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涌吐剂

 学中医书馆 2020-02-18

二十.涌吐剂

二十.涌吐剂---涌吐剂 333.瓜蒂散 三圣散救急稀涎散 盐汤探吐方337。参芦饮 

六十五,涌吐剂

333.瓜蒂散

[功用] 涌吐痰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 微浮。

瓜蒂3克  赤小豆3克    

1.痰湿重者,可加白矾以助涌吐痰湿;

2.痰涎壅塞者,酌加石菖蒲、郁金、半夏以开窍化痰;

3.风痰盛者,可加防风、藜芦以涌吐风痰。

4.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2克。用淡豆豉15克,煮用稀粥,去滓,取汁和散,乘温顿服之。若不吐者,少加剂量,得吐停药。

瓜蒂散(《伤寒论》)

[组成]瓜蒂一分(1g)熬黄赤小豆一分(1g)

[用法]上二味,分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3g),以香豉一合

(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

吐,乃止(现代用法:将瓜蒂、赤小豆研细末和匀,每服l一3g,以淡豆豉9g煎汤送

服。如急救催吐,药后可用洁净羽毛探喉取吐)。

[功用]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

[病机分析]本方证乃因痰涎壅塞胸膈,或宿食停于上脘所致。由于痰食壅盛,气

不得通,故胸中痞硬,烦懊不安,甚则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配伍意义]本方为痰涎壅塞胸膈,或宿食停积上脘之证而设。此为有形之邪结于

胸脘,非汗、下之法所能治之,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引而越之。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酸苦涌泄为阴”的治疗原则,采用

涌吐痰食的治法,因势利导,使病邪随吐而解。方中瓜蒂味极苦而性寒,善于涌吐痰涎

宿食,用为君药。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湿除烦满,为臣药。君臣二药相配,酸苦涌泄,

相须相助,可增强催吐之力。淡豆豉轻清宣泄,兼能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为佐

药。由于瓜蒂有毒,催吐力峻,易伤胃气,配伍赤小豆、淡豆豉之类谷物,取谷气以安

中护胃,使催吐而不伤胃气。三药合用,共奏涌吐痰食,宣越胸中邪气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药用酸苦相配,意在“酸苦涌泄”;涌吐峻药与谷物相配,使吐不伤胃。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涌吐的常用方,适用于痰涎、宿食停滞胸脘,以胸脘痞硬,

烦懊不安,欲吐出为快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痰湿重者,可加白矾以助涌吐痰湿;痰涎壅塞者,酌加菖蒲、郁金、

半夏以开窍化痰;风痰盛者,可加防风、藜芦以涌吐风痰。

3.本方现代常用于暴食暴饮导致的急性胃炎、精神错乱、神经宫能症、口服毒

(药)物中毒的早期,以及痰涎壅盛的喘咳、痰食化热的急惊等病证。

[使用注意],

1.本方瓜蒂苦寒有毒,易伤正气,应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

2.本方为涌吐峻剂,副作用较大,非形气俱实者勿用。原方后指出:“诸亡血虚家,

不可与瓜蒂散。”故凡年老、体虚、孕妇、产后,以及有吐血史者(如溃疡病出血等)应慎用。.

3.若宿食或毒物已离胃人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4.恐吐后伤胃,可服稀粥少许以自养。

5.若服后呕吐不止,可取麝香0.1一O.15g或丁香末0.3一O。6Z,用开水冲服解之。

[源流发展]本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载:“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

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载:“病人手足厥冷,脉

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脉证并治第十》载:“宿食在上脘,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仲景

将本方用于邪在胸膈或食停上脘,通过涌吐,逐邪外出,后世医家奉为涌吐之祖方。

本方是涌吐剂的代表方,作用强烈,取效迅速,在我国古代影响较大。其类方主要

在去豆豉的基础上予以加味,其中相当一部分加用丁香等芳化湿浊之品,用于治疗各种

黄疸,如《外台秘要》卷4引《延年秘录》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治疗急黄;《外台

秘要》卷4引《广济方》瓜蒂散,由瓜蒂、赤小豆、黍米、丁香、麝香、薰陆香等组

成,亦治疗急黄;《外台秘要》卷4引《范汪方》瓜蒂散,用瓜蒂、赤小豆、秫米,用

于黄疸等症;《外台秘要》卷4引《救急方》瓜蒂散,去豆豉、加丁香,治疗诸黄;而

《外台秘要》卷4引《延年秘录》瓜蒂汤,用瓜蒂、赤小豆、丁香,滴鼻治诸黄,对后

世影响很大,当代临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治法,用瓜蒂制剂鼻腔给药治疗黄疸性肝

炎c1-3]。另外,如《外台秘要》卷1引《范汪方》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治疗痰饮、

宿食;《外台秘要》卷13引《集验方》瓜蒂散,去豆豉,加雄黄,治飞尸、中恶;《圣

济总录》卷167,去豆豉,加全蝎,治小儿口噤;《儒门事亲》卷工2瓜蒂散,去豆豉,

加人参、甘草,治伤寒下后腹满;《瘟疫论》卷上瓜蒂散,将本方去豆豉,加山栀子,

治疫邪留于胸膈,均从各个方面对本方有所发明。由于瓜蒂有毒,本方副作用又较大,

所以当代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疑难阐释]

1.关于瓜蒂的毒性和用量瓜蒂主要含葫芦素B、E及B甙,其中以葫芦紊B含

量最高,约占1。4%。瓜蒂小剂量时,对呼吸、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3剂量过大时

(葫芦素B、E 6mg/kg以上),可出现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心动徐缓,最后死亡c4j。

1976年,抚顺矿物局医院内科报道瓜蒂中毒5例,服用瓜蒂30—182个,5例中有3例

死亡L5j。其后,陆续有报道大量使用瓜蒂发生中毒反应,其用量在30--60g之间,剂型

主要为汤剂L6”j。有人使用瓜蒂用量较大,达到20g,服后反应强烈c”,。为安全起见,

应严格控制本方及方中瓜蒂的用量,尤其不能在空腹时服用大量瓜蒂。瓜蒂人汤剂一般

用量在5g以下l”j,也有人认为在8g以下c“,如以葫芦素B、E控制在6mg/kg以下为

标准,其最大用量不宜超过15g。

2.关于赤小豆本方中赤小豆究竟是何物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方中赤小豆是

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其味甘酸,与瓜蒂相配,酸苦涌泄。但也有人认为,应是

木本植物“蟹眼豆”,如《金匮要略语译》(北京中医研究院编)和《金匮要略选读》

(统编4版教材)均认为:“赤小豆有两种,瓜蒂散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

吐作用。”当代以赤小豆人药的并不是木本植物“蟹眼豆”,而是草本植物赤小豆(见

1977年以后诸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配人瓜蒂散中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催吐效果。

[方论选录]

1.成无己:“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

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

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

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伤寒明理论》卷4)

2.吴昆:“疸证腹满欲吐,鼻燥,脉浮者,宜以此方吐之。酒疸欲吐者同。腹满欲

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气分也;脉浮者,邪未尽人于里也。吐中有发散之义,故

吐于浮脉者正宜。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

也。如头额两太阳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人鼻中,泄出黄水而愈。”

(《医方考》卷4)

3.方有执:“瓜蒂苦寒,能吐顽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风涎而逐水,香豉能起

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则又承载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

也。”(《伤寒论条辨》卷6)

4.柯琴:“瓜为甘果,而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

苦,象东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

品药,故必用谷气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为反佐,制其太过也。香豉本性

沉重,糜熟而使轻浮,苦甘相济,引阳气以上升,驱阴邪而外出。作为稀糜,调二散,

虽快吐而不伤神,仲景制方之精义。”(《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3)

5.王子接:“瓜蒂散乃酸苦涌泄重剂,以吐胸寒者,邪结于胸,不涉太阳表实,只

以三物为散,煮作稀糜,留恋中焦以吐之,能事毕矣。瓜蒂性升,味苦而涌,豆性酸

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越上而吐

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6。吴谦,等:“瓜蒂极苦,赤小豆味酸,相须相益,能除胸胃中实邪,为吐剂中第

一品也。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而即

止者,恐伤胃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以三法鼎立,今人不知歧伯、

仲景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7)

7.费伯雄:“高者因而越之,《经》有明训,即吐法也。后人视为畏途,久置不讲。

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间,消之匪易。因其火气上冲之势,加以吐法,使倾筐倒箧而出

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类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风、治黄。惟注中

“食填太阴,欲吐不出”二语,须与申明。盖饮食必先人胃,食填太阴者,非既出胃而

人脾也,乃胃气窒塞,使脾气不通耳。又必新人之食,尚为完谷,故可用吐,若经宿之

后,将为燥粪滞于胃中,便宜攻下,岂可尚用吐法乎!”(《医方论》卷1)

8.冉雪峰:“查瓜蒂为著名吐药,瓜蒂散为著名吐剂。但方书用瓜蒂,浑举其名,

未言何种瓜。学者议论纷纭,吐方失传,莫衷一是。经近代分析化验,瓜蒂中含甜瓜毒

素,与西药吐根之含吐根毒素一例。难溶于水,其作用但刺激胃肠,并不起吸收作用及

呼吸障碍等,非大量胃肠不致发炎,故毫无危险。而中医在数千年前,即识别此药,用

为催吐专剂,且只用散,亦若知其性优安全,而不溶于水也者。病吐药吐,药吐毒吐,

恰到好处,则经方之有真价值,于此可概见矣。赤豆、香豉,皆豆米之属,功能和中。

赤豆人血,香豉通气,催吐而不忘调气血,和中安中,洵有节制之师也。”(录自《历代

名医良方注释》).

9.李飞,等:“本方为涌吐之祖剂,专为痰涎宿食壅塞胸中或上脘而设。其配伍特

点,以苦寒之瓜蒂与酸平之赤小豆相合,意取‘酸苦涌泄,之妙;尤借香豉轻浮升发之

性,宣越胸中郁结,涌吐痰涎宿食,三药合用,则相得益彰。但本方峻烈有毒,易伤正

气,须用之得当,非形气俱实者慎用。”(《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本方为“酸苦涌泄”的经典之作,后世医家对此极为推崇。对于方中豆豉

的作用,成氏谓“去膈上之热”,王氏谓其“开发实邪”,柯氏、李氏强调其轻浮升发,

均对仲景制方之义有所发明。吴昆举一反三,将本方归于“宣剂”范畴,谓“吐中有发

散之义”,用治头痛,给人以启迪。对本方用于“胸中痰热”、“虚风虚寒”、“治风、治

黄”、“痰涎宿食”、“邪结于胸”等诸证,注家所论各有侧重,临床可资借鉴。“本方峻

烈有毒”(《中医历代方论选》),并非“毫无危险”,使用应当审慎,不可掉以轻心。一

般而言,本方用于形气俱实者,“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而即止”(《医宗金鉴.删

补名医方论》卷7),则万无一失,不至于过而伤正。

[验案举例]

1.宿食《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下:一男子胸膈痞满,恶食气,动作甚

懒,好坐卧暗处,百方不验者半岁。先生诊之,心下石硬,脉沉而数,即以瓜蒂散涌二

升余,乃痊。’

按语:病胸膈痞满,心下石硬,恶闻食气,少动喜卧,为宿食停滞不化,气机被

阻,故用瓜蒂散越之乃痊。

2.结胸《儒门事亲》卷6:阳夏贺义夫,病伤寒,当三日以里,医者下之而成结

胸,求戴人治之。戴人曰:本风温证也,不可下,又下之太早,故发黄结胸;此已有瘀

血在胸中,欲再下之,恐已虚,惟一涌可愈,但出血勿惊。以茶调瓜蒂散吐之,血数升

而衄,且嚏逆。乃以中卷小针,而使枕其刃,不数日平复。

3.翻胃《丹溪治法心要》卷3:一男子壮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

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问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吃

面,即有此证。盖怒甚,则血郁于上,’积在膈间,有碍气之升降,津液因聚而为痰,与

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汤加香附、莱菔、韭汁,服一日。以瓜蒂散、酸浆吐

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盅乃愈。

按语:案2为伤寒误下,而成发黄、结胸、瘀血内结,病情笃重。因病在上焦,故

用吐法,而以茶调瓜蒂散涌吐瘀血,非胆识过人者不敢用。无独有偶,案3亦有瘀血为

患,因病在膈间,故一吐再吐,使血尽乃痊。.

4.寒痰《儒门事亲》卷7:一妇人心下脐上结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

针灸毒药,祈祷无数,如捕风然。一日,戴人见之曰:此寒痰。诊其两手寸脉皆沉,非

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连吐六七升,其块立消过半。仡数日后再吐之,其涎沫类鸡

黄,腥臭特殊,约二三升。凡如此者三。后以人参调中汤、五苓散调之,腹已平矣。

按语:患者心下结硬,两寸皆沉,病在胸膈胃脘,理当用吐法,因其日久积深,故

一吐再吐,三吐方消,继以健脾化湿之剂善后。

5.伤寒极热《儒门事亲》卷6:戴人之仆常,与邻人同病伤寒,俱至六七日,下

之不通,邻人已死,仆发热极,投于井中。捞出,以汲水贮之,槛使坐其中。适戴人游

他方,家人偶记戴人治法,曰:伤寒三下不通,不可再攻,便当涌之。试服瓜蒂散,良

久,吐胶涎三碗许,与宿食相杂在地,状如一帚,顿快,乃知世医杀人多矣。

按语:伤寒六七日,大热喜冷水,一再用下法,必有实邪,然三下不通者,其实当

非在肠,而在胸膈胃脘。瓜蒂散为“阳明涌泄之峻剂,治邪结于胸中者也”(《伤寒来苏

集.伤寒附翼》卷下),故一投而应。

6.浮肿《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上:六角新街东格屋重兵卫,通面浮肿,

口为之被封,才得歃粥,数日,然犹无有他患。先生切之脉浮数,背强,恶风,无汗,

头痛如锥,与葛根汤十数帖不应,因以瓜蒂散五分,呕粘黄水六七合。次日复以葛根汤

发汗如流,诸证霍然愈,唯肿气十余二三,转用葛根加乌头汤。

按语:仲景曰:“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患者面浮肿,有表实证,理当用汗法。但病不独在表,胸膈有湿热阻滞,则肺气不能宣

发,故屡投发表而无效。用瓜蒂散涌吐,使上焦湿热得出,则气机通畅,再用发表,表方得解。

7.停饮《儒门事亲》卷8:一妇从年少时,因大哭罢痛饮冰水困卧,水停心下,

渐发痛闷。医氏咸以为冷积,治之以温热剂,及禁食冷物。一闻茶气,病辄内作,如此

数年。燎针烧艾,疮孑乙数千。十余年后,小便赤黄,大便秘闷,两目加昏,积水转甚,

流于两胁。世谓水癖,或谓支饮,硇、漆、棱、茂,攻磨之药竟施之矣。食日衰,积日

茂,上至鸠尾,旁至两胁及脐下。但发之时,按之如水声,心腹结硬,.手不可近者,月

发五七次,甚则欲死,诸药皆厌,二十余年。求戴人发药,诊其脉,寸口独沉而迟,此

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数日,再越痰水及斗;又数日,上涌数升。凡三

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积皆去。以流湿饮之药调之,月余大瘥。

8.腹满面肿《儒门事亲》卷6:肃令腹满,面足皆肿,痰黄而喘急,食减。三年

之间,医者皆尽而不验。戴人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三五升;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

青黄涎沫缶平;复以桂苓白术散、五苓散调之,半月复归矣。

9.肥气《儒门事亲》卷8: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发寒热。十

五余年后,因性急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匝

矣,徒劳力耳,乃敬邀戴人而问之。既至,断之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戊己日,在左

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痃疟。痃疟者,寒热也。以瓜蒂散吐之,鱼腥黄涎约一

二缶;至夜,继用舟车丸、通经散投之,五更,黄涎脓水相半五六行,凡有积处皆觉

痛;后用白术散、当归散和血流经之药。如斯涌泄,凡三四次而方愈。

按语:《本草纲目》卷33言:“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

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赤小豆又可利水除湿消肿,故本方又有去除上、中

焦水湿的作用。案7饮停20余年,屡经攻磨之剂无效,病已遍及胸胁脘腹,非吐下兼

用,上下分消不能奏效,故从正三涌三下,方使其积皆去。案8腹满,面足皆肿,上、

中、下俱病,故先以上吐、下泻,分消病势,继以健脾化湿以治其中,抽丝剥茧,步步

为营,使3年之疾半月而痊。案9肥气15年不愈,气滞湿阻血瘀,胶结难解,故反复

用涌吐、攻下、化瘀之剂。张从正治疗胸腹之大实大满,每用吐下相兼,更重视调理善

后,屡用屡验。

工0.笑病《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下:下鱼棚室街西绵屋弥三郎之妻善

笑,其所视听,莫不毕人笑,笑必捧腹绝倒,甚则胁腹吊痛,为之不能息,常自为患。

请师治之,即与瓜蒂散一钱,上涌二升余,不再发。

按语:心在志为喜。此案病笑,为痰迷心窍,故痰出而病愈。

n.癫痫《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上:一妇人,幼而患癫痫,长益剧,立

辄晕厥,有少时而苏者,日一二发,如此三十有余年,而众医杂疗无效。其主人偶闻先

生异术,乃来请治。往诊之脉紧数,心下硬满,乳下悸动。乃谓先生曰:心神惘惘,不

须臾安寝食,数十年一日也。视其颜色,愁容可怜,先生慰之曰:可治矣。病妇实信

之,乃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精神颇旺;调瓜蒂散五分,使吐粘痰升余,臭气冲鼻,减

毒过半。或五日,或六日一发,凡期年痊愈,其间行吐剂约之十六度。渠性忌雷,每闻

雷声隆隆,辄发前病,自用瓜蒂散以往,迅雷震动,举家畏伏蔽耳,渠独自若不畏。

按语:朱震亨言:“痫不必分五等,专主在痰,多用吐法”(《丹溪治法心要》卷5)。

此案病逾30载,伏痰根深蒂固,故一吐再吐,1年之间吐约16度,竟使痼疾得愈。

12.狂痫《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上:夷川间街北井筒屋喜兵卫妻,发狂

痫,发则欲把刀自杀,或欲投于井,终夜狂躁不寝,间则脱然谨厚,女功无一怠。先生

以瓜蒂散一钱五分,上涌三二升,继服白虎加人参黄连汤,不再发。

13.癞狂《续名医类案》卷2工:龚子材治一人,癫狂乱打,走叫上屋,用瓜蒂散,

吐出臭痰数升,又以承气汤下之而愈。

按语:《证治汇补》卷下言:“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充极,故猖狂刚暴,若有神

灵所附。”案11、案12均为痰火扰心,故先用瓜蒂散涌吐痰热。前案为阳明经热,故

继以白虎汤类方清热;后案为阳明腑实,故又用承气汤攻下。

14.精神错乱《邢锡波医案集》:某男,59岁,干部。因平素性情暴躁,更加思虑

过度,经常失眠,后遂自言自语,精神失常,有时咆哮狂叫,有时摔砸杂物,喜笑怒骂

变幻无常,月余后渐至见人即殴打,因此将其锁闭室中,不敢令其出屋,百般医疗,均

无效果。邀余治疗。古人对精神错乱的认识,谓系痰涎蒙蔽清窍,须用涌痰之剂,使痰

涎涌出,方能有效。此证属寒痰壅塞胸膈,治宜涌吐寒饮结满,余遂书瓜蒂散与之。处

方:赤小豆30g,瓜蒂lOg,豆豉lOg,煎汤顿服。连服2剂,共呕吐痰涎3次,毫不见

效。后因锁开乘机蹿出,竟将邻人殴伤并将所有杂物尽行砸碎,家人无奈,故一再强余

设法治疗,遂又以大剂瓜蒂散与之。处方:赤小豆30g,瓜蒂20g,豆豉20g,煎汤顿

服。服后隔半小时即开始作呕,连续两昼夜共呕吐20余次,尽属粘液,自呕吐开始便

不思饮食,1日后现周身困顿不欲活动,困睡至第3日忽然清醒,后以豁痰通窍安神之剂,调理而愈。.

按语:瓜蒂散涌吐宿食,以“得快吐”为度,而本案为精神错乱顽症,非吐尽痰涎

难以奏效,故瓜蒂用量增至20g,病方得愈。由于瓜蒂有毒,大量使用相当危险,故非

重症、顽症不可轻试。

15。梅核气《中医函授通讯》(1983,3:32):某女,28岁,家庭妇女,1969年4

月就诊。患者素有神经衰弱病史。1968年仲秋与邻舍发生纠纷后,心烦少眠,恶梦纷

纭,胸闷不舒,烦躁易怒,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饮食减

少,诊为神经官能症,投药无效。证见:表情淡漠,郁郁寡欢,饮食不佳,胸闷欲呕,

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气郁结,肝气不舒。治用瓜蒂散3g涌吐,服药后

吐顽痰约300ml,自觉咽中异物感顿时消失,胸闷大减。后改为半夏厚朴汤加味,继进4剂而愈。.

按语:此案梅核气为痰气郁结所致,因病位在上,可用吐法。瓜蒂散善涌吐痰涎,

宣越胸中邪气,以解除郁结,故吐后病大减。

16.痰热急惊《山西中医》(1991,6:8):某男,3岁半,1986年3月19日诊。

发热,体温达40℃,曾在某医院用抗生素、退热剂治疗3天罔效。询其母知其平素喜

食肥甘,发热前又食过量。刻诊:体温39.813,颜面红,手足心灼热,烦躁无汗,喉

间时有痰鸣,时有抽搐,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辨为急惊风,证属食滞胃肠,郁

而化热,灼津为痰,痰火引动肝风。此为实邪踞于上脘,法当以吐为妙。取瓜蒂、赤小

豆等分研细为末,约取3g,用淡豆豉9g煎汤送服,即吐出痰涎及未消化之物,半小时

后热退身凉,改用保和丸调理而瘥。

按语:小儿痰热急惊,自钱乙始多治以凉泻,本案为食积化热所致,应用吐法,可谓别具一格。

17.喘咳(四川中医》(1985,4:20):某男,15岁,1982年12月3日就诊。患

者喘咳已10余年,每冬发夏止,屡治无效。2月前因食鱼虾诱发咳喘、痰鸣,至今未

愈,昼咳夜喘不得卧,喉间痰鸣,痰清稀色白,伴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舌苔腻,脉弦

滑。此乃脾虚生痰,痰湿壅肺,气机不畅所致。遂以瓜蒂散3g,盐汤送服。少倾吐下

稀白泡沫半盅,翌日自感气顺息平,纳谷倍增,晚能安然入睡,后予香砂养胃丸以养胃

气,使邪去正安。

按语:喘咳宿疾,必有伏痰留饮在胸中,用本方涌吐痰涎,为祛邪治标之法,故吐

后需进一步辨证施治,调理善后。.

[临床报道]

毒(药)物中毒用瓜蒂散(瓜蒂、升麻、甘草各5g),对口服毒(药)物中毒早

期患者进行催吐的临床研究。将被观察的172例随机分为瓜蒂散治疗组(58例)、温开

水对照组(56例)和洗胃组(58例)。治疗组一般服药3—5分钟开始呕吐,经呕吐5

—8次后胃内容物基本澄清。结果:治疗组有效5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55%,其催吐作用明显优于温开水对照组(P<O.01);治疗组胃内容物完全澄清时

间为20.70±2.62分钟,洗胃对照组为46。40±5。57分钟,差异显著(P<0.01),.效

果以治疗组为优。

[附方]三圣散(《儒门事亲》卷12)防风三两(90g)去芦瓜蒂三两(90g)剥尽

碾破,以纸卷定,连纸锉细,去纸,用粗箩子箩过,另放末,将渣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

藜芦去苗及心,加减用之或一两(30g),或半两(15g),或一分(0.3g)上药为粗末,

每服约半两(15g),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人一盏,煎至三

沸。却将原两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

度。功用;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

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痫,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以及误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方中瓜蒂苦寒有小毒,涌吐风热痰涎和宿食,用为君药;藜芦苦辛而寒,能吐风

痰,与君药相须为用,增强其涌吐风痰之力,为臣药;防风驱风升散,用作佐药。三药

合用,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涌吐作用,故以“三圣”名之。临床用于风痰壅塞的中

风、癫痫之形体壮实者,以卒然昏仆,牙关紧闭,脉滑有力,舌苔黄厚为证治要点。本

方为催吐峻剂,瓜蒂、藜芦均有毒性,使用宜慎,一般从小量开始,不吐再逐渐加量,

得快吐停服.,以防中毒或过吐伤正。待吐出痰涎后,再进一步辨证论治。体虚之人及孕妇禁用。‘

本方与瓜蒂散俱以瓜蒂为君药,均为涌吐峻剂,但本方以催吐峻药配伍升散之品,

以涌吐风痰见长,涌吐作用较强;而瓜蒂散以谷物为辅佐,以涌吐痰食见长,其涌吐之力不及前者。

334.三圣散

功用;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 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痫,浊痰

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以及误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防风9克 瓜蒂9克 藜芦3克(或1.5克或0.03克)  

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5克,以着 汁三茶杯盏,先用二茶盏,煎三五沸,去 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两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三圣散(《儒门事亲》卷12)防风三两(90g)去芦瓜蒂三两(90g)剥尽

碾破,以纸卷定,连纸锉细,去纸,用粗箩子箩过,另放末,将渣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

藜芦去苗及心,加减用之或一两(30g),或半两(15g),或一分(0.3g)上药为粗末,

每服约半两(15g),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人一盏,煎至三

沸。却将原两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

度。功用;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

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痫,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以及误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方中瓜蒂苦寒有小毒,涌吐风热痰涎和宿食,用为君药;藜芦苦辛而寒,能吐风

痰,与君药相须为用,增强其涌吐风痰之力,为臣药;防风驱风升散,用作佐药。三药

合用,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涌吐作用,故以“三圣”名之。临床用于风痰壅塞的中

风、癫痫之形体壮实者,以卒然昏仆,牙关紧闭,脉滑有力,舌苔黄厚为证治要点。本

方为催吐峻剂,瓜蒂、藜芦均有毒性,使用宜慎,一般从小量开始,不吐再逐渐加量,

得快吐停服.,以防中毒或过吐伤正。待吐出痰涎后,再进一步辨证论治。体虚之人及孕妇禁用。‘

本方与瓜蒂散俱以瓜蒂为君药,均为涌吐峻剂,但本方以催吐峻药配伍升散之品,

以涌吐风痰见长,涌吐作用较强;而瓜蒂散以谷物为辅佐,以涌吐痰食见长,其涌吐之

力不及前者。

335.救急稀涎散

[功用] 开关催吐。 [主治] 1.中风闭证 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 仆不省,

或口角似歪,脉象滑实有力。 2。喉痹 

猪牙皂角四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 晋矾30克(光明通莹者)   

1.中风可加藜芦以涌吐风痰;

2.喉痹可加黄连、巴豆以解毒利咽;

3.为增加化痰散结之力,可加半夏。

3.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5-4.5克,温开水送服。

救急稀涎散 (孙尚药方,录自《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14)

[异名]急救稀涎散(《肘后备急方》卷3)、稀涎散(《本事方》卷1)、稀涎饮(《岭

南卫生方》卷中)、吐痰散(《万氏家传点点经》卷2)。

[组成]猪牙皂角四挺须肥实不蛀,削去黑皮晋矾一两(30g)光明通莹者

[用法]二味同捣,罗为细末,再研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1.5g),重者三

钱匕(4.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涎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

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段吐之,恐过伤人命(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1。5—4.5g,温开水送下)。

[功用]开关催吐。‘

[主治]

1.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

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象滑实有力。

2。喉痹

[病机分析]本方证乃因痰壅气闭所致。由于痰涎壅盛,气道不利,故喉中痰声漉

漉;痰浊上蒙心窍,故心神瞀闷,或倒仆不省人事;痰气流窜,阻于经脉,筋脉失荣,

故四肢不收或口角似歪。喉痹亦为咽喉阻塞,气闭不通。

[配伍意义]本方为痰壅气闭于上而设。中风闭证,痰涎壅盛,或喉痹阻塞气道,

病情紧急,当立即疏通咽喉,缓解危急,然后再随证调治。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以催吐开关,稀涎通窍立法。方中白矾酸寒涌泄,

《本草纲目》卷u谓其“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能化解顽痰,并有开关

催吐之功,故为君药。皂荚辛温而咸,辛能开窍,温能化痰,咸能散结,善通关去闭,

荡涤痰浊,用为臣药。两药合用,有稀涎催吐,开窍通关的功用。因本方具有稀涎之

效,使痰涎微微从口中吐出,而解救中风闭证及喉痹急症,故名“救急稀涎散”。

[类方比较]瓜蒂散和稀涎散均有涌吐的作用,但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催吐作用

迅猛强烈,本方功效侧重于通窍开关,涌吐之力较弱,只是微微令涎出,具有稀涎的作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常用于中风闭证初起,痰涎壅盛,阻塞气机,或喉痹妨碍呼吸

者,以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呼吸不畅,脉象滑实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中风可加藜芦以涌吐风痰;喉痹可加黄连、巴豆以解毒利咽;为增加

化痰散结之力,可加半夏。

3.本方现代常用于白喉并发喉阻塞,以及气厥、痰厥等证。

[使用注意]

1.本方宜于实证,若中风脱证,或阴竭阳越,戴阳痰壅者禁用。

2.本方用量宜轻,以痰出适量为度,不可令大吐,否则使气机有升无降,将会加重窍闭。

[源流发展]本方出自《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在该书卷14“皂荚”条下载:“孙尚

药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歪,微有涎出,

斯须不治,便为大病,故伤人也。此证风涎潮于上膈,痹气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

孙尚药即北宋医家孙用和,孙氏精通医书,善用张仲景法治疗伤寒。本方即由仲景皂荚

丸变化而来,在皂荚丸利窍涤痰,宣壅导滞基础之上加白矾涌吐稀涎,变祛痰剂为涌吐

剂,使痰涎从上而出。本方的类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加逐痰之品,以增强其祛痰之

力,如《世医得效方》卷i之稀涎散用皂角、半夏,吐涎结胸膈;《景岳全书.古方八

阵》卷55之稀涎散,用猪牙皂、藜芦,以吐顽痰;《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28之

稀涎千缗汤,用本方加半夏、甘草、姜汁,可涌吐痰涎,用于风痰壅盛,昏仆,中湿肿

满等证。另一类是加解毒之品,以增强其辟秽开关之力,如《赤水玄珠》卷I之稀涎散

用本方加巴豆,治中风、痰厥、乳蛾;《御药院方》卷9之如圣散,为本方加雄黄、藜

芦,为末搐鼻,治缠喉,渐人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不省人事。本方现代临床较少应用。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的出处本方的出处有不同说法,《中医治法与方剂》谓本

方出自《传家秘宝方》,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谓本方出自《圣济总录》,《中医方剂

大辞典》谓本方出自《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14引孙尚药方。《圣济总录》成书于

nu一1117年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撰于u世纪末,当以后者更早。《中医大辞

典.医史文献分册》称:孙用和,北宋医家,著《传家秘宝方》3卷,因治愈光献皇后

病,授尚药奉御。孙尚药是以孙用和所任医官名称之。《传家秘宝方》原书已佚,孙尚

药之救急稀涎散是否出自该书,已无从考据。故本方出处宜定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卷14引孙尚药方更妥。

[方论选录]、

I.吴昆:“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覆,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

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涌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

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

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而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

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

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大戒也。”(《医方考》卷1)。

2.汪昂:“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

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医方集解.涌吐之剂》)

3.费伯雄:“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义本之《内经》,而方则出于仲景。古人体气壮

实,不妨用之,后世机心日开,嗜欲日甚,。元气大伤,禀受甚薄,一经涌吐,汗而且

喘,百变丛生。后人不敢轻用,盖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

症,方足以斩关夺门,然尚有醒后缓投药饵,痰不可尽攻之戒!可知虚人及寻常之症不

可轻用吐法也。”(《医方论》卷i)

4.张秉成:“治中风暴仆,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可先用此,令微吐稀涎,续进它

药。亦治喉风、痰闭等证。夫风痰壅盛于上,有升无降,最为急候。当此之时,化之则

不可化,降之又不能降,惟有用吐法引而越之,最为捷径。且吐之一法,自古有之,故

仲景《伤寒论》中瓜蒂散、栀子豉汤尚分别虚实而用,何况中风暴仆,痰涎壅盛,以及

喉风卒发等证,皆起于一时,无暇缓治哉!凡人咽、喉二窍,关系一身。喉通于肺,以

司呼吸;咽通于胃,以纳水谷。若一旦风痰暴壅,其不致气闭而绝谷者几希矣。方中用

皂角辛咸而温,无微不入,无窍不达,有斩关夺门之功,具搜风涤垢之用;协白矾之酸

苦涌泄,使风痰皆从上散,闭可通而食可进矣。”(《成方便读》卷.2)

5.陈潮祖:“急证应当急救,不许稍有迟疑;用药贵在精专,切忌相互牵制;更须

斩关之辈,始能建立奇功。此方所用牙皂、明矾均为强有力的涤痰药物,皂角长于搜

涤,明矾功擅稀涎,二药同用,相得益彰。使痰去气通,.神智可望清醒。待其清醒以

后,再从本治。”(《中医治法与方剂》),

6.冉先德:“中风闭证,痰涎壅盛,气道不通,既难进药,又虑窒息,当此之时,

可用本方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方中皂角,辛能开窍,咸能去垢,稀涤浊痰;白矾

酸苦涌泄,化痰催吐,共奏催吐急救之功。若服后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煎汤服之。”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7.李飞,等:“本方乃涌吐劫剂,宜于救急暂用,使壅盛之痰涎稀释而出,故名

‘救急稀涎,。临床运用应注意及时得当,免致耗气伤液,诚如吴昆所谓:‘凡中风之痰,

使喉咙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至于‘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

则当具体分析。盖挛急偏枯者,多由中风使然,而非捅吐痰涎太过所致。不过,正确使

用本方,对于中风病神志清醒后的辨证论治,确能提高疗效。”(《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本方用于中风痰壅,痰风喉闭,为急救而用,属斩关夺门之剂。对此,吴

氏、张氏、冉氏等注家议论较多,看法趋于一致。吴氏、费氏指出,“使咽喉疏通,能

进汤液便止”,“痰不可尽攻”,“虚人及寻常之症不可轻用”,均有临床指导意义。至于

挛急偏枯,多由于中风,“而非涌吐痰涎太过所致”(《中医历代方论选》)。费氏、张氏、

吴氏还指出,一旦关通窍开,当“续进他药”,“再从本治”,否则,将坐失良机,.贻误

病情。冉氏对服后呕吐不止的处理意见,临床可资参照。

[验案举例].

1.中风《续名医类案》卷2:李思瑭母年六旬,体甚肥,正月间忽中风卒倒,不

省人事,口噤喉鸣,手足不随,服牛黄丸、小续命不效,脉之浮洪而滑,右手为甚。缘

奉养极厚,形气盛而脉有余。《经》云:消瘅、击仆、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

人则膏粱之痰也。又云: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丹溪所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也。当先用子和法涌吐之,乃以稀涎散齑汁调灌之,涌出痰涎碗许。少倾又以三化汤灌

之,至晚泻两三行,喉声顿息,口亦能言,但人事不甚省。知上下之障塞已通,、中宫之

积滞未去也,用二陈汤加枳实、黄连、莱菔子、木香、白豆仁,每日二服。数Et,人事

渐爽,腹中知饥,令进稀粥,大便结,每日以润字丸五分,白汤点姜汁送下。犹时有拘

挛、燥结之患,知为血耗津衰,以四物汤加秦艽、黄芩、甘草,数十帖,三月而愈。.

2.厥《续名医类案》卷2:陆肖愚治潘碧泉之妻,年近五旬,因大怒后,忽然倒

仆,牙关紧急,脉之两寸关滑大,两尺沉无。以稀涎散齑水调,撬牙灌之,吐痰盆许,

少倾而苏,第人事尚未清爽,再诊寸关稍平,两尺已起,以二陈加贝母、黄连、香附,数剂而安。

3.气厥《中医杂志》(1990,2:4):某女,年方40,体素肥腴。因气量狭窄,某

日,与家人争吵后一时许,发生气厥不醒,随用开关散吹鼻取嚏无效。众以为虚脱,欲

煎参汤与服。余诊其脉弦滑有力,牙关紧闭,舌苔未见。断为痰气郁闭,阻于胸中,大

气一时不能旋转,故尔见厥,与虚脱之证有别,参汤切不可服。因与猪牙皂角、白矾各

3g,细辛2g,碾为细末,温开水调,将口撬开徐徐灌下。服后约一刻许,即呕出痰涎

甚多。患者太息一声,神识渐苏,呼口渴,命即与饮。随用开郁理气化痰散结之药剂调理而安。

4.喉闭《万病回春》卷5:孙押班治都知潘元从喉闭,孙以药半钱吹人喉中,少

顷,吐出脓血立愈。潘诣孙谢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药不能疗。

赠金百两,愿求方以济非常之急。孙曰:用猪牙皂角、白矾、黄连各等分,置新瓦上焙

干为末,即授以方,不受所赠。

按语:案1—3均为卒发神昏,口噤不开,救治困难,急进本方通关开窍后,方得

续进它药。案1为中风,病位深在脏腑,故续治3月而愈。案2、案3均属气厥,为气

逆痰壅为病,用本方使痰出气畅,则病愈七、八,略加调理而安。案4为喉闭,危在旦

夕,刻不容缓,故急进本方加味,使闭塞通而获救。

[临床报道]

1。白喉并发喉阻塞应用稀涎散(白矾、猪牙皂角、巴豆)治疗白喉并发喉阻塞

19例,每服1.2—3g,当即呼吸缓和,转危为安。

2.痰厥用稀涎散(皂荚、白矾)配合针刺足三里、合谷,艾灸百会、气海、中脘,治疗痰厥8例,均愈。

336.盐汤探吐方

[功用] 涌吐宿食。 [主治] 1.宿食停滞上脘,脘腹痛连胸膈,痞闷不通。 2。干霍乱,脘腹胀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3.误食毒物,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 

食盐(若干)  水2000克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4.用水调成饱和盐汤,每服2-3碗,服后用洁净的翎毛或手指探吐。

 盐汤探吐方(《金匮要略》).

[异名]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1)、独圣散(《世医得效方》卷6)、盐汤探

吐法(《医方考》卷4)、烧盐探吐法(《医方集解.涌吐之剂》)。

[组成]盐一升(30g)水三升(600m1)

[用法]上二味,煮令盐消,热饮一升(200m1),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

服,吐迄复饮,三吐乃止(现代用法:用开水调成饱和盐汤,每服2—3碗,服后用洁

净翎毛或手指探喉助吐)。

[功用]涌吐宿食。

[主治]

1.宿食停滞上脘,脘腹痛连胸膈,痞闷不通。

2。干霍乱,脘腹胀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3.误食毒物,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为宿食、秽浊、毒物所致,病在上脘。因宿食停滞不

化,或感受秽浊之气,使气机升降受阻,上下不得宣通,或毒物尚在胃中,故见脘腹胀

痛,吐泻不得诸症。

[配伍意义]本方为宿食、毒物停滞上脘,或秽浊之气中阻,气机不利之证而设。

337.参芦饮

 [用法] 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服后以物微探吐之。 [功用] 涌吐痰涎。 

人参芦15克 

本方可加竹沥以增强化痰之力。

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服后用洁净的翎毛或手等物指探吐。

 参芦饮(《格致余论》)

[异名]参芦汤(《本草纲目》卷12)、人参芦汤(《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

[组成]人参芦半两(15g)

[用法]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服后以物微探吐之。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痰涎壅盛证。痰多气急,胸膈满闷,,温温欲吐。

[病机分析]本方证为本虚标实之痰涎壅盛。由于痰涎壅塞胸膈,气机不利,故呼

吸急促,胸膈满闷,温温欲吐。

[配伍意义]本方为痰涎壅塞胸膈之证而设。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

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采用涌吐痰涎的治法,使病得吐而解。参芦味苦辛

温,其性缓和,对于痰涎壅盛,属本虚标实之须涌吐者,最为适宜。正如《本经逢源》

卷1所说:“参芦能耗气,专人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

[类方比较]瓜蒂散为涌吐剂首方,味极苦,催吐作用强烈,适用于痰食壅塞,胸

膈痞硬者。救急稀涎散涌吐作用较弱,而开关通窍作用较强,具有稀涎作用,适用于中

风闭证及喉痹,痰涎壅盛,气闭不通者。盐汤探吐方味咸,药性平和,配制便捷,广泛

用于宿食、食厥、气厥,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本方刺激性较小,性和缓,尤其

宜于年高体弱而痰壅当吐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涌吐痰涎的治标之剂,尤其宜于虚弱者之痰涎壅盛。以痰壅

气急,胸膈满闷,温温欲吐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可加竹沥,以增强其化痰之力。,

3。本方现代常用于痰壅气逆之厥证。

[使用注意]本方对痰壅气急者,为治标之剂,吐后仍需“隔宿煎桔梗半两、陈皮

二钱、甘草二钱”(《丹溪心法》卷5),以宣肺化痰,进一步调理。

[源流发展]本方为元.朱震亨所制。朱氏对吐法极为推崇,颇具心得,在其著作

中多有阐发,如强调“脉浮当吐。……痰在膈上,必用吐法”(《丹溪心法》卷2),发

明倒仓法等。本方见于《格致余论。吃逆论》医案中:“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

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

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在《丹溪心法》卷5

“论吐法九十七”亦载:“人参芦煎汤吐虚病,凡吐,先饮二碗,隔宿煎桔梗半两、陈皮

二钱、甘草二钱。”本方原无方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工2将上案略加改动,注

明参芦剂量,并将本方命名为参芦汤。《全生指迷方》卷2将本方改为散剂,用治胸有

留血,烦躁欲吐者。当代称其为参芦饮(《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主编)。、、..

[疑难阐释],

l。关于本方的出处本方两出于《丹溪心法》和《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并非

朱震亨自撰,而是其弟子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格致余论》.为朱氏自

撰。《格致余论》中本方的论述更为全面,也更能反映朱氏本人的意见,故其出处应为

《格致余论》更妥。:

2.关于人参芦的涌吐作用和本方的用法对于人参芦的涌吐作用,古今医家有不

同认识。自朱震亨以后的古代医家多认力人参芦有涌吐作用,.并验之于临床,<本草蒙

荃》、《本草纲目》、《本经逢源》等本草专著亦有记载。但当代医家有不同看法,有人通

过实验证实,人参芦与人参含有种类相同的人参皂甙,且人参芦中总皂甙的含量显著高

于人参,人参芦与人参根皂甙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人参芦对家兔无催吐作用;以

50%的人参芦水煎液150ml,给实验组3人,每日1次,受试者无呕吐发生。还有人

将人参芦制成酒剂、茶剂、胶囊剂等,用量从3g至12g,不等,单用参芦者1500余人,

加入复方者2000余人,观察3000余例,无1例引起呕吐。人参芦究竟有无涌吐作

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参芦饮作为涌吐剂使用,宜“煎一大碗饮之”(《本

草纲目》,卷12),甚至“先饮二碗”(《丹溪心法》卷5),应足量、顿服,配合探吐效果更佳。

3。关于本方的适应证本方的适应证在不同的医籍中说法不一,大致有虚实两端。,

《丹溪心法》卷5为“人参芦煎汤吐虚病”;《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为“虚弱之人,

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象虚弱者”。而《格致余论.吃逆论》为“因大怒而

吃作”之“形气俱实”者;《本草纲目》卷12为“六脉洪数而滑”之热病;在(丹溪治

法心要》卷3论治“呃逆”则有:“视有余不足治之(详见《格致余论》)。有余并痰者,

吐之,人参芦之类;不足者,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尽管人参芦有与人参相似的补益

作用,但参芦饮作为涌吐剂使用,并不是为补虚,而是为法实,故其适应证应以痰壅气

急等标实证为主,若纯属“虚病”,或虚多实少,.均非本方所宜。由于本方并不象瓜蒂

散和盐汤探吐方那样大苦大咸,故其使用对象还应包括不能耐受较强刺激,心理上对吐

法有畏难情绪的患者。

[方论选录]

1.朱震亨:“人参人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者也;芦则反尔,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

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气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

而神昏。参芦喜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格致余论》)、

2。汪昂:“此手太阴、足太阳药也。《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当

涌之。病人虚羸,故以参芦代藜芦、瓜蒂,宜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也。”(《医方集解;涌吐之剂》)

,3.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这是虚弱人用吐法的代表方剂。参芦性能缓和,故

对虚人最宜。若是热痰,可加竹沥。如仍不吐者,可用鹅翎探喉间以助之。”(《中医方剂学讲义》)

4.冉小峰:“方注原有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当通之,病人虚羸,故以

参芦代藜芦、瓜蒂,宣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也等语。窃病机当吐,催吐类各药,功效

优越者甚多,诸可择用。惟体既过虚,本不耐吐,证又过实,不得不吐。气滞而痰凝,

实缘于虚;痰凝而气愈滞,实更促虚,而参芦之特殊功用,乃于是恰合而显昭。他吐药

多暴戾,惟参芦和缓;他吐药多燥烈,惟参芦柔润;吐药过量,多起局部炎证,参芦过

量无伤,反能调摄整个虚证,’但参芦吐性,并不强烈。对于久病,虚痰壅滞脘膈或有用

处,但急病大病,恐缓不济急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朱震亨用本方涌吐治“吃”,为“大泻太阴之阳”,使“痰尽气降而火衰,

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强调其调理气机的作用,这往往被后世注家所忽视。汪昂

以后的注家认为本方“宣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适用于虚羸之人,痰涎上壅,可能

是受朱氏“人参芦煎汤吐虚病”的影响,但应注意必为虚少实多,本虚标实,若确为

“过虚”,或虚多实少者不宜。‘

[验案举例]

1.呃《本草纲目》卷12: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跳动,

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

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按语:本案与《格致余论.吃逆论》原文略有不同。原文主症为“吃”,“吃,病气

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格致余论.吃逆论》)。朱震亨用本

方意图,是通过涌吐痰涎以降气和胃。

2。’热病.《本草纲目》卷工2:工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

数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芪、当归煎服,半月而安。

按语:本案病起于劳作,甚于误治,实多虚少,故先用参芦汤加味涌吐以祛邪,继而补益气血以扶正。

3、.气厥《新中医》(1987,1:50):某男,86岁,湖南平江人。1983年3月15曰

因与邻居发生IZl角,怒气上冲,以致喘促不得息,粒米不进,手足躁动,口不能言,神

识昏糊,张口挺胸,肩抬气促,喉间痰鸣漉漉,唇青舌紫,苔白腻,六脉弦滑。据证辨

为怒则气上,痰随气逆之证。因病势甚危,欲用吐法,又虑其年高体弱,经受不住,乃

取紫苏煎汤,于背部熨烫,又投通关散,均不效,遂用参芦饮涌吐。急取参芦15g,芫

花5g,水煎,缓缓饮服,并用鸡毛探吐,随即吐出痰涎、食物残渣一碗余,诸证大减。

继以红枣、生姜、.糯米熬粥养其胃气,待怒气清除,诸证全消。

 按语:患者痰壅气急,神识昏糊,病情危急,似宜径投本方。若非年近九旬,当用救急稀涎散以开窍通关。 

 一、报道]用参芦饮(参芦、竹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其诊断标准及疗

效标准均按1979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标准制定。结果:临床控制7

例,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临床控制和显效率42.o%,总有效率为

86。0%。本药不仅具有明显的止咳、化痰效果,而且还有一定的平喘作用c“。

[实验研究]

1。对小鼠气管酚红分泌的影响实验组的酚红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参芦有明显的祛痰作用C4j。

2.免疫作用参芦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免疫器官抑制,促进小鼠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14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