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南京市白下区的核心区域,说到白下区,不是老南京都不知道,不过白下区历史挺长,始建于1933年,源于民国时期的南京市第二区(第一区是玄武区),以南京古称“白下”命名。2013年3月,白下区与秦淮区合并,成立新的秦淮区。 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去年来的时候还没有开放,这里曾是明清商贾与文人的聚居地,如今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藏匿于太平南路林立的珠宝店背面。踏入风貌区的一瞬,喧嚣戛然而止,青砖巷弄、红砖洋房与斑驳的藤蔓墙交织,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民国的门。修缮时特意保留了原砖的肌理,勾缝间透出岁月的粗粝感。阳光斜斜洒在木格窗上,随手一拍便是一幅复古电影截图。近处的砖墙木窗与远处玻璃幕墙的现代高楼形成奇妙对视,历史的厚重与都市的繁华在此无声对话。保存完好的建筑中,既有官商自建的西式独栋别墅,也有联排石库门式住宅,还有传统中式民居。穿行于巷弄间,偶遇遛狗的老人、追逐嬉闹的孩童,或是倚在藤椅里听广播的居民。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多年前似乎并无二致,只是青砖墙上多了几何线条的现代艺术装置,转角处冒出极简风的咖啡馆“Again Coffee”。点一杯洪都拉斯酒香风味的Dirty咖啡,坐在店外的渔夫椅上,看店主养的猫咪慵懒“检阅”行人,恍惚间竟分不清身处哪个年代。仅一街之隔的科巷菜场,那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条387米的小巷因曾是科举营盘驻地得名,如今却以“南京5A级美食街”的烟火气闻名。斑驳的梧桐树下,1958年建成的科巷菜场早已变身“科巷新市集”——一楼是网红小吃聚集地,二楼保留着传统菜场的鲜蔬活鱼。 科巷新市集的改造堪称“菜场文艺复兴”,既有无人值守的公益小店、全自动包煎饼果子的贩卖机,也有菜贩的吆喝声混着电子屏上的南京谚语:“晚上记得吃饭,不然会做饿梦”。自动扶梯边是老南京话的读音标注。这里既有天津童子鸡的油香,也有老沈熏鱼的糖醋浓汁,更有年轻主妇在“拒绝内卷”的卷心菜摊前会心一笑。传统与潮流的碰撞,让买菜成了行为艺术。 这座有着70年历史的菜场目前是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据说其每周人流量突破10万人,这里已成为具有烟火气息、富有情感积淀的城市末梢,转型成为记录历史变迁、承载大众文化、注重开放体验的“活态博物馆”(Living Museum)。 陶记德州扒鸡总排着长队,刚出锅的藕饼金黄酥脆,咬开时拉丝的藕粒带着清甜,扒鸡肉质松软卤香透骨,连嗦骨头都是享受。许阿姨糕团店的青团皮薄馅足,蛋黄肉松的咸香与豆沙的绵密在唇齿间交织,驴打滚裹着黄豆粉滚入口中。隔壁的武汉米粑则用酒酿香气唤醒味蕾,焦脆外皮下藏着糯米的温柔,配一杯科巷三姐酒酿的红豆沙酿,微醺的甜蜜从喉头漫到心底。张果佬的年糕饺,老油条碎、卤肉、雪菜丝被糯唧唧的年糕皮包裹,浇一勺卤汁,碳水带来的满足感直冲天灵盖。我也不用给您地图推荐了,地铁2号线3号出口向南(此地停车困难且多是单行线夹杂人潮,千万不要开车前往),您到了科巷就会被熙攘的人流和排队的氛围感染,随性发挥即可。 离开时拎着马老三鸭子店的烤鸭,皮脆肉嫩的油脂香缠绕指尖。科巷教会我读懂南京的AB面:它既能在藕饼油锅里翻滚六朝金粉,也能在民国砖墙上投影元宇宙光影;既容得下网红举着自拍杆排队,也留得住阿婆坐在门墩上慢悠悠剥毛豆。若问南京魂在何处?或许就藏在这条巷子晨昏交替时的炊烟里。 回程路过街对面的小潘记鸭血粉丝汤,排队的人多到恐怖,我们只记得小时候正洪街口的徐家鸭血粉丝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