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166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本条是攻邪汗、吐、下三法中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针对的是实邪凝结在胃里有水饮的病机前提下,机体有自发代偿以吐解邪的趋势,以瓜蒂散协助正气吐邪。
瓜蒂散证如桂枝证一样,有明显气上冲的感觉病如桂枝证,这是机体代偿尝试通过涌吐的方法排邪,但瓜蒂散证没有太阳表证其他的头痛、脖子僵硬等相关症状头不痛,项不强,脉也只是寸脉部微微有浮脉,提示,而不是太阳病提示表证的寸脉浮寸脉微浮,提示我们要鉴别清楚瓜蒂散证并不是太阳病,遇到太阳病正治法是以(微微)汗法解,而不是当成瓜蒂散证以吐法解!
那么瓜蒂散证的特点除了气上冲以外还有什么呢?
脉象而言,可能出现寸脉微浮,提示病位在上焦。而在临床中使用瓜蒂散的情形,往往是进食后恶心欲呕(考虑食物中毒等原因)多见,这是机体代偿能力把这部分”邪“禁锢在中上焦并尝试吐出,故可见寸脉微浮。寸脉微浮
症状而言,可能出现胸中痞硬,在《伤寒论》试解No.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中也出现过”胸中“的概念,指的就是胸部正中食管附近,此处同理,瓜蒂散证病位就在食管附近(上消化道),出现自觉食管周围闷塞感、板硬感、气(上冲)顶在胸口喉咙而影响呼吸[注],这也符合我们临床中常见到的进食后恶心欲呕(考虑食物中毒等原因)情况的规律。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发病机制而言,一方面考虑本身体质虚寒有水饮而不化食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食物本身的问题此为胸有寒也,重点要将其与太阳病相鉴别,因为二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不过个人认为现代有洗胃这个手段,因此瓜蒂散的使用频率大大削减了。
总体而言,本条在临床看似比较难找到应用范畴,但实际上对于各种进食后(食物中毒)自身有出现食管周围闷塞感、板硬感、气顶在胸口喉咙而影响呼吸者,均可考虑用本方吐之当吐之,宜瓜蒂散
个人在临床中也有遇到这种需要用吐法的案例,在《伤寒论》试解No.45的[注2]中提到过,所有其他人吃了饺子都没事,就他吃了开始出现腹痛、胸闷、恶心的情况,最后他是自己抠喉咙吐出来以后症状全消,如果是医者的角度,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瓜蒂散吐法来干预了。
瓜蒂散的组成包括(已经提前熬到发黄的)瓜蒂、赤小豆和淡豆豉,瓜蒂味苦、性寒且有毒,用来涌吐、祛水;赤小豆用来和胃以制约瓜蒂毒性的同时,也能起到利水的作用;再配合淡豆豉以除烦,在栀子豉汤证《伤寒论》试解No.76也有淡豆豉,除了利用其除烦能力以外,还有解热之功。
瓜蒂散的煎服法中,是将瓜蒂和赤小豆打成粉混合均匀取一勺(2g)备用;接着将淡豆豉(约20ml容器的量)加上140ml热水合煎,煮成稀粥一样的状态时候,将渣滓滤过,保留液体的淡豆豉汁。然后将2g(瓜蒂+赤小豆)粉跟豆豉汁混合成药丸状,混合温水服用。如果服用后没有吐出来,就将药丸中的(瓜蒂+赤小豆)粉缓慢加量,直到涌吐,就停药。
瓜蒂散的禁忌症中,其实也是强调了汗、吐、下攻邪三法的共同禁忌症,即津液血液大虚者,再用攻邪法只会导致津液血液脱尽而出现亡阴亡阳,因此需要注意。

PS.瓜蒂巴豆都是既有催吐也有催下的作用,都能够祛逐水饮,但瓜蒂味苦、性寒,针对热、实之邪,以催吐效果为主;巴豆味辛、性热,针对寒、实之邪,以催下效果为主,均为攻邪药。

[注]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吃错东西或质量差的食物时觉得胸闷痞塞板硬、气顶在胸口喉咙的感觉,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吃质量差的粉丝就会有这种感觉:我从小喜欢吃粉,家里买的都是”霸王花“牌米粉,一直都挺好,后来到了高中食堂没有粉吃,就到小卖部买了日清米粉(方便面类型),吃完10分钟就开始胸闷恶心、气顶在胸口和喉咙(甚至打嗝),胸口自觉板硬,非要挺直腰才感觉稍微好一点,但是依然感觉像压着石头一样,甚至觉得呼吸有受影响,一般要过5-6个小时这种感觉才完全消失。后来我不信邪,又去买了几次来吃,买一次难受一次,就把日清方便粉丝拉入我的黑名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