度清洁。 最后想对现代人说句实在话:再好的方子也架不住炸鸡配奶茶的轰炸。患者三个月能痊愈,除了用药精准,必然配合饮食控制。正如《千金方》所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管住嘴+中药调理,才是对抗代谢性疾病的终极法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