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认识吐法

 乐乐书屋 2018-12-29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中医的八法。汗吐下也是八法之一,临床不可不知。我们都知道金代张子和强调汗吐下三法祛邪,其实也是来源于《伤寒论》,目前汗法、下法临床应用的多,但吐法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


八法当中,清法、消法也是祛邪。和法、温法、补法侧重于扶正祛邪。张子和属于攻邪派,同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注重脾胃,则是从扶正角度来看,不论后世的滋阴派还是扶阳派,也都是关注正气。


汗法在表证的时候反复阐述过,希望大家重视。善治者治皮毛,风寒小邪不解,则入里,最终邪正混杂难解难分,成为疑难重症,所以表证需要重视,表证都治不好,又怎么能治疗半表半里和里证呢?大家想想《扁鹊见桓公》的故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和解法在半表半里也阐述过,代表方是柴胡剂,如果偏于阳证就是少阳病,以小柴胡汤、四逆散为代表,如果上热下寒,就是厥阴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为代表。


病位在里,就是吐法、下法。当前吐法大家用的少了,都没经验,但古人用吐法还是蛮多的。在《伤寒论》中,在栀子豉汤方后注曰“得快吐者,止后服”;瓜蒂散方后注曰“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都是吐法祛邪。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一方面在说桂枝汤,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汗、吐、下、温针,是古人常用的治法。《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也是吐法,可见吐法是常见治法,古代应用的很广泛。


吐法也是很朴素的理念。道理老百姓都明白,伤寒了、感冒了,发发汗就好了。但是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喝酒吃肉,吃的不舒服了、胃胀难受,呕吐就会好些。甚至一些喝农药中毒的,到医院急诊洗胃催吐都是祛邪的好办法,邪气去了,正气自然能够慢慢恢复。这时候不祛邪,只是扶正是不行的。吃坏肚子了,腹痛腹胀,上厕所拉一拉,会好得多。问题是,什么时候用吐法,什么时候用下法呢,就涉及到因势利导了。比如前面说的,喝酒吃肉,胃胀难受的,下法虽然也是祛邪,但不如吐法更合适。同样道理,腹痛难受的,拉一拉就好,你给用吐法也不合适。


所以在胸膈以上的用吐法,胸膈以下的用下法。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曰“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这些生活上常见的情况,都蕴含着朴素的中医治疗理念,所以中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只要留心,能学到很多。为什么吐法用的不多,甚至在金元时期,吐法用的也不多,如张子和曰:“今人不得此法,遂废而不行”。因为吐法让患者比较难受,为了达到吐法,除了利用药物如瓜蒂、豆豉以外,还可主动催吐,如张子和说“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羽探引”,用钗股、鸡羽毛催吐,是辅吐法,就像汗法的临床应用,可以加用啜粥、温覆、连服的辅汗三法。虽然吐法患者不愿意接受,但遇到合适的病证,还是可以用的,祛邪的效果比扶正来的更快一些。


作者:马家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