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馆寻珍(111)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5-05-06 发布于北京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西直门白石桥五塔寺村,国家三级博物馆。所在地即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俗称“五塔寺”),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这里石刻荟萃,内容丰富,我们分三期进行分享:这期介绍露天展陈的部分,下期介绍室内展览,另外单独写一篇《北京的古塔》系列的文章,对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进行介绍。

在金刚宝座塔的正东和正西有两座原属于正觉寺的石碑: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正觉寺即真觉寺,俗称五塔寺。石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碑螭首,首身高 295、宽93、厚31厘米;角跌高89、宽99、长219厘米。额“御制”,首题“重修正觉寺碑文”。清高宗弘历御制。西侧碑碑文蒙、藏文合璧,东侧碑碑文满、汉文合璧,记载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正觉寺的情况。这两座碑原有碑亭,今已无存。

露天展陈按内容及功用分为八个陈列区,分别是:陵墓石刻区、寺观碑刻区、墓志陈列区、耶稣会士碑区、祠墓碑刻区、综合碑刻区、会馆碑刻区和石刻法帖区。

01
陵墓石刻区

陵墓石刻区位于金刚塔西南部和北部。按照我国古代礼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数量和形制的石刻,用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严。本区主要陈列陵墓石刻,如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寿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还有明代地宫的石椅,陵墓地面上的石像生等。

金刚塔西南方向区域:

石华表柱【清】


石翁仲文官【元、明】

石虎【元】

石像生【元--清】



显亲王富寿石享堂【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三面雕石供座【清】

雕松鹿纹石香炉【清】

枋木雕花翘头石供案【清】

玄宫宝座【明】

墓冢复原【明】

石翁仲武官【元、明】

其中明代一尊

其中元代两尊

司礼监太监高忠墓石刻【明】

八角须弥座【清】

在金刚宝座塔北侧还有一些陵墓石刻区的展品。



八角形铜塔须弥座【清】

石吼、望天吼【明、清初】

石供桌【清】

小五供桌【清】

石供桌面【明】

石供桌面【清】



石卧马【金元】

石虎【元明】

石卧羊【明】

石卧羊【年代不详】

02
寺观碑刻区

在金刚塔西侧,主要陈列北京地区大量的寺观碑刻,记叙了寺庙道观的建制、沿革及各种活动,如隆福寺重修碑、东岳行宫重修碑、双关帝庙修葺碑、药王庙建造碑等。









寺观碑刻


03
墓志陈列区

镶嵌在金刚塔西面碑廊内。墓志是埋入墓中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由底、盖两部分组成,底刻志铭,盖篆标题。


04
耶稣会士碑区

位于金刚塔东侧,陈列的墓碑原位于北京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共展出耶稣传教士墓碑36通,其中包括蒋友仁、张诚、白晋等知名来华传教士的墓碑。

05
祠墓碑刻区

在金刚宝座塔的东北部,祠墓碑是指立在祠堂或墓地的碑刻,包括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这些碑刻用于叙述死者的生平,或表彰其功绩,或记述其死后追授的荣誉等,如清初大将孔有德赐谥碑,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诰封碑。



傅恒宗祠碑【清乾隆十四年(1749)】
碑螭首龟趺,下承海墁,阳、阴边框均浮雕云龙纹,两侧高浮雕蛟龙出水。碑首身高 467、宽148、厚59厘米,龟趺长365、宽159、高123厘米。额篆“敕建”,碑文满汉文合璧,记傅恒在大小金川战役中的功绩,朝廷为此敕建宗祠。原在东城区景山东街东口路北,1986年征集。
傅恒(1722-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索尼诰封碑【清康熙六年(1667年)四月】
碑螭首龟趺,首身高410、宽119、厚42厘米,龟趺长270、宽125、高90厘米。额篆“诰命”。碑阴“康熙十年(1671)二月立石”。碑身阴阳均满汉文合壁。原在海淀区索家坟。
索尼,《清史稿》有传,康熙(1662-1722)初年顾命大臣。



06
综合碑刻区

位于金刚塔的东南部,展出的是记载修桥、补路、治河、兴办教育等活动的记事碑和两通形式特别的寺庙碑,其中雍正御制“广宁门新修石道碑”堪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碑中巨制。

普胜寺创建碑【清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立】

碑卧式,僧帽顶,首身高247、宽383、厚45厘米,方座高97、宽447、厚101厘米。碑阳满、蒙、汉文合璧。碑阴镌营建普胜寺官员及工匠题名。原址在东城区东华门南河沿。普胜寺民国时为欧美同学会所在地。


普胜寺重修碑【清乾隆九年(1744)七月立】
碑卧式,僧帽顶龟趺,下有海墁。首身高 237、宽380、厚59厘米,龟趺高96、宽404、厚283厘米。额篆“御制”。碑阳满、蒙、汉文合璧,记述了藏传佛教的意义及重修普胜寺的情况。碑阴为营建普胜寺官员题名,多为户部及内务府官员。原址在东城区东华门南河沿欧美同学会内。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清雍正九年(1731)七月一日立】

碑螭首龟跌,下铺海慢。首身高500、宽183、厚64厘米,龟趺长374、宽192、高144厘米。额蒙“御制”,首题“广宁门外石道碑文”。清世宗胤禛御制,碑文满汉合璧。碑文记载了广宁门外至小井村修铺石道一平五百丈工程事。碑原址在丰台区广安门外小井村。“广宁门”旧称“彰仪门”,后因避道光皇帝讳“旻宁”改称“广安门”。


07
会馆碑刻区

设立在北京的会馆,是古代商业与文化发达城市所特有的产物,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此区展示会馆石刻28方,主要展示与会馆相关的碑刻,这些碑刻反映了当时各地在京会馆的建立、发展以及相关的活动和规定等,是研究北京地区商业、文化交流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宗人府颁恩碑【清乾隆六十年(1795)】
碑方首,阳阴面浮雕云龙纹,碑身残缺上半部(怪不得看着不成比例)。阳阴边框刻卷草纹,两侧浮雕云龙纹。额篆“公祝洪恩永垂万年”,碑文满汉合璧。碑出土于上世纪80年代天安门广场纪念堂工地,国家图书馆藏此碑全拓。

08
石刻法帖区

石刻法帖区在金刚宝塔北面后罩楼前,由常青树包围,也叫“法帖迷宫”。

古人将名家墨迹敬称为“法书”,为了让纸质的书法作品长久保存并广泛传播,古人将其摹勒上石,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或临摹,称为“法帖”。这里展出了馆藏《诒晋斋》、《敬和堂》帖石的仿制品120方。

《诒晋斋》帖是由清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主持镌刻的,收入永瑆收藏的历代名人墨迹和他自己的一些诗文书法作品、临帖。永理因藏有西晋陆机《平复》帖,故以“诒晋”作其斋名。《敬和堂》帖,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李鹤年辑、黄履中摹刻,收入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王译的墨宝和少量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这些石刻法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八大分区内的石刻展品,其实在院落中随处都可看到各种石刻,有些已残损,有些并无介绍,有些只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但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古老的故事。


晏公祠石殿【明】

坐狮【清】

走狮【清】
石洗【清】




图片拍摄于2024年10月、12月,2025年4月

【本号第776篇文章】
《宝馆寻珍》百集索引(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