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糖大蒜的文字之前也写过,但这个季节,就是做糖大蒜的季节,如果我不亲自做了尝个鲜,尝了又不写出来,大约喜悦感会少一半。 下楼拿快递,经过小区里的北山超市,见有新鲜大蒜卖,10块钱四斤,个头大,还饱满,就秤了四斤,又买了一袋白糖,一瓶9度米醋。 做糖大蒜很简单,大蒜剥皮,去头去尾后很干净,不用洗。 ![]() 开火,将适量白糖倒入锅内,再加一些红糖,翻炒至融化,再倒入9度白醋和水,烧开后熬几分钟,关火冷却。 凉干的大蒜装入玻璃瓶,将熬好的糖汁醋倒入瓶内,直到完全淹没大蒜,再倒入一点点白酒,就可以封盖放阴凉处存放了,做糖大蒜没有技巧,如此简单。 ![]() 一个月后,大蒜就能完成它的华丽蜕变,由辛辣到香甜的转换,足够让味蕾生津。 做完,似乎是完成了一年一次的糖大蒜课程,然后,安心等待,让它在时间的缝隙里自然发酵,变成自己喜欢的味道。 2.木桶饭 ![]() 店里的两名篾匠正在埋头编织,篾丝很细,如发丝,它们在匠人手里来回穿梭,轻舞飞扬的样子。 一根普通的竹子,取于自然,却成于巧手,这双巧手,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磨砺所换来,这双巧手,得守得住清贫,守得住诱惑,即使结满了茧子,即使无人问津,也不放弃。 老板是抚州篾编非遗传承人,十几岁拜师学艺,已从事竹编四十几年,他的竹编作品,被收入国家工艺美术馆,他手头正在编的是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编了一年多,还不及十分之一,工程量大到不可想像,他说,也许要花上十年时间去编。 ![]() 离开时,买回了他们编的茶盘,果盘,筲箕等几样生活用品,还有一个用杉木做的小木桶及宝塔式篾蒸盖。这些篾制的物件,其实不贵,家家都用得起,只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忘记了来时的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把传统的中国元素,都远远地抛在了九霄云外。 篾,有什么不好呢? ![]() 只不过比用电饭煲煮饭麻烦一点点。 吃饭时,一碗浓稠的米汤,一碗热腾腾并带有木香味的白米饭摆在面前,心情难免有点小激动,这可是有着刻在基因里的童年味道啊。 有时蒸木桶饭,放几片肥瘦相间的腊肉在上面,米饭里又有了腊味香。 有时,把腊肉切着丁,在锅里稍炒一下,加上青豆,胡萝卜丁,鸡蛋,放在一起蒸,蒸好了再浇一点西红柿酱,蒸出的米饭,连菜也省了。 ![]() 只不过,喜欢一切自然之物。 只不过,喜欢用自然的姿态去和自然的人相处,不必假惺惺,扭捏作态,去迎合,去奉承。 ![]() 为什么?因为做出来的东西,大家都不去用,东西再好,没有消费市场,匠人没有得以生存的空间,就很难维持,那谁还会学呢,那非遗又拿什么传承呢,保护呢。 ![]() 他说, 有时,外面买的饭菜一点味都没有。 除了味道,他更需要的是足够的营养,还有,亲人的鼓励和陪伴。 回到家里,变着花样给他做饭送去,有汤,有菜,荤素搭配,食材新鲜,保证营养。表弟说,还是你给我送的饭最好吃,你看,你每次给我送的饭,我都吃得干干净净。 我说,那当然,我得用心给你做啊。 炖排骨或鸡,加上天麻,黄芪,枣,枸杞,山楂,党参等,用小火慢慢熬制,刚熬好,趁热,就马上送去,他喝汤时,还有点烫嘴。 即使在重病中,从不拿他当病人看,也从不用同情的,可怜的语气和他讲话。但每次都会对他说,你有什么困难,或有什么需要帮助,你一定要说出来,不要觉得会麻烦人,如果你不说,就没有人知道,你说了,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想办法 。 其实,是想告诉他,我们一直都在他身边。 与疾病抗争,是表弟五年来的生活日常,也是亲人们对他牵肠挂肚的五年啊。 但再怎么难,生命中的坎,所有的人生劫难,多咬牙坚持一下,抗过去,不就好了么。 4.人间至味是清欢 ![]() 这大约是我现在每年会不厌其烦地腌制糖大蒜的动力。 ![]() 那时,没有塑料袋,也没有一次性碗,筷,也没有更多可供选择,可代替之物。 用篾做的鱼壕子,随便放在哪条流水沟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接半壕子鱼回家,那时,没什么农药,也买不起更多的化肥。这个季节,水田里到处是黑压压的小蝌蚪,再过一些时日,蝌蚪长大了,就可以听取蛙声一片。 ![]() 即使踏遍千山万水,尝尽人情冷暖,也可抵抗岁月悠长,依然保持最初的明朗,朴素,保持热爱,保持一个人的浮世清欢。 ~此篇完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杂文散文及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