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保护——文物修复会更好

 9133图书馆 2025-05-06
图片

                             本文约1400字

                              阅读时长约4分钟   

      文物历经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见证沧海桑田,穿越时代时空,作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沧海遗珠,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经济、政治、科学价值等特性。时移世易,具有不可再生性的文物尤其是可移动文物,无法规避地要受到自然力或人力损毁或破坏。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技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文物造成难以估量、不可逆转的损伤和侵害。

错误的文物修复理念所导致的后果也十分严重,以西方的一个作品修复为例:希腊化时期的大理石雕塑品《拉奥孔父子》就曾经被“误诊”。

故事是这样的......

修复理念问题举例

1506年1月14日,一位名叫弗雷德的农民在埃斯奎林山挖掘葡萄园,在地下发现了一个隐匿的房间,里面正是这尊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雕塑之一的《拉奥孔父子》。当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听说这个发现的时候,派米开朗基罗和朱利亚诺达桑托去挖掘,并命令将这尊刚挖掘出来的雕塑立即运往梵蒂冈,将其安置在贝尔维蒂(Belvedere)花园。

当弗雷德发现这尊雕像时,拉奥孔缺失了右臂、大儿子的右手和小儿子的右臂,以及几块蛇身的片段。1510年前后,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决定恢复这些缺失的部分,并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梵蒂冈的建筑师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举办了一场竞赛,看谁能想出最好的手臂修复方案米开朗基罗认为,拉奥孔的右臂应该向后弯曲,看上去是试图从自己的背上扯下毒蛇的样子,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令他显得更痛苦。他甚至雕刻了一个粗糙的弯曲手臂展示给教皇。

由于拉斐尔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他更喜欢采用右臂向上伸展的姿态,就像这位祭司在祷告诸神停止对他和他的孩子们的攻击,因此,雕像被修复成右臂朝天伸直的样子。

图片

▲图为《拉奥孔父子》

1906年,奥地利考古学家路德维格·波拉克(Ludwig Pollak)在罗马一座建筑的地下发现了一截大理石雕塑的右臂。波拉克认为这可能是拉奥孔失去的手臂,并把它捐给了梵蒂冈博物馆。1957年,博物馆的专家们证实,这只手臂属于拉奥孔。因此,雕像被重新组装,拆除了16世纪加上的部分,将拉奥孔的右臂恢复原样。同时,这也证明米开朗基罗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

图片

但是这不免让我们思考,

我们的修复依据到底是什么?

什么算作是文物?

什么又是需要修复的文物呢

具体地来说

20世纪再次修复

去掉16世纪修复的痕迹是适当吗?

上面盖的章越来越多是否需要被保护?

具有历史意义的“乱刻乱画”

是否有保存价值?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

    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

那么

 中西方的文物保护理念

   都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产生与沿革

图片

▲图为西方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演进表

图片

▲图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演进表 

了解了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或许有着截然不同的修复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在不断发展中的。

现阶段文物修复保护主要理念

现阶段,相对科学和备受推崇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可逆转性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法;

②尽可能地采用原工艺、原材料;

③最小化人为和外界干预;

④破损处的修复具有可识别性和严密性;

⑤尊重文物本身的原真性。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强调一定要“补处莫分”“天衣无缝”,而最新理念中的“可识别”“原真性”却是背道而驰的。

受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影响,考古发掘更加关注事中和事后对遗迹或文物的保护。就文物修复技艺而言,“修旧如旧”亦或是“修旧如新”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由此,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理念衔接统一、相互融合,并合理指导文物修复技艺达成创新和保真的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

改善文物的保存状态、完善文物的修复过程、延长文物的保存年限,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终极目标的,如何使得文物所载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信息与价值能够万古长存,也是我们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图片

参考文献:

高秀丽.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溯源及其对文物修复技艺的影响[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02):102-107. 

         文字/ 化身孤岛的鲸       

编辑/ Yiyi

 图片来自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