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 ![]()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字数:1490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西安的回民街作为游客的聚集地,总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然而在鳞次栉比的店铺和喧闹的叫卖声中,还隐藏着一所清雅宁静,鲜为人知的清真寺。这座闹中取静的寺庙位于莲湖区化觉巷30号。站在鼓楼南面墙下,面朝回民街的主入口,左手边的就是化觉巷口,沿着小巷步行五分钟即可到达清真寺。 ![]() 图源百度街景 国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提起清真寺,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神秘而美丽的圆顶建筑(左图)。然而这座清真寺(右图)却别具一格,采用的是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结合源自中西亚的伊斯兰教装饰艺术。 ![]() ![]() (图源网络) 伊斯兰教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已修建起多座清真寺,大体可分为回族清真寺和维吾尔族清真寺两种风格,前者偏向汉式建筑风格,后者则更多地保留了中西亚的传统。回族清真寺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如杭州凤凰寺、大同清真大寺、福州清真大寺等,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其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一座。 化觉巷清真寺又称“东大寺”,与位于大学习巷的“西大寺”相对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我国古代清真寺始建时间的伪托现象: 我国古代建造的清真寺往往会夸大其始建年份(多伪托于唐代),并伪造前朝碑文作为佐证,化觉巷清真寺及上述的杭州凤凰寺等几座清真寺都存在这种现象。这种伪托行为的原因学界尚无定论。 纵线游览 寺院的中轴线长逾250米,层层递进,蔚为壮观。由于回教徒礼拜时须面朝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所以中国的清真寺皆采用东西向的轴线,将大门设于东端。 步入大门,回坊的喧嚣皆被抛置九霄云外,映入眼帘的是三间四柱的石牌坊,作为寺内的山门。中楣镌“天监在兹”,或许化用自《诗经·敬之》中的“日监在兹”,意为时刻监视,以显示伊斯兰教真主的威仪。 ![]() 石牌坊 二门上的匾额上有董其昌题“敕赐礼拜寺”。木质牌匾虽不华丽精致,却别有古意。门两旁的楹联用阿拉伯文字书写。 ![]() “敕赐礼拜寺”匾 ![]() 阿拉伯文楹联 穿过二门,是一座琉璃攒尖顶三层八角形的宣礼楼——省心楼。宣礼楼,又名邦克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但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体现了其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碧蓝的琉璃瓦又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古典楼阁,让人联想起苏轼的词“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 省心楼 顺势继续西行,是精美如画的一真亭。中间的主亭为六角飞檐尖顶,东侧檐下悬有“一真”雕龙立匾,西侧檐下悬有“包寰宇宙”匾,内有古朴典雅的藻井。两侧的小亭呈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集牌楼和亭阁形制于一体,独具匠心,极富个性。 ![]() 一真亭西侧(图源网络) ![]() 藻井 穿过一真亭即为寺内大殿。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平面呈凸字形,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顶棚藻井共由600余幅彩绘组成,全为阿拉伯文组成的几何图案。窑殿四壁遍布雕画,在缠枝蔓草花纹中套雕古兰经文,色彩绚丽,金碧辉煌。廊檐南北山墙,整壁砖刻花卉硕果,雕工精细,富于质感,为清代砖雕之精品。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整座建筑布局规整,左右映衬,宁静肃穆,精致华美。 ![]() ![]() 殿门悬挂的“临下有赫”匾出自《诗经·小雅·皇矣》,意为伊斯兰教真主监视着四方,信徒们可以安心地生活。 ![]() 殿前悬挂的宫灯和“临下有赫”匾 ![]() 殿内装饰及陈设 砖雕彩绘 除了建筑形制,寺院内的砖雕和彩绘也是巧夺天工,与整体蓝绿色系的装饰风格相统一,粹雅冲和,精巧秀丽。 ![]() 垂花门 ![]() 窗棂 ![]() 侧殿彩绘 除了主要建筑,寺院内还有一些有趣的小角落。 ![]() 滑动查看更多 ![]()
Selections 文编/ 社区图书馆的企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未注明图片来源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