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四逆汤——麻疹变证,危证,逆证,内陷,红斑

 谷山居士 2022-01-13

图片

92麻疹变证——吴佩衡医案

甘某之女,2岁余。19243月出麻疹,发热,涕清咳嗽,目赤多泪;耳指冷,面部隐隐已现红点。因上年冬季曾患慢脾风症,经吴氏治疗,体质尚未复元,故未敢用发表寒凉之剂,乃主以桂枝汤加附子、细辛治之:桂枝6g,白芍6g,甘草3g,生姜10g,大枣2枚,附子15g,细辛3g。服1剂麻疹渐出,2剂透齐,3剂渐灰。但微见烦躁,因当时经验不足,竟疑为服温热药后之燥象,即用上方减去细辛、附子,倍白芍加当归以补阴血,加麦冬而清烦热。

次日复诊:服上方后脉反紧急,发热烦乱,喘挣痰鸣,鼻翼扇动,唇色青乌,舌苔白滑,指纹青黑出二关,有欲作惊风之状。此已有阴盛逼阳于外之势,当即以扶阳抑阴之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治之:附子24g,干姜10g,甘草5g,肉桂6g(研末,泡水兑入),茯苓12g,丁香1.5g,服后旋即风动,手足抽掣,角弓反张,喘挣痰鸣,鼻搧不乳,以药饮之,则涌吐涎沫,泄泻绿粪,颇属危笃。诊其脉象,已较前和缓,身热约退十分之二三。此是药与病相争之兆,亦即若药不瞑眩,厥疾弗,'之瞑眩现象,告其勿疑惧,当即照原方增量主之:附子50g,干姜15g,甘草6g,肉桂6g(研末,泡水兑入),茯苓12g,丁香1.5g。连夜煎服,次日复诊,见其脉静身凉,已能吮乳,惟尚咳嗽略挣,大便尚泻而色渐转黄,面唇指纹青乌之色已退。照原方再服1剂,泄泻止,喘挣平。复以上方加黄芪12g,砂仁6g,去丁香、茯苓,连服5剂遂得痊愈。

原按:此等病症,若认为阳毒热重,以清热解毒之品投之,势必变症危笃,此时虽有识者用温热药以补救之,但如剂量过轻,或配伍不当,亦难生效。故应辨别阴阳,分析虚实寒热,随症施治,则可免误治也。吴佩衡医案集

论:麻疹者,外寒伤寒,营郁血热,营风不能泄卫寒,血热外蒸,而发麻疹者。小儿肌肤腠理密致,最易病疹,故一感表寒外闭,营郁不能泄,则血热外蒸,而为隐疹。重点,麻疹之病,是为外感,为何变为亡阳之病机,此理最难。本案还稍微好理解一点,此上年有慢脾风病史,慢脾风者,即是脾肾虚寒,木郁之病,此为本虚之象。麻疹为经阳伤寒,转阴证为本虚内过时,此麻疹转阴证者,有内虚之主因。桂枝加附子,双解表里之方。减去细辛,附子,则本虚而见亡阳之象,再用四逆汤加减救逆。

麻诊转阴证者,较难理解。或是厥证,也或是太阳经与少阴脏合病,或厥阴脏合病。虽病理难懂,但亡阳之证不难辨。

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之方,也有麻诊医案,就是外感而中虚证,表里俱病之证。另外麻附细辛汤,也是经脏合病之证,此也变亡阳之危证。此或六日传经之理。

93麻疹危证——吴佩衡医案

陶某,32岁,住上海。有四子一女,19323月值麻疹流行,将长、次两子(七至九岁),送往苏州躲避。殊料去后均出麻疹,误服寒凉之药相继夭亡。三四两子,约二至四岁,在上海亦患麻疹,住某广东医院治疗。病至严重时,诊断为肺炎,延吴氏诊视:两孩麻疹虽免,但发热不退,喘咳痰鸣,满口涎痰随时流出口外。颜面青黯(阴象外露),两颧发赤(虚阳外泄),唇色青紫,指纹青黑出二关,脉搏紧急(寒极之象),大便鹜溏(水寒土湿,木邪贼土),乳食不进(胃中虚寒,司运失权)。

当即告以病势危笃,已成三阴寒极之症,寒痰内壅,真阳外泄,有风动或衰脱之势,急宜扶阳抑阴,温逐寒痰为主。若服后涌吐寒痰,系病除之兆。如热退喘平,尚可转危为安。陶某要求设法抢救,纵虽不起,决无怨言,遂拟四逆二陈汤加丁香、肉桂、少佐麻黄、细辛,分量加重,与两孩同服:附子100g,干姜24g,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细辛3g,丁香6g,炙麻黄3克,甘草10g,此方服后,均呕吐涎痰碗许,自汗淋漓,大便泄泻。次日复诊,发热已退十之七八,喘平十之五六,口中涎沫减去十之八九,喉间痰鸣亦减去其半,略进乳食照原方加量去麻黄、细辛治之:附子130g,干姜36g,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橘红6g,茯苓15g,法半夏10g,丁香6g,甘草10g。服后又各吐涎痰碗许。第三日复诊,已脉静身凉,喘平泻止,眠食较佳,咳减十之六七,颜面及指纹青紫均退。照原方去丁香加细辛、五味子、黄芪,连进3剂,诸病痊愈。

陶某另一女孩,约五岁,亦继出麻疹。初起即发热、涕清,而加咳嗽,呕吐泄泻,目泪盈眶,拟以桂枝葛根汤加防风、薄荷治之: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0g,防风6g,薄荷6g,甘草6g,生姜10g,大枣2枚。服后麻疹渐出。第2剂去葛根加黄芪16g,服后全身透达。第3剂投黄芪桂枝五物汤,服后疹灰脉静身凉,平安而愈。

原按:陶某五个小孩,长次两子,远避隔离不能幸免,误于寒凉之药而三四两子转肺炎而严重,得回阳救逆之剂抢救而全活。一女孩用药适当,两三剂平淡之药而治愈。以此观之,凡治麻疹一证,立方用药,务须细心审慎。明朝李念莪《内经知要》注《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少火生气云: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此为大医之言,须熟记之。吴佩衡医案集

论:小儿麻疹,就是外感伤寒,寒实而营热证,发汗解表,则自然汗出热泄。表解若迟,则再解表时,则有诸多变,也要注意大汗亡阳,或变生厥证。若不知解表,变生厥逆,当急救回阳。此时家长都看出死亡危候之机,而立决之,纵虽不起,决无怨言。之前二子,因疹而亡,也是此危时处决之关键。

这些患者,有一个共同点,就都是小儿,另一点都是外感伤寒,不是脑炎,就是麻疹,还有肺炎,都会有亡阳。看朱木通小儿脑炎案,在葛根加半夏汤医案第五条,用的真武汤回阳救逆。李可老中医,自治家中长女,后来也是用的回阳救逆,用李老自已的话说,余用附子治麻疹者,唯此一例。病致亡阳之机,无论何病,皆要回阳。另外回看胡希恕治自家儿子麻诊医案,还有曹颖甫医案麻疹(应是麻杏石甘汤),如解表迟,则也会变生亡阳之病机。

麻疹之病与脑炎之病,皆为小儿。小儿肌腠致密,一伤外寒,寒性收缩,表实而营热,血热外蒸,即病麻疹。至于小儿之里阳,应该是阳弱,所以一有经阳外伤伤寒,则里阳失根而易亡败。小儿五脏娇弱,还藏不住阳,阳也不能固秘,所以阳弱易亡,应是此理。至于中气,不病则强,病则见,小儿唯一的优点,就是经脉通畅,周流无阻。书读不够,小儿诸病,还不能为准,只能作参考。

图片

94麻疹——吴佩衡医案

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症四逆汤加苓、桂、丁、夏

罗某之子,3岁。19393月患麻疹,住某医院治疗,因转变为肺炎,病势严重,请吴氏诊视:患儿麻疹虽免,但脉搏沉细而紧,颜面含青黯之色,唇口紫乌而焦燥,舌苔白滑而厚腻,指纹青紫出二关,大便鹜溏,小便短赤。咳嗽喘促,声音嘶嘎,午后及夜间发热,食少无神。据以上病情,已成为太少二阴虚寒重证,寒痰邪阴内壅,阳不足以运行,遂见以上证状。当即用四逆汤加肉桂、丁香、法半夏、茯苓以扶阳抑阴治之:附子36g,干姜15g,甘草6g,丁香3g,法半复10g,茯苓15g

次日复诊,服药后旋即呕吐不少涎痰,大便泄泻数次。视其发热、咳嗽、喘促等证已减轻十之六、七,且能熟寐,面唇青黯之色稍退,唇亦较润,仍照原方将附子加至60g,去丁香,加苍术6g

第三日续诊,服药后又吐涎痰2次,发热已退,小便较长,泄泻亦止,喘促已平,并能进稀粥。面唇青黯已退去十之八九,唇转红润,白苔已退其半,小便虽黄而长,饮食亦较增,尚微咳稍喘,以四逆汤加砂仁、法半夏连服2剂:附子60g,干姜15g,砂仁6g,法半夏10g  

第五日续诊,面色已转红润,舌苔全退,喘咳已愈,再以四逆汤加黄芪16g,党参13g,砂仁6g,连服2剂,食增神健,诸病全瘳。

原按:肺炎系西医病名,中医则应分为肺热、肺寒或肺燥等证。针对寒热虚实之病情实据,灵活处方治疗。如一见肺炎,不辩寒热,动辄以清凉解毒之剂任意消炎,则贻误不浅矣。以上3例(本书仅选1例),均系体质虚案,湿痰内盛而成肺炎案极严重之证,故主以扶阳温化之剂,均奏全功。如系邪热肺燥之类证,又当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之剂治之,方能收效。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外感麻疹,表解不利,卫热内陷,转为肺炎,正常治法是越婢汤,麻黄与石膏,发表寒泻卫热。卫陷肺热,而病肺炎。此肺炎理论,就是成人的肺痈病理。此为小儿,从肺炎,转为亡阳之机,则四逆加减,救逆回阳。

你说吴师用这么多附子,他怕不怕,对不对症,附子会不会毒人。吴师在今天,还敢不敢用。正常的话一见肺热,不会清热解毒,而是首先看有没有解表。

图片

95麻疹逆证——陶慕潜医案

卢某,男,81965816日因患麻疹来诊。家长代诉:咳嗽流涕,无热恶寒,神疲厌食,已经五日。呕吐痰水,大便稀薄,手足发冷,终日贪睡。近邻小孩皆出痧疹,故来诊治。

体检:体温35.6℃(肛表),脉搏62/分。呼吸徐缓,心跳较慢,举动表情淡漠,面色晦白板滞,目睡露睛,腹部柔软且膨,四肢逆冷,将近肘膝,额耳发际略现灰疹。苔白腻,脉沉迟。证属真阳不足,阴邪内踞,夹湿滞为吐利,风邪遏闭,脾肾越寒,正不胜邪,疹毒内陷。急须回阳救逆,透疹达邪。处方:制附子6 干姜3克 炙甘草2.4净麻黄1.8克北细辛0.9法半夏4.5克川厚朴2.4克杏仁泥9大贝母9克 化桔红4.5克 白桔梗4.5克灶心土60克煎汤代水煎药不拘时间频与饮服。

17日二诊:药后得汗,咳嗽较剧,夜烦两阵,吐止泻减,手足温暖,肢体肤红,呼吸粗,心跳快,精神较昨已振,体温38.8℃(肛表)胸背疹透色红,四肢臀部未透,唇略干燥,舌苔薄黄,脉来滑大而数。阳回阴却,寒象转热,由虚变实,势属良兆。盖麻疹以透为吉,邪毒遮能外达。仍宗前法加减,不可用辛凉清宜,以防回阳再脱。处方:熟附子1.2克净麻黄0.9克升麻1.8克桔梗4.5克连翘9克桑皮、叶各6克杏仁泥9克化桔红4.5克炒牛蒡子4.5克大贝母6克大腹皮9克鲜枇耙叶2片、去毛布包水煎服,法同前。

18日三诊,两投温阳达邪,疹布全体,色红活润,伸振肤热,便溏色赭,唇燥苔黄,气急略喘,肛表体温39.6℃,心搏加快。此乃虚寒转实热之征,阳已状实,易法辛清两解,开痹达邪。(处方略)后未来诊。于当月21日邻孩来院诊病,经访云已愈。陶慕潜:应用四逆汤加味挽治两例麻疹逆症,江苏中医261966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本案不是火神派医案

论:表证发麻疹,所以咳嗽流涕,无热恶寒病已五日,此从太阳传经,一日一经,五日少阴来理解,然后太阳之经,合并少阴之脏。贪睡为少阴欲寐,四肢逆冷,为太阴虚寒之厥证,脾家虚寒,必大便稀溏,脉沉迟,脏寒无阳。营卫外发则病愈,营卫陷败则病危。麻黄发太阳之表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浊阴之逆冲。甘草干姜,温太阴脾家之阴虚。

图片

96疹毒内陷——李可医案

1963年春,灵石麻疹大流行,余之长女李萍3岁,在靳村奶妈家染病4日,病危,连夜送返余家。面色苍白中灰带暗,唇青,气急鼻扇,抬肩撷肚,指冷,足冷过膝,痰壅昏睡。询之初病发热咳嗽,流泪喷嚏,误作感冒,打一针,热退咳重。次日又发热,再打一针,服止咳药2片。又隔两日,喘咳昏睡不食。视之耳后有玫瑰丘疹,耳梢发凉,中指独冷,确属麻疹无疑。体温36.5度,时过四日,当过报标(疹从上至下,先从耳后玫瑰状针尖样丘疹,扪之碍手),用因误用退热药,损伤正气,阻遏疹毒外透,内攻于肺,已成疹毒内陷,合并肺炎,濒临亡阳危证。麻疹本为阳毒,发热为麻疹由内达外之必有症,也为疹毒外透唯一出路,当因势利导,以升麻葛根汤辛凉透疹。小女虚羸,病从寒化,虚化,气虚阳虚已著,辛凉透诊常法,已不可用。若闷疹不出,势必憋胀而死。遂断然拟一益气助阳宣肺托毒透疹之方,针药并施,内外兼治;

1 红参10克(另炖),附子、当归、葛根各10克麻黄、细辛、杏仁、10克,升麻、黑芥穗、炙草各5克,赤芍、生半夏、去苓各10克,(鸡冠血1盅、鲜芫荽1颗,麝香0.5克,姜汁10滴,分次对服)。急煎频服,小量多次服。

2 针双天井穴,少商穴,宣肺助阳解毒透疹。

3 荞麦面2两,蛋清和匀,滴入香油数滴,揉成面团,反复搓擦胸背四肢,拔毒透疹。

上法施用3小时,计针刺1次,全身搓擦一次,服药2次,凌晨一时许,体温上升至37.5度,肢厥退,可少能吸食。痰喘大减,唇色淡红,偶尔能睁眼看人,啼哭声弱,神情仍显疲惫。又服药两次,天亮时前额,双颊透发出稀疏疹点,色淡红。又服药两次,搓擦全身3次,到中午12时许,胸背,四肢布满疹点,体温达38.5度,痰喘消失,阴证回阳,吸食有力,昨夜至今13小时,开始小便,脱险。予鲜芫荽一棵,虾米一撮,煎汤饮之。加服麝香0.2克,鸡冠血1盅,至下午3时许,手足心见疹,安然入睡。此述诸法,针对“疹性喜透,非透不解,透字贯彻始终。小女误治变证,阳虚毒陷。故以参附汤,麻附细汤,三拗汤,升麻葛根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益气助阳,宣肺化痰,托毒透疹,加鸡冠血、黑芥穗入血透毒于外,麝香辟秽开窍,活血解毒,兼解呼吸衰竭之危,鲜芫荽辛香透疹,虾米为“发物”,有托毒透疹之功。外擦疗法及内部资料介绍河北儿科王岩谷大夫所创,可合皮肤毛细血管充血,旺盛血行,疏通腠理,促疹毒外透。搓擦胸背,可减轻肺炎之瘀血水肿。余经治小儿,成人麻疹千例以上,用温阳法者,独小女一人,虽属从权应变,也偶然中之偶然。疹为阳毒,忌用辛温,阴分一伤,毒势转盛,误用必死,不可轻试。若遇气候大寒,阳虚气弱小儿,较平妥。《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辑》

论;本条医案,在麻杏石甘汤案已有,又附在此处,一起研究亡阳病机。所谓的麻疹大流行,就是天气降温,寒流伤人,一人病为伤寒,众人病为染疫,也就是所谓的流感。而小儿病伤寒,即成麻疹大流行。

初病发热咳嗽,流泪喷嚏,误作感冒,打一针。注意此病,初病就是感冒,所以打针退热治咳,此是正常处理,西医没有解表理论,更无表实表虚之论。重点是染病4日,病机已变,麻疹内陷,而为亡阳之机。伤寒五日,传经少阴,小儿阳弱,见亡阳病,也不奇怪。

唇青是阴寒之象,又加指冷、足冷过膝,寒伤经阳,阴寒外束,里阳也虚。痰壅为肺气不降,津液不能雾化,化为痰涎壅滞。阴寒之盛,亡阳之机,则见昏睡。

耳后为少阳经循行之部,寒伤太阳,邪从其类而入里,二阳不发,则少阳卫之,故见耳后有玫瑰丘疹。但病已四日,又失解表,仍不能阻止入阴,而见亡阳之病机。麻附细辛汤,外发经阳之表寒,里温阴脏之内寒。加葛根解肌腠之寒,很是对症。

治疗疹病的核心纲要,就是疹性喜透,非透不解。其实此就是解表的意思。所以有的疹病,都以此症为纲,见亡阳病机,则以亡阳救逆之法为主。而疹病见亡阳病机,必竟很少,所以李老说的很清楚,也谨慎,麻疹用温阳法者,独小女一人,偶中之偶然。

李老论小女虚赢,我觉应不是虚赢,而是小儿阳弱虚赢。麻疹都小儿病,不是个人体质问题,而是这个小儿群体都是如此,都是阳弱虚赢。

为什么单是小孩子,一伤寒表实,不是出疹,就是肺炎,或突发痉病,厥证脑炎?黄师在《四圣悬枢》卷三下言,小儿未偿不病伤寒,而未始病痘,至寒疫之邪,缠绵固涩,最难解散,小儿肌肤致密,感之则痘生焉。此痘者,与伤寒麻疹,病理相同。先不分伤寒与寒疫,小儿伤寒,轻则血热麻疹,或者肺炎,若失解者,后才会亡阳。重则刚痉,厥逆,昏迷脑炎,阴阳易位也。

《李可老中医经验集》80页,还有一麻疹病例,也是3岁小儿,春患麻疹,4日疹出,其母又抱外出,触及风寒,致麻疹突然回陷,热毒内攻,高热40度,剧烈咳嗽,喘急鼻翕,唇指青紫。经用青霉素2日无效,高热不退,又加神昏惊厥,角弓反张。最后又是刺血泻阳以复阴,麻黄发表以复阳,用的人参白虎加麻杏石甘汤治好的。皆是表实,都是一样的病理。(以下省略,自己查阅则知)最后李老附语,自发明疹毒疫苗,近10年麻疹已少见,余觉麻疹少见,不是疫苗的功劳,主要是现在能吃饱穿暖了,吃饱了则正气卫气足,有衣服穿,穿暖了就能抵御外寒,出门做车,回家暖气,伤寒的自然就少了。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人的平均寿命都不过50岁,生存都是问题,拿什么御寒。最典型的是妇女和孩子,死亡率比较高。妇女要么死于杂病崩漏,要么死于妊娠难产,产后诸疾。上面医案,五个孩子死了四个,还有民国中医恽铁樵,四个儿子,三个死于伤寒,最后四子,还是自学自救过来的。按说那个时候的中医,自由行医,优胜劣态,比这个时代更强,为何死亡率这么高,也难怪近代以来,都有取缔中医的声音,中医不能自强,则风必摧之,绝对是自然之态。

97外感红斑

谢某,男,6个半月。病历号122793.1964222日初诊。患儿于四、五天前始有轻咳痰少,鼻流清涕,四肢发凉,大便正常,小便稍少,未经治疗。于昨天下午突然身出冷汗,嘴唇发颤,口鼻周围青紫,鼻塞气粗,无热,恶寒肢冷,曾自服回生救急,和保幼化风丹等不见好转,乃来我院。

体检:体温36.5℃。颜面青紫,恶寒颤栗,四肢不温,冷汗自出。脉象微细,指纹沉紫过风关.舌苔淡白。参合脉症,为寒邪入里,表阳虚,腠理开,卫气不固,致冷汗自出,有汗多亡阳之虑。急予回阳敛汗,调和营卫为法。处方,制附块、桂枝、干姜各3克生杭芍4.5克生甘草1.5克大枣2枚服2剂。

224日二诊,肢厥已回,冷汗亦止,恶寒颤栗及颜面青紫悉除,惟发际及胸背部出现斑块,色淡红溶合成片,手足部则稀少,大便转稀清薄,日3~4次,小便清长,舌苔白薄,指纹隐赤。乃阳邪被阴寒内逼,外发阴斑之症,且因脾阳衰微,不能腐熟水谷,而为泻泄。以温中州升脾阳之法治之。处方,党参、焦白术各6克 炮姜、炙甘草各1.5克升麻2.4克 粉葛根3克服2剂。

226日三诊,泻泄已止,斑亦基本消退,惟皮肤斑痕搔痒,且轻咳有痰,舌脉平.健脾化痰之剂,以调理之。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