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初取代风帆战舰战列线平行对射的机动切割战术

 遇事明言 2025-05-06 发布于广东

        在反法联盟战争的宏大舞台上,英国海军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战争的关键角色。英国一方面支持欧洲大陆的反法联盟,派遣陆军参战;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在海上对法国实施封锁,同时伺机扩张海外殖民地。这一战略使得英国海军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其战术的革新更是奠定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基础。

1

传统战列线战术的局限

七年战争期间战列线战术达到鼎盛, 然而,战列线战术的固有缺陷在同期战役中暴露无遗,1744年2月22日,英国地中海舰队28艘战列舰在托马斯·马修斯指挥下,于法国土伦港外与法西联合舰队的27艘战列舰爆发海战。马修斯违反当时《海军作战条例》“舰队必须保持单纵队作战”的规定,命令前卫分队脱离战列线冲击敌军后卫,意图分割敌方舰队。然而,后队指挥官理查德·洛斯托克因与马修斯长期不和,拒绝跟进支援,导致英军阵型断裂。法西舰队趁机集中火力打击孤立的英军前卫,最终英军损失3艘战舰(含旗舰“诺福克”号),而法西舰队仅1艘战舰受损。

战后,英国海军部于1746年成立军事法庭审理此案。法庭以“未保持战列线完整性”为由,判定马修斯违反战术条例,剥夺其军衔并开除军籍。这一判决导致其他将领为避免处罚,即使在有利战场环境下也不敢脱离战列线。

1747年5月3日,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率领17艘战列舰在西班牙西北部菲尼斯特雷角附近拦截法国海军中将容基耶尔指挥的护航舰队。法军舰队的5艘战列舰(其中主力为64门炮的“无畏”号)负责护送从布雷斯特出发的30艘武装商船前往加拿大和印度,英国试图通过封锁欧洲至美洲的航运要道,瘫痪法国的海外贸易与殖民地补给。

安森麾下有3艘二级舰(80-98门火炮)、12艘三级舰(64-74门火炮、2艘四级舰(50门火炮),单舰平均侧舷齐射弹重达800—1100磅,射程约900米。相比之下,法军护航舰队以轻武装的商船为主,仅5艘战列舰可投入战斗,且单舰平均火炮数仅54门,侧舷齐射弹重不足600磅,射程也只有700米。

英军瞭望哨发现法军舰船时,法军正以松散队形航行。安森立即下令以标准战列线展开追击。但受制于《海军作战条例》对队形完整性的严苛要求,英军需耗时2小时完成17艘战舰的纵队排列,期间法军已开始分散突围。英军战列线成形后,仅前卫的5艘战舰进入有效射程。

由于法军护航舰队中商船航速较慢(平均5节),容基耶尔被迫以战列舰断后阻击。安森旗舰“百夫长”号率先开火,其侧舷32门24磅炮在首轮齐射中命中法舰“无畏”号,击毁其尾舵。但后续英舰因队形间距限制(300码),无法快速接敌形成火力覆盖。法军商船借助西南风加速逃离战场,仅余3艘战列舰与英军交战。此时安森仍拒绝允许各舰脱离战列线自由追击,导致英军仅有前卫分队参与战斗。至黄昏战斗结束时,英军仅俘获5艘战列舰和5艘商船,而其余25艘商船成功突围。

战列线战术还存在低效的火力投射问题,1759年8月18日,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爱德华·博斯科恩率28艘战列舰在葡萄牙拉各斯湾拦截法国海军中将让·弗朗索瓦·克卢指挥的12艘战列舰与30艘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

拉各斯海战)

英军前卫分队(5艘舰)率先进入射程,与法军后卫展开平行对射。双方保持300-400码(274-366米)间距,以标准战列线队形进行持续炮击。英军每舰平均发射180-240发炮弹,全舰队总计约5040发,低效的平行对射暴露出战列线的战术缺陷, 此战虽然法军损失5艘战列舰(2艘触礁、3艘被俘)及5艘商船,却没有一艘战舰是被击沉的。

1761年4月,法国海军中将约瑟夫·德·布列塔尼率领18艘战列舰(含3艘80门炮主力舰)与5艘快速护卫舰组成的舰队,试图突破英国对西印度群岛的封锁,向马提尼克岛运输补给物资。英国西印度舰队司令乔治·波科克率21艘战列舰(含4艘90门炮一级舰)实施拦截,双方在法属圣徒岛附近海域爆发激战。

德·布列塔尼选择圣徒岛东南部海域作为战场,圣徒岛与多米尼克岛之间的海峡分布着12处未标注的珊瑚礁群,最浅处仅3.2米,迫使英国舰队无法展开标准战列线(需至少6米水深)。4月盛行东北信风,风速达15-18节,英国舰队占据上风位但受侧风影响难以维持纵队。

法国在圣徒岛巴斯泰尔湾部署了8门36磅岸防炮(射程1800米),形成交叉火力网。英军按《海军作战条例》以单纵队自东北方向切入,旗舰“皇家乔治”号(100门炮)领航。法军则依托海岸线呈弧形防御阵型,将较弱的5艘64炮舰部署于近岸浅水区,主力舰集中在中部深水区。

英国前卫分队(7艘舰)进入海峡时,旗舰“皇家乔治”号因规避暗礁突然右转30度,导致后续舰船被迫紧急调整航向。法国护卫舰“鸢尾”号趁机发射链弹,击毁英舰“百夫长”号(74炮)前桅,使其航速从5.5节骤降至2节,阻塞航道达17分钟。 “诺森伯兰”号(70炮)为规避“百夫长”号被迫脱离纵队,遭法国“威严”号(80炮)与岸防炮联合打击,中弹23发导致火炮甲板起火;后卫“埃克塞特”号(64炮)为保持队形过度靠近海岸,触礁导致舵机损毁,被法舰“勇士”号(74炮)抵近至200米实施纵射,造成127人伤亡。

德·布列塔尼抓住英军队形断裂的窗口期,5艘近岸舰船利用浅水区向英军发射灼热弹(heated shot),迫使'皇家乔治'号消耗80%人员用于灭火;法军主力12艘战舰分成3个分队,分别切入英军前卫、中军与后卫间隙,形成3:1的局部火力密度;交战1.5小时后,法军借助圣徒岛西侧峡湾地形有序撤离,受损严重的“威严'号等舰获岸防工事保护。

波科克因机械执行纵队战术,未根据水深调整队形,导致21艘舰中仅13艘有效参战,火力投射效率不足45%。此战后英国海军部修订条例,允许指挥官在复杂地形下采用双纵队或楔形队形,为1782年罗德尼突破战列线战术奠定基础。

2

法国海军的改革尝试

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基伯龙湾海战(1759年)导致法国损失6艘主力战列舰,拉各斯海战(1759年)进一步摧毁地中海舰队,至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时,法国仅存战列舰不足20艘,海军总吨位(约5万吨)仅为英国(11.3万吨)的44%。1761年,新任海军大臣舒瓦瑟尔公爵启动系统性改革。

基伯龙湾海战)

1765年成立的船舶工程学院是系统性改革的核心载体,首款“海洋级”战列舰采用流线型舰体,水线长56.7米,宽14.9米,排水量1800吨,航速达11节(英国同级舰仅9.5节),单舷配置28门24磅炮与30门18磅炮,齐射弹重800磅,主炮有效射程从600米提升至900米。水线装甲采用复合橡木结构,厚度达76厘米,可抵御当时主流24磅炮在900米距离的直接命中。

舒瓦瑟尔公爵通过全民捐舰运动募集军舰建造资金,捐赠者获免税额度,商船主捐赠可换取贸易特许权,还可以所在城市命名新舰(如“马赛商贸”号),激发地方荣誉感。1763-1775年间法国新增62艘战列舰,包括15艘一级舰(如“皇家太阳”号)、30艘74炮舰、17艘64炮舰,至1775年,法国战列舰总数达80艘,快速帆船50艘,总吨位回升至18万吨,接近英国水平(22万吨),海军年均预算从七年战争时的800万里弗尔增至2400万里弗尔,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从4%提升至12%。

(“皇家太阳”号风帆战列舰

比戈德·莫罗克在1763年出版的《海军战术》彻底颠覆了传统战列线教条,其主张将舰队分为3-4个分队,以垂直角度切入敌方纵队,形成局部火力优势。1778年乌桑特海战中,法国舰队以27艘舰分割英国30艘舰,造成英军旗舰“胜利”号中弹42发,主桅断裂。新编的三层旗语体系,涵盖64种基础指令,指挥响应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

1781年9月,英军南方主力部队在康沃利斯将军指挥下退守弗吉尼亚半岛的约克镇,试图依托海上补给线维持战局。法国海军上将德格拉斯率加勒比海舰队24艘战列舰(含3艘80炮主力舰)北上,目标是封锁约克镇海域,切断英军海上退路。英国海军上将格雷夫斯仓促集结19艘战列舰迎战,其中包括5艘因维护不足导致航速仅8节的64炮舰。

切萨皮克湾海战)

德格拉斯于5日下午发现英军舰队时,法舰凭借航速优势抢占东北信风上风位,迫使英舰转向时暴露侧舷,24艘法舰在20分钟内完成单纵阵重组,间距严格控制在400米内,12艘74炮舰攻击英军前卫分队,每舰单舷配备28门24磅炮(射程900米),形成宽3.2公里的火力带。

法军前卫分队切入英军纵队右前方,形成“T字横头”阵位,法舰“可怖”号(74炮)抵近至200米对英舰“无畏”号(64炮)实施纵射,30分钟内发射1200发炮弹,击穿其水线装甲板,导致该舰沉没,英军旗舰“伦敦”号(98门炮)遭3艘法舰围攻,主桅被24磅链弹击断,航速从9节骤降至3节,被迫退出战斗序列。

尽管战术革新取得成效,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直接导致改革中断。1791年革命政府废除贵族军官特权,170名旧贵族舰长仅剩42人留任,其余包括德格拉斯等参与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名将在内均被驱逐或逃亡,取而代之的是缺乏海战经验的商船水手和“政治可靠”的平民军官,例如1793年土伦舰队司令拉博德此前仅为商船大副,其战术决策能力饱受质疑。

舒瓦瑟尔改革时期建立的海军学院于1793年停办,舰长年均训练时长从改革时期的180小时/年骤降至50小时/年(英国同期为240小时/年)。

至1793年土伦港陷落时,法国战列舰数量从改革巅峰期的80艘锐减至33艘(英国同期为115艘),其中仅15艘可正常出航。革命期间造船厂产能下降70%,舰炮年产量从400门降至150门(英国保持1200门/年)。1792-1799年海军预算从2400万里弗尔/年缩水至600万里弗尔,80%资金被用于陆军镇压国内叛乱。加勒比海殖民地被英国夺取后,法国舰用橡木进口量下降92%,被迫使用未干燥的松木建造军舰,导致舰体寿命缩短至5年(英国为15年)。

(土伦战役)

拿破仑掌权后推行“陆军中心主义”,将海军定位为陆战的辅助力量。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西联合舰队仍机械沿用传统战列线,旗舰'布森陶尔'号严格执行《1772年海军条例》,禁止舰长自主机动。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因缺乏旗语训练,开战后2小时内仅传递3条指令(纳尔逊舰队同期传递27条)。法舰平均射速为2.5分钟/次(英军1.5分钟/次),且因沿用火绳点火系统,命中率仅为英军燧发炮的1/4。特拉法加的失败不仅是一场战役的终结,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结果。

3

英国海军的战术革新

为应对法国新型74炮战列舰的威胁,英国在1783年全面推广舰底铜皮包裹技术,使战列舰航速从平均9节提升至11节,超越法国同级舰(9.5节)。1790年英国引入滑轮传动舵轮,取代人力转舵装置。三级战列舰完成180°转向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4分钟,机动性远超法国军舰。“梯形甲板”设计将三级战列舰主炮甲板抬高1.2米,火炮仰角从5°提升至12°,有效射程从600米扩展至900米。1795年建造的“不倦号”在此设计下,单舷28门32磅炮齐射弹重达896磅,超过法国74炮舰的800磅。

1779年苏格兰卡隆铁厂研发的短管大口径炮,32磅卡隆炮重量仅1.5吨(传统32磅炮重3吨),射速达3发/分钟。1794年英国装备18磅臼炮的炮击艇,专用于近岸作战。在1797年加的斯港封锁战中,6艘臼炮艇对法国岸防工事实施曲射打击,单日投射爆炸弹4.2吨,摧毁12座炮台。1798年推行的“普里切特弹道标准”,统一炮弹重量公差±0.5%,火药装填量误差±1%,三级战列舰有效命中率从1780年的5%提升至1800年的8.5%。

(卡隆炮)

英国吸收了法国旗语技术后,海军上将霍姆·波普汉姆在1799年编纂《词汇信号手册》,建立由10面彩旗组成的编码体系,可传递3000条精确指令。在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通过“269号信号”(英格兰要求每人恪尽职守)实现全舰队同步突击,指令传递耗时仅8分钟。

1795年皇家海军配备消色差望远镜,观测距离从1000米扩展至3000米。在1801年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舰队在浓雾中完成队形重组,误差距离控制在200米内。1802年研发的红蓝双色油灯系统,通过莫尔斯码原理传递基础指令。纳尔逊在1803年地中海巡航时,曾用此系统指挥12艘舰在夜间陈工规避法国巡逻队。

苏格兰学者约翰·克拉克在1782年出版的《论海军战术》彻底颠覆了英国海军的传统战列线教条。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方舰队后部或前部薄弱环节,形成局部3:1火力密度差。克拉克提出的“梯阵接敌”战术,要求英军前卫分队从敌军后方切入,选择攻击目标时确保兵力占优(如3艘英舰围攻1艘敌舰),而中军和后卫舰队占据上风位,阻断敌方增援。

克拉克首次将“战术机动”与“战列线维持”分离,强调风向利用与快速转向。其理论指出,传统战列线战术需耗时30分钟重组队形,而法军仅需15分钟即可脱离战场,因此必须通过主动切割缩短接敌时间。

针对法国海军惯用的“下风处远程炮击与机动避战”策略,克拉克设计六种切断战列线方案,强调“交叉攻击”(Cross Attack)——当双方舰队相向航行时,英军以垂直角度切入敌阵,分割敌方纵队为三段,利用纵射打击舰艏艉脆弱部位。

克拉克理论虽具前瞻性,但初期遭遇英国海军保守派抵制。1744年土伦外海战役后,英国军事法庭严惩未保持战列线的将领,导致军官因循守旧。直至1780年,海军信号手册仍规定“全舰队必须维持单纵队”。克拉克的著作最初仅以手抄本流传,罗德尼通过私人渠道获得并秘密训练舰队。直至1790年《论海军战术》正式出版,英国海军部仍拒绝将其列入官方教材。

1782年4月的多米尼加海战是克拉克理论的首次成功实践,英国海军上将乔治·罗德尼以36艘战列舰对阵法国德格拉斯伯爵的33艘舰。罗德尼利用东北信风抢占上风位,迫使法军以单纵队迎战。

英军前卫舰队突然以70°夹角切入法军战列线中部,实现“多点突破”。旗舰“皇家乔治”号率6艘舰垂直穿过法军纵队,在200米距离对法舰“凯撒”号实施纵射。该舰艉部被24磅链弹贯穿,主桅断裂,水兵伤亡率高达67%,最终沉没。罗德尼采纳克拉克的旗语分层指令,将64种基础信号压缩至5分钟内完成传递,而法军仍依赖单一旗语,导致后卫舰队未能及时参战。此役英军俘获5艘法舰(含旗舰“巴黎”号),法军伤亡8000人,英军仅损失1200人。

英国海军最伟大的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在多次海战中将机动作战战术发展到极致。1797年,西班牙24艘战列舰试图突破英国封锁与法国舰队会合,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杰维斯仅率15艘战列舰拦截。西班牙舰队旗舰为130门炮的“圣三一号”,单舰火力密度是英舰的1.7倍。

(圣文森特角海战)

当西班牙舰队因风向改变出现缺口时,时任准将的纳尔逊擅自脱离战列线,率旗舰“好斗号”( 74门炮)直插西班牙舰队前卫与主力之间的空隙。纳尔逊将“好斗号”抵近至50米距离,单舷28门32磅炮齐射弹重达896磅,击穿“圣三一号”舰艉弹药库,造成其航速骤降至3节,但最终在“佩拉尤号”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的拼死掩护下突破英军封锁,撤回加的斯港。此役西班牙损失4艘战列舰(含2艘一级舰),伤亡3000人,而英军仅损失1艘护卫舰,伤亡300人。纳尔逊因“违令”晋升海军少将,并获颁巴斯骑士勋章。

1798年8月,拿破仑远征埃及舰队(13艘战列舰)在尼罗河口阿布基尔湾锚泊,司令布吕埃将舰队排成西北-东南向单列战列线,舰艏朝向浅滩,纳尔逊率12艘英舰追击至此。

(阿布基尔海战)

英舰“歌利亚号”发现法舰因单锚固定,随潮汐偏移形成200米空隙,随即率5艘舰绕至法军战列线内侧(浅滩侧),形成“内外夹击”态势。入夜时分英军以两艘舰围攻一艘法舰,集中攻击前卫分队。法国旗舰“东方号”(120门炮)遭“斯威夫特苏尔号”与“防御号”交叉射击,中弹1200发后爆炸沉没,舰上1000人阵亡。此战法军11艘战列舰被击沉/焚毁,2艘逃亡,直接导致拿破仑陆军团灭于埃及。

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法西联合舰队(33艘战列舰)试图突破直布罗陀海峡,纳尔逊率27艘英舰拦截。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采用传统单纵队阵型,而纳尔逊将舰队分为两路突击纵队。上风纵队(12艘)由纳尔逊旗舰“胜利号”率领,垂直冲击法军中央;下风纵队(15艘)由科林伍德指挥,切割法军后卫。

特拉法尔加海战)

接近中午时分,“胜利号”以11节航速穿透法军旗舰“布森陶尔号”战列线,在100米距离内双舷齐射(左舷50门32磅炮、右舷30门24磅炮),单次投射弹重达2560磅,击毙舰上400人。法军“敬畏号”与“胜利号”接舷,纳尔逊被法军士兵的步枪击中背部,子弹穿透了他的肺部和脊椎,不久因伤势过重去世。但英军凭借燧发炮优势(射速1.5分钟/次,法军2.5分钟/次)最终俘获该舰。此战法西联军损失22艘战列舰,伤亡14000人;英军零舰船损失,仅449人阵亡。此役终结了拿破仑的海上野心,确立英国百年海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