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秋 ![]() 殷墟遗址第三次发掘现场 李济主持殷墟发掘期间,吸纳当地民众加入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增加了劳动力,也能减少民众对考古的误解,培养田野考古力量。 本文字数:2622 字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 7 分钟 在考古工地上,除了正式的考古队员或考古专业的实习学生,以及负责文物现场保护的文保人员,还有许多技工和民工师傅。民工多是在考古遗址所在的乡镇、村落招募的当地民众,技工则长期从事考古工作,跟随考古队前往各地参加调查发掘。他们虽然不是考古专业出身,没有考古文博单位的正式编制,但他们所积累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技能和经验甚至不输于专业的考古队员。对于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技工师傅们来说,铲土、扫土、装袋、刮面(用手铲把地面或探方壁刮平整)这些田野考古的“基本功”不在话下,挖出的陶片看一看就能大致判断出陶质甚至是属于哪个考古学文化,辨认动物骨骼也是又快又准。 2019年全年,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家单位就组织开展了131项考古工作,累计完成考古调查290.39平方千米,考古勘探684.15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655座、古遗址6万余平方米。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少不了考古技工们的辛勤付出。因为种种原因,考古学史中很少能看到技工们的名字,但不可否认,他们是田野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01 早期发展 Early development 19世纪后半叶,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对特洛伊、迈锡尼等遗址的发掘就招募了当地民众参与发掘。随后,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W.M. Flinders Petrie)在埃及发掘期间,更是培养了一些表现优秀的“工头”,让他们来管理和训练其他工人。这些“工头”可以算作考古技工的前身。 ![]() 皮特里在埃及孟斐斯城的发掘现场 (图源伦敦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馆) 1921年开始,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北京周口店和甘青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采集和发掘工作,将科学的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中国考古学诞生伊始,考古技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贾兰坡: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 1931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的贾兰坡参加了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任练习生、练习员、练佐和技士。1935年,裴文中出国深造,委托经验丰富的贾兰坡接替主持发掘工作。1936年,贾兰坡发现了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海内外。凭借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贾兰坡在1980~1995年期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贾兰坡在发掘现场 白万玉:田野考古资深技工 1914年,安特生接受政府的聘请,以“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来到中国,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因语言风俗不通,安特生聘用了几位中国人作助手,其中一位就是白万玉。从1915年开始,16岁的白万玉就跟随安特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之后,安特生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考古学,白万玉也跟随他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后又随考古学家黄文弼工作多年。安特生返回瑞典后,白万玉进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继续从事考古工作。1952~1955年,北京大学等几家单位联合主办了四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授课老师多为考古学界的一流学者,如夏鼐、裴文中、梁思永、贾兰坡等,而技工出身的白万玉也位列其中,可见其资历深厚。 ![]() 第二期北京大学考古训练班部分教师名单 史语所技工:殷墟发掘的重要力量 1928—193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在安阳殷墟遗址的15次发掘期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工。据当时参与殷墟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回忆,其中一位名叫胡占奎的技工会说蒙古语和俄语两门外语;魏善臣甲骨拓片做得很好;李连春则专门负责照相和冲洗照片。这些技工师傅长期为史语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6年,史语所在山东日照两城镇发掘时,还特意从安阳调遣技工师傅来训练当地的民工。在当时中国考古学初兴的情况下,这些技工师傅可以说是稀缺的人才。 02 当今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南第二工作队招聘考古技师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是: 要求:男,年龄18-25周岁;身体健康、品行端正、责任心强、服从管理,具有吃苦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掌握Office等常用操作软件;有一定美术功底者以及文史知识者优先。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要求。 工作内容:经过培训后,从事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以及文物修复、绘图等室内整理工作。在工作中,还将学习照相、摄像、GPS测绘、航模等与考古相关的技能。 ![]() 考古人员使用洛阳铲进行考古勘探 ![]() 考古人员使用全站仪进行定位等工作 可见技师的工作内容和正式的考古队员没有太多差别,除了基本的体力工作外,还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可谓“文武双全”。野外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相当辛苦,而碍于考古文博单位资金有限,能给出的薪资待遇可能不符合有些有意应聘者的心理预期。西南第二工作队的技师岗位在半年的学习期和试用期期间,日薪按照学生实习补助标准发放,只有70元/天。被正式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作为聘用制人员,工资有所提升,考古所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经验丰富的老技工收入也算可观。虽然如此,这样高要求的工作内容却没有稳定的编制保障,薪资待遇和建筑工等其他工作相比可能不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工作。 ![]() 位于苏丹塞德伊恩加(Sedeinga)的发掘现场 (图源纽约时报) 除了技工师傅,考古工地上的民工师傅们也是勤劳能干又质朴可爱的群体。他们有的是农闲时来谋一份收入,有的是亲戚朋友介绍来打工,虽然可能不如技工们专业,但做得久了,加上干农活积攒的经验,认陶片划地层也不在话下。小编刚到工地时是个憨憨(现在也是),经常把土块或者石头认成陶片,或者把陶片当石头扔了,民工师傅们总能及时纠正。中午或下午要收工时,要拿小扫帚把探方里的浮土清扫一遍,小编哼哧哼哧地和“不听话”的浮土较劲时,民工阿姨三两下就能结束战斗。 偶尔冰雹、阵雨或者大风袭击,大家会火速撤离到帐篷里,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像这样 ![]() 操心着一会儿浮土又要重扫了/剖面图还没画完/清理积水好麻烦......民工叔叔阿姨们却不会被突然的小插曲影响,乐乐呵呵地说笑、唱歌、拍某音小视频。有些新来的民工师傅对考古不太了解,有经验的老师傅们还会给他们讲解、指导。他们的乐观和勤劳传承自这片土地几千年来最质朴的生活智慧。 感谢所有为考古工作作出贡献的技工和民工师傅们。师傅们这么优秀,我也要抓紧时间追赶朝阳了。 ![]()
Selections 文编/ 社区图书馆的企鹅 图片来源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