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方——茵陈五苓散![]() 黄疸十八: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蒿末五分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病,水郁土湿,茵陈泻湿而清热,五苓利水而燥土也。 1 五苓散,利其小便,茵陈泻湿而清热。 5湿热黄疸——赵守真医案农人张友敬,家贫齿繁,操作辛勤,不避风雨,自恃体健,从不惮劳。不期春候反常,时晴时雨,田中插秧锄草,日受湿热熏蒸,夜间又贪凉取快,感受风邪。日前突然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自服表散丹方,汗出热解,暂得轻松,仍力于田。夜又发热,头重目昏,不能起立。医处以解表渗湿方,寒热稍减,反增口渴心烦,胸中嘈杂,头常汗出,身黄如橘子色,尿短黄,因疑病之加剧,延余治之。切脉滑数,舌苔黄白而腻,发热不恶寒,详参上证,是为热邪蕴郁,湿气熏蒸而成黄。前医之解表渗湿为不谬。其证增者,非药误也,乃病正鸱(chi)张,一时难解而已。再稽之《金匮翼》:“黄疸.......此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指明湿热郁久,蕴而成黄,或因汗出不彻,瘀积而成,治以清热渗湿为宜。但外邪尚未尽解,亦应兼予疏散,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苡米,服三剂。复诊:脉不浮而滑数,外热虽除,内热尚盛,疸黄如故,苔仍黄腻,不思食,尿短黄,腹胀,三日未便,再予清热渗湿,微通腑气,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苍术、花粉。两日服完三剂,大便通,身黄略褪,可食稀粥半碗,能起立行动。乃于前方去大黄,每次冲服明矾末五分,经服五日,黄褪三分之二,精神饮食均佳。易茵陈五苓散加苡仁,仍照常吞服矾末,一周黄褪尽,略事清补,遂告全愈。《治验回忆录》 16小儿身黄1951年秋,洪××之男,年方9岁,素来消化不良,一贯喜坐湿地,是秋患病,皮肤微黄,目赤,黄如栀子,面足微肿,肢软恶动,胃纳呆带,食难用饱,口微作渴,小便黄赤,舌苔白滑多津,脉象急缓无力。延及二十余日乃央余治。据证推求,乃系脾虚湿盛,湿郁发黄,似茵陈五苓散方作煎剂。 茵陈三钱桂枝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猪苓一钱 嘱其连续服用,每日一剂,每日三服。服至二剂,身黄始退,服至六剂,诸证全除。(《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集)《金匮要略临床研究》 17小儿黄疸——陈宝田医案王某,女,7岁。1988年9月14日来初诊。主症: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耳目俱黄,小便短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40U,谷丙转氨酶400U,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诊断为黄疸,辨证为湿重于热。处方:茵陈五苓散加乌梅、秦皮。治疗6天后黄痘明显减退,食欲增加,呕吐停止。用本方又服10剂后,黄疸指数4U,谷丙转氨酶40U,痊愈出院。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经方临床应用》 论:黄疸,弦滑,是为湿热。不是黄疸,有小便黄,脉弦数,也多是湿热,对比一下龙胆泻肝汤的诸条医案则知。 18小儿黄疸——周道红医案李某,男,8岁。面目发黄、右胁胀痛10天,伴呕恶厌食,小便黄少,大便溏泻。谷丙转氨酶160单位,黄疸指数18单位,麝香草酚独度10单位,HBsAg(十)。诊见巩膜黄染,舌淡有齿痕,苔腻微黄,脉细,两关有弦象。肝肋下1.5cm,质软,边稍钝,有轻压痛。 证属湿热郁遏而以湿偏重,予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15克,泽泻10克,苍术、白术、茯苓、猪苓、佩兰(后下)、厚朴、陈皮各6克,桂枝4克、生山楂、生谷芽、生麦芽各10克,炙甘草4克。 5剂而小便通畅,黄疸尽退,胁痛、呕恶解除,食欲旺盛。肝未能触及。遂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茵陈、板蓝根、川楝子各6克以善其后。连服15剂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检验结果正常,HBsAg(-)。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当代医家论经方》 19胎黄/胆汁郁积证——周慕新医案患儿牛某,男,3个月,因全身黄染两个月余,日见加重,于1975年3月27日来我院门诊。患儿为第1胎,足月顺产。生后5天开始全身发黄,逐渐加重。大便常呈灰白色,有时淡黄色,近日大便色白而溏,每日三四次。尿色黄如浓茶,尿布上可见黄色尿迹或黄色细末。20天来精神逐渐不好,嗜睡而心烦。曾经多处中西医治疗,病情仍逐渐加重。 门诊体检:患儿全身皮肤黄染,面色黄灰巩膜发黄,两目无光,似有云雾,苔薄白,舌质红,脉沉滑,心肺未闻异常,腹软稍胀,肝在肋下3厘米,脾在肋下2厘米。 化验检查:末梢血红细胞23.4×10'/升,血红蛋白7克/升,血小板计数81.9×10/升,白细胞计数22×10/升,分类:中性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36,嗜酸性粒细胞0.02,单核细胞0.04,凡登白试验直接迅速,间接阳性,直接胆红质6.8毫克%,总胆红素9.9毫克%,黄疸指数10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单位,转氨酶400单位。经周老医生辨证为肝胆湿热,脾失健运,致成胎黄。以化湿清热健脾法,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方药:茵陈6克,猪苓4.6克,泽泻6克,白术6克,茯苓6克,大腹皮4.6克,通草3克,白扁豆12克。 周老医生在这个方剂的基础上,随证加减,黄疸日见消退。服药半个月,至4月11日,黄疸已减轻多半,巩膜微黄。继续服药1个月,至5月16日,黄疸全部消退,大便色黄,肝在肋下2厘米,脾在肋下2厘米,拟取血复查肝功能,患儿家长未同意而作罢。又继续服药1个月,至6月21日,黄疸未再复发。患儿一般情况良好而停药。 追访3年,小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黄疸未再出现。3岁时查体:肝、脾未能触及。(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491) 按:胎黄为婴儿在胎儿时期,享受母体湿热,蕴郁不解,致令胆汁横溢而成。此例婴儿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心烦,舌质红,脉沉滑为湿热俱盛之候;面色黄灰,两目无光,嗜睡为久病脾虚之征;故治用茵陈、大腹皮、白扁豆、通草清利湿热;用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治疗1个半月,获得疗效。《经方临证集要》《金匮要略汤证论治》《高齐民先生经方临床经验集》 |
|
来自: 谷山居士 > 《金匮要略137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