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容易,不过没关系 文/蔡朝阳 养孩子真的不容易。所遇到每一件都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虽说我们自己是成人,可是成人就一定什么都拿手吗?成人啊,很多时候,只是外表是个成人,内心不成熟的地方还多的是。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怕有个闪失,把孩子养坏了,或者给了他什么心理阴影,让他从此不幸福了……这个焦虑啊。 ——再加上当下的教育体系,是一个以分数论成败的、比卷心菜还卷的体系。能不焦虑吗? 其实,我自己也是有过焦虑的。从下决心当父亲开始,就很焦虑。因为自小就是一个“坏孩子”,身上充满了各种缺点,不够聪明,还不勤奋;到了青春期,呵佛骂祖,使酒骂座,熬夜打游戏,椎间盘突出,像这样破碎的人生,能当好一个父亲吗? 但我尽力了。现在,已经在准备接受当父亲20周年的庆典了。 确实不容易。自从把重心放到家庭教育上,跟孩子和家长打交道就很频繁,所见很多,各种父母都会见到。坦然的,紧张的,自信的,摇摆的…… 有一年夏令营,来了一个很聪明的小孩,妈妈接走他之前,来问我,孩子怎么样。我说,是个好孩子啊,又聪明,又博学。没想到,这就这么一句话,妈妈居然当场泪崩。她说,自从上了小学,她就没听到过对这个孩子的正面评价。我很气愤,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孩子们太不友好了,每一句话都在给我们的孩子分三六九等,每一举一动,都要受到评判。家长孩子,还能好吗? 这是我对儿童本位的坚守。我要做孩子们最真诚的朋友,我要守护孩子们最宝贵的童年不受侵犯。这是蒙台梭利告诉我的,也是河合隼雄告诉我的,也是鲁迅告诉我的,也是我自己的童年,和我的育儿经验给我的启示。 所以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我的公号文章。其实,你的这些焦虑,都是有共性的。我这些年,写的东西,都是一些育儿常识,你了解了这些常识,就会好过一点。就像学校里的评判,确实会造成对家长的压力。可是,作为爹妈,孩子好不好,你才是最贴近观察者和最准确的评判者啊。为什么那么在意学校老师的看法呢? 而且,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他是一个变量。你不能用刻板的经验去衡量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 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惊喜涌现出来,让你释然,进而感恩生活。因为成长本身的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顺流逆流,你只要守护好孩子就行了,他会发展出你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能力。 所以还是要用接纳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去评判他。尤其是家里,家是什么概念?家是讲亲情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爹妈和孩子的关系,就是家人的关系,是一起生活的关系。千万不要在家里也搞得像在企业里。家里没有KPI,孩子考试分数怎么样,都得给他吃饱穿暖。 所以我反对考分达到多少,才有机会玩手机这种方式。为什么?因为考试和学习,是孩子必须自己去面对和接受一件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像我们成人,也有自己不得不去面对的事一样。要挣钱,要看老板脸色,要接受单位里的阴阳。但这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要么放弃,要么面对。学习和考试,也是孩子自己要去面对的事,是他自己的事,跟吃饭拉屎一样。现在,以玩手机游戏作为交换,其实就取消了学习求知这件事本身应有的乐趣,把学习异化了,变成了玩游戏的工具。 这次去眉山,在苏东坡纪念馆,看到展板上有一句苏轼的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关键是最后那一段:“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宅心仁厚,自己是好人,所以眼前看到没一个不是好人。这句话,要用在家庭教育里——你的孩子,身上亦无一处不是优点和特质,只要你有发现这些特质的眼睛。 育儿,确实不容易。作为过来人,我也是提心吊胆过来的。但也真的没关系。都会好的。时间会推进一切。尤其是,你要知道,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从心底里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所有的焦虑都会涣然冰释。 我很喜欢菜虫念的国际高中的校长,是麦吉尔大学的博士,我跟他并无深交,只是偶尔家长会后攀谈几句。我自我介绍到:我是蔡从从的爸爸。校长马上回一句:蔡从从,好孩子啊。我才不管他究竟认不认识菜虫呢,只要说“蔡从从,好孩子啊”,我就觉得他是个好校长,因为所见跟我略同。 但他确实认识菜虫,也了解菜虫的基本情况。菜虫申学英国,挑了几个学校,比较保守,送去给校长看,他把保底的学校去掉了,让我们加上伦敦政经。如果不是他,我还不敢让菜虫冲伦敦政经。虽然没上,但至少也有方向。菜虫的文书,他也亲自看了,给了好几处意见。我觉得也很中肯。 五一长假,我们做了一个三夜四天的小营队,来了25个孩子,度过了疲累而快乐的时光。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你要问我,我也会说,“某某某,好孩子啊”。这不是敷衍,恰恰是,在一个儿童服务者眼里,如苏东坡,所见没有一个坏孩子。 以及,我也是真了解这些孩子啊。尤其是其中有几个,不是一两个,而是近一半,可谓又活泼,又有边界。完美印证了我的一个育儿理念:温和而坚定,自由不放纵。认识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父母,也是我的荣幸。 确实没有坏孩子,是我们的焦虑、紧张、控制,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我们不想让他成为的样子。 |
|
来自: 新用户2356fYU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