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伤寒论 之 桂枝加附子汤

 johnney908 2015-05-0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johnson-tcm-logs/188346430.html

“回其阳则津自生”,是清代名医陆渊雷先生注解《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在按语中提出的。其原文是:“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附子汤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深长思之。” 刘炳凡先生的业师柳先生为其指出的伤寒八字决为:“散温(麻、桂)、造温(姜附)、清温(白虎)、泻温(承气)”以及“保胃气、存津液”。其中之“温”字当为大眼目也,此汤中附子之用,可为仲景对于阴阳关系处理的代表。

此方为桂枝汤的加味方,其中附子之用,黄师是从药证出发,认为“汗出多,恶寒关节痛者 ”。论曰:“遂漏汗不止 ”,后世又称此方为名救汗汤(叶氏录验方),《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多汗、鼻衄、漏乳 等症,现桂枝汤证且有恶寒、舌淡等阳虚见证,可与本方加减,多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若为久病体虚,加味黄芪或合玉屏风散亦有验案。若恶寒甚、脉沉,可生姜易干姜/炮姜,为四逆汤意也。

论曰:“小便难”,若见下肢浮肿、小便难,本方中之附子,不近与桂枝同用温通血脉,治肢冷脉微,而且可以强心,改善循环,消除下肢之浮肿。若表证兼上述症状者,亦可与本方。若阳虚症状再明显,脉沉等,可与真武汤,亦或真武汤加桂枝等。

论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故本方用于痹症颇多。胡老喜用本方加白术,即是桂枝加术附汤,亦或再加茯苓,即有合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意也。

论中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 主之。” 其中乌头桂枝汤,即是本方中附子易乌头,驱寒定痛的效果更强。《皇汉医学-疝气证治论》中有提到很多应用本方治疗疝气的验案。而冉雪峰先生有治疗遗精之医案,患者遗精经年累月,下元衰惫,阴损及阳,乃至少腹急结,指冷,恶寒殊甚,与本方证相符,“大气一转,厥阳斯敷”。其案中煎服法,皆本条文,服后“吐两次,面如妆朱,昏顿不语”,正为文曰“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继与二加龙牡汤、炙甘草汤等加味调摄获愈。

桂枝汤调和阴阳,前有刘炳凡先生回忆其业师治疗一少女麻疹,症见“面白身冷,微微汗出,偎在母亲怀中,苔白纹青,疹点隐隐可见而色淡红。”,与桂枝汤一剂,即疹出而透;后有李长厚先生之医案,治一男童,症见“患麻疹已7日,咳嗽、喷嚏、流眼泪,疹出不畅。前医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疗效不佳。查患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唾,耳前可见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陈明先生按曰:本案为麻疹逆证,因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使麻毒难以透达,故伴有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温等症,虽为表证,亦属阴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既属阴证,自当用阳药振奋之,《皇汉医学》谓;凡届阴证,“病势沉伏,难以显发“,即是表证,宜在解表药中“配以热性发扬之附子、细辛,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而疹毒亦随之而透。 此正为桂枝汤应用之秒也!

本方大义在于与“阳中求阴”,而有赵守真先生之新加汤加味医案,可为“阴中求阳”之互参也: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 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枸杞、鹿胶、胡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

经方应用之妙也竟如斯也!

分享到: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