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名钟权(1886—1971),四川省会理县人。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恩溥门下。卒业后行医,为创业访贤,于1921年从四川省游历过滇。1930年代表云南中医界应邀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之反动条例,为中医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39年被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2年又被选为云南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1948—1950年期间创立云南省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常委等职。1956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选为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代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氏毕生致力于研究仲景学说,不囿于滇地物燥,麻桂只宜冬季使用之说,根据伤寒六经辨证采用大剂四逆、白通等方,拯救了不少垂危患者。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特的学术流派,对云南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对附子的临证应用,尤有独到之处,对瘟疫与温病的治疗也有不少宝贵的经验。 主要著作有《伤寒与温疫之分辨》、《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论新注》和《吴佩衡医案》等。 一、桂枝汤治愈小儿急惊风一例 柯某之长子,一岁半。 主诉及病史;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诊查∶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 辨证∶由于风寒阻遏太阳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 治法;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处方;桂枝尖10g杭芍药10g甘草6g生姜10g小枣7枚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1剂药后,即热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按语】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逆料。案内桂枝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样鼓。 二、逐寒荡惊汤治愈小儿慢惊风一例 张某之次子,生甫一岁。 初诊∶1914年3月。 主诉及病史∶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3日来抽搐不已。 诊查∶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暗,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讲,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患川,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泄。某医以清热解表药2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2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驱风镇惊药2剂,病情反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10余日。 辨证∶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 治法∶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处方∶上肉桂6g(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3g炮姜10g白胡椒3g(捣)灶心土130g(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药喂服2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眼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再喂药1次,又吐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其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羸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1剂喂服。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阴邪尚未尽,滋衣过早,固必增邪,日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阳,遂致慢惊风复作。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g,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2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香,加砂仁6g,甘草6g,附片增至30g,煎汤频频喂服。药尽2剂,诸症痊愈。 【按语】此证由于风寒感冒误治而成。由于详细询问病史,始知病经清热、消食、平肝、驱风等以致元阳受损、寒痰壅滞、三阴虚寒而成慢惊风证,故以逐寒荡惊汤治之,效果显著。后因补之过早而增邪,慢惊风证复作,再以逐寒荡惊汤加附片等治之而愈。可见临证问诊,详求病之始末,对于辨证论治甚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