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这又是一条对比鉴别条文,以一个“胸有寒”造成的“胸中痞硬”与外感伤寒造成的“心中痞硬”作鉴别。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病如桂枝证”,有注家认为有发热、恶风、汗出,对不对?对!但个人认为属随文释义,对临床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在这里,参15条:“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应该是特指后面的“气上冲”。因为紧接着就是强调“头不痛,项不强”,而头痛、项强不是桂枝汤证所独有,而是麻黄汤证或桂枝加葛根汤证特有证候,只有“气上冲”才是桂枝汤证独有的证候。其次,《活人书》云:“痰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痰饮病不是“病如桂枝证”,而是“状类伤寒”,所以不可将“病如桂枝证”与发热、恶风、汗出相联系。 “寸脉微浮”,脉浮主表,寸脉微浮也算“病如桂枝证”的一条证据,但不是独有证候,不是主要证据。而且,从历代医家的医案中可以看到脉象各异,并不一定就是“寸脉微浮”。个人认为“浮”只是举例说明脉象为阳脉,出现其他阳脉也可以,不必强求必须是“微浮”,但绝对不能是阴脉。 “胸中痞硬”,参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说明前面强调“头不痛、项不强”是为了说明“胸中痞硬”不是结胸病。有注家质疑“胸中痞硬”,认为胸前有胸骨,按之肯定硬,却不知此处的痞硬是指胸中气机痞塞硬满,自觉有物梗阻的一种自觉证候。 “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我更认可张弛老师的意见,断为“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因为“气上冲”才是“病如桂枝证”的主证,“喉咽不得息”是对气上冲程度的描述,意思是严重的会出现类似窒息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与“胸中痞硬”有绝对的关系,就是因为胸中痞硬,阳气不能从胸中而出,所以持续上冲!上冲!上冲!但是,我们也不能僵硬的认为,气最多上冲到喉咽,如果气上冲到了头部,就表现为眩晕。“气上冲”才是证眼,“喉咽不得息者”仅仅是仲师给我们打了个样。附宋孝志教授医案一则:某女,38岁。眩晕,不胜劳作,历时7载,伴胸中烦满,时时欲吐(个人认为,可以视为气上冲),多年来屡治罔效。详审病历后发现,病情每逢春末夏初为甚,初秋至冬减轻。诊其寸口脉滑,症见眩晕欲吐,说明病在上焦,为痰阻之证。根据“大法春宜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方用瓜蒂散一剂,服后令其大吐痰涎,七年顽证一吐得愈。 “此为胸有寒也”,康平本为旁注小字,“此为胸中有寒饮也”。对这个“寒”字,注家众说纷纭,有说寒就是邪的,有说寒就是痰的,有说寒就是饮的,还有认为是写错的,“赤小豆是祛湿热的,瓜蒂是苦寒的,都是寒凉药,怎么会是胸有寒”?个人认为,不必过度解读,寒就是寒邪,所谓的邪气、痰饮,乃至《金匮要略》中瓜蒂散治疗的宿食,都是因为胸中有寒以后才出现的病理产物。胸为阳位,寒为阴邪。寒邪郁遏胸阳,阳气不得输布,对外而言,可能会出现恶风,或355条的手足厥冷。对内而言,会造成痰湿、痰饮、宿食等病理产物的聚集而出现胸中痞硬。正邪相争则气上冲,喉咽不得息。但是,“此为胸有寒也”这个小字旁注,理解其义后可以略过,不然会束缚医生的思路。附吉益东洞医案一则以证之:一男子二十岁,晚饭后半时许,卒然腹痛,入于阴囊,阴囊挺胀,其痛如剜,身为之不能屈伸,辏辏闷乱,叫喊振伏。诊之,其脉弦,三动一止,或五动一止。四肢微冷,腹热如燔,囊大如瓜,按之石硬也。病者昏愦中,愀然告日:心下有物,如欲上冲咽喉。先生闻之,乃释然抚掌谓之日:汝言极当。以瓜蒂散一钱,涌出寒痰一升余。次与紫圆三分,泻五六行,及其夜半,熟睡达天明,前日之病顿如忘。本案为嵌顿之小肠气,病位在下焦,并且伴有手足厥冷,如果困于“此为胸有寒也”,即使看到气上冲咽喉等症,也不敢用瓜蒂散治之。 “当吐之”,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仲师用了吐法。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以用苦寒药涌泄。 “宜瓜蒂散”,《神农本草经》:“瓜蒂: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在本方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没有用桂枝,就是因为瓜蒂能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二药的气机,瓜蒂向上行,赤小豆向下行,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态势。如果没有赤小豆的牵制,涌吐太过,非常危险。张石顽先生就亲眼目睹一孕妇病黄疸误用瓜蒂搐鼻,致使呕逆、喘满、胎息上冲、惨痛叫号而毙命。当下的医患关系,不容我们有些许失误,更别说人命关天。 涌吐必然会伤津液,造成中焦空虚,所以,仿栀子豉汤例,仲师又用了形豆似肾,色黑入肾的豆豉,引肾中之水上济中焦,以确保胃气不伤。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有自称中医大师的人,不去治病,每天在网上授徒,说什么每年春天用瓜蒂散吐一下,有助于身体阳气的升发。由于面对的是一些中医爱好者,无人指出其错误,更有胆大者真的拿生命试药,而这些半瓶水中医大师根本不明白瓜蒂散的虎狼之性,随便去掉顾护肠胃的豆豉。等弟子们喝坏了,又说弟子没有按他说的方法服药。这种中医骗子,对中医的伤害最深。 将息法:瓜蒂“熬黄”,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炮制法,也有反对者认为经过炒制会降低瓜蒂的药效,却不知古人就是要去一下瓜蒂的寒性,提高用药安全度。走方医为了立竿见影,有生用的,但坐堂医则不同,要考虑安全性。万一出了事,且不论医德医风,走方医可以一走了走,坐堂医可是有一家老小跑不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将分别粉碎细萝筛过之后的药粉混合均匀之后,从3克开始用。然后用豆豉一合,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豆豉煮成稀烂糊状。过滤掉豆豉的渣滓,取豆豉浓汤调和瓜蒂赤小豆药末,“温顿服之”,“温服”、“顿服”,然后坐等呕吐。“不吐者,少加,得快吐乃止”,如果不吐,说明剂量小,豆豉浓汤再调一点瓜蒂赤小豆药末喝下去,很痛快的吐了,就停止服药。因为药性霸道,所以“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身体虚弱的人千万不能用此方,会出人命的。刘渡舟刘老讲过很多使用的小技巧,如绑腰带、探吐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学习。
第168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吴谦曰:“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那么,“时时恶风”是太阳病还是阳明病? 2.《脉经》、《千金要方》中本方主以白虎汤而非白虎加人参汤,那么为什么加人参?不加行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