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当代文学家·冰心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 ![]() ![]() 春夏之交的庐江汤池,山岚如纱,云影徘徊于黛色峰峦之间。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向山冲深处走去,忽闻林间传来清越的歌声,似山泉漱石,又若百灵轻啼。循声而去,但见一树树嫩芽初绽的百花菜在晨光中舒展枝叶,青翠欲滴的花苞如繁星缀满枝头,而树下那位身着蓝布衫的女子,正以婉转的庐江民谣唱着《十里长冲好风光》。她便是巢湖民歌非遗传唱人、山里云季民宿的主人王凤云,歌声与山风交织,将汤池酿成了一坛醉人的佳酿。 百花菜,这株生长于大别山余脉悬崖峭壁的“树上山珍”,是大自然对汤池人的慷慨馈赠。它的嫩梢蜷缩如婴孩的拳头,花苞裹着细密的银毫,初摘尝之微苦,入口却化出清甜。当地人常说:“百花菜是苦命人的救星。”相传唐末黄巢起义时,女将百花公主为解军中缺粮之困,率众采摘此菜充饥,以肉馅包子诱敌退兵,终得“救命菜”之名。而更动人的传说,则是百花寨女寨主殉难后,魂魄化作漫山遍野的百花菜,以清香抚慰饥馑中的百姓。这些故事在山民口中代代相传,让百花菜的滋味里沉淀了悲壮与慈悲。 采摘百花菜是门精细的手艺。王凤云说,须赶在春分前“打百花”——此时花苞未绽,裹着细绒,焯水、漂洗、晾晒后,蜷曲成墨绿的圆珠,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清气都锁在其中。老一辈人至今保留着用山泉水揉搓的秘法,说是这样能留住百花菜的“山骨”。而今,汤池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开发出速冻保鲜技术,让这份春日的苦涩与甘甜,得以跨越千山万水,登上长三角的餐桌。 山里云季的厨房里,铁锅烧得噼啪作响。厨师执锅铲翻炒的百花菜,裹着腊肉的咸香与山野的清苦,镬气蒸腾间,仿佛能看见溪涧边的采菜人、竹匾上晾晒的嫩芽。而更令人称奇的,王凤云与厨师将百花菜制成翡翠色的“百花饺”——面皮擀得薄如蝉翼,馅料以百花菜碎、山笋丁、土猪肉调和,咬破面皮的刹那,汁水裹挟着山野气息喷涌而出,恍若饮下一盅春酿。 但王凤云最得意的,却是将百花菜的故事唱进歌谣。当她轻转歌喉唱起《美丽汤池》时,窗外的山雀都噤了声。歌词里唱着“百花寨上白云飘,公主化菜济苍生”,婉转的庐江调子与厨房里的烟火气交融,让食客恍然看见:那位纵身跃下悬崖的百花公主,正踏着云影归来,将清香散落人间。 走进山里云季的庭院,王凤云正邀客人共饮百花茶。茶汤清冽,映着远处金汤湖的粼粼波光。她说,百花菜的苦与甜,恰似汤池人的命途——祖辈在深山里垦荒,把苦日子过成歌;如今百花菜远销四方,山坳里建起民宿与加工厂,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救命菜”成了致富的“美味佳肴”。 席间,王凤云笑着为我们唱上一段《打百花》的小调,歌声里既有春日采撷的欢愉,亦有对逝去岁月的追忆。窗外,山风拂过晾晒百花菜的竹匾,沙沙声与歌声应和,恍惚间,仿佛听见山风在讲述:那个饥荒年代,百姓嚼着带苦味的嫩芽,将希望种进春天;而今,这份带着山野气息的馈赠,正随着歌声飘向远方。 离店归途中,忽觉这汤池的百花菜,原是山水写就的诗行——初尝是命运的苦涩,细品却是岁月的回甘。而那穿行在云雾间的歌声,恰似山涧清泉,将苦与甜、古与今,都酿成了人间至味。 作品与知音优雅相会 佳作与美刊相映生辉 ![]() 当代文学家·精英团队 ![]() 厚名家亦厚新人 重当代更重未来 本刊特约编审:赵志斌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刊号ISSN2708-3160,全彩版印刷,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 【冰心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 ![]() ![]() 作者简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