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郝洞村,平遥古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处。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期更名为“镇国寺”,延用至今。金、元、明、清历代皆进行过多次重修、重建,寺内万佛殿是目前全国稀有的五代建筑,殿内同时期彩塑的艺术,文物价值极高。1988年镇国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景区。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池进行了重修、扩建,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国家5A级景区。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镇国寺坐北朝南,山门面西,北部为寺院,南部为花园。寺院中轴线上有元代的天王殿、五代的万佛殿、明代的三佛殿三重大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东配殿(二郎殿、碑廊、三灵侯殿)、西配殿(土地殿、碑廊、财福神殿)、东配殿观音殿、西配殿地藏殿等,寺院西侧是玉皇阁,现在并不开放。整座寺院现存五代、元、明、清各个时期古建筑共44间,彩绘泥塑62尊,壁画100余幅,碑碣20余通。天王殿亦是寺院山门,始建于元代,后经多次修葺,基本保留了元代风貌。此殿为悬山顶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上覆蓝色琉璃瓦,殿脊鸱吻和脊刹非常精美,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东侧钟楼内悬挂铁钟一口,铸于金代皇统五年(1145年),造型质朴,音质沉浑,钟体饰以铭文花饰,蒲牢悬钮,是平遥县境内存世最古老的铁钟。可惜的是鼓楼内的鼓已经失传。 万佛殿是镇国寺的主殿,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大汉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广顺元年(951年)后汉被后周王朝取代后,后汉皇族刘崇以太原为都,继续称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大汉天会七年即北汉王刘钧天会七年(963年),由此可见镇国寺万佛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万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檐出2.94米,举高3.6米,总高8.87米。殿宇用柱12根,高3.42米,直径0.46米,12根殿柱均包入墙内,柱础不可见,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因日久潮湿而腐朽,在每根柱底于外墙处开一气孔,匠心独具。万佛殿内有11尊彩塑,皆建于五代时期,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珍品。万佛殿里的11尊塑像居中为释迦摩尼佛,旁边有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金刚和二供养人,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全身金妆,神态自如,尽显威严神圣气势。右手向前伸出,四指微曲,为防止佛陀手臂因自身重量过大,日久断裂,古代工匠巧妙地在前臂之下塑造一组镂空莲花支撑,美观而又和谐,匠心独具。佛陀背光花饰雕琢细腻,外框饰以金粉相间的火焰,间有雕塑精美的金龙鸣舞、彩凤展翅、孔雀开屏,雕工精致,花纹繁复。佛陀背光上方有几尊非常微小的佛像,中间是释迦摩尼佛,两边是文殊、普贤菩萨,旁边还有飞天侍女,造像小而精巧,雕琢非常细致,人物生动,神态端庄。大殿两侧墙壁上绘有精美壁画,共有佛像721尊,彩色鲜艳,笔触细腻,万佛殿之名便来源于此。大殿背面塑有自在观音,为明代所塑,但造像风格仿造五代造像风格。以布怛洛伽山为背景,两侧是善财童子和龙女,可惜菩萨的手部及龙女的头部后来遭到破坏。万佛殿东侧碑亭内有一块“半截碑”,因碑体残缺,故名“半截碑”。此碑为北汉王刘崇(895-954年)之孙刘继钦(?-973年)的墓志碑,碑身虽残,但历史价值极高。万佛殿后方有东配殿观音殿、西配殿地藏殿,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观音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和十八罗汉,塑像为近代重塑。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闵公、道明、十殿阎王、判官,这尊地藏王菩萨塑像与常见塑像不同,菩萨偏女相,头戴佛冠,背饰佛光,右手呈说法印,端坐莲台之上,神态庄严祥和,是较为少见的地藏王菩萨塑像。万佛楼后方有一座二层小楼,便是三佛楼,始建于明代,清代进行过修缮。殿内有7尊彩塑,52幅壁画。一层为传统的窑洞建筑,殿内供奉铁质弥勒佛。二层是木结构建筑,采用悬山顶,殿内供奉三身佛,分别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应身佛释迦摩尼、报身佛卢舍那佛,两侧有精美壁画。镇国寺西侧是利应侯庙,利应侯庙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神庙,始建年代不详,金泰和六年(1206年)重修,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立“利应侯庙”匾额一块,清道光五年(1825年)补修九间庙。利应侯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25.96平方米,共一进院落,由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配殿、正殿等组成,现仅存三间正殿和东西配殿台基,正殿存有9尊彩塑,是研究金元时期营造技术和彩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2006年利应侯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狐突(?-前637年),姬姓,狐氏,名突,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有二子狐偃、狐毛,投于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门下。前656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晋国动乱,狐偃劝重耳流亡外国,重耳于是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重耳起先居住在狄国,后来继位的兄弟晋惠公密谋行刺重耳,重耳便与属下大夫们流亡中原。前637年,晋惠公之子晋怀公即位,命令狐突召回狐偃、狐毛,狐突说要教儿子忠义,没有从命,晋怀公于是将狐突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