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养赋能:五种教学变革开启学生成长新路

 丛耘720 2025-05-0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素养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协作创新的能力与态度的集合,超越了传统知识积累的范畴,强调知识的内化迁移、能力的多维建构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为素养培育的核心抓手,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单元教学等模式,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系统化路径。

一、素养的内涵与提升途径

素养涵盖知识结构化理解、能力迁移应用、态度价值塑造三个维度。其提升需突破单一学科边界,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促使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塑造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五种教学方式变革与素养提升

1. 学科实践

通过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例如,《崔允漷》提出的“学科典型实践”模式中,学科知识需通过学科特有的方法工具在真实情境中验证,如数学测量的系统性、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 具体案例
  • 在物理学科的“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实验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跨学科主题学习

以主题联通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深度联结》中提出的“三要素整合”,将跨学科概念、大单元设计与项目式教学有机融通,推动学生多视角认知世界。
  • 具体案例
    万红小学的“根与芽水地图”项目,整合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学生围绕水环境主题开展调研、数据分析及公众倡议,培养生态意识与公民责任,实现从“学科知识”到“社会责任”的升华。

3. 项目式学习

以驱动问题激活深度学习,在长周期任务中实现知识迁移。如《统整项目课程》强调“产品化思维”,通过真实成果倒逼能力发展。
  • 具体案例
    六年级“泥艺工作室”创业项目中,学生从陶艺文化研究到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全流程实践(如制作泥艺笔筒并在微店销售),提升非遗传承意识与商业思维,体现“做中学”与“创中学”的融合。

4. 综合实践活动

依托多样态社会参与,推动知行合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倡导的“服务性学习”模式,通过社区互动深化责任担当。

  • 具体案例
    在“老年友好社区共创行动”,学生参与空间设计、手工艺品制作及文化传播活动,与社区老人协作完成项目,培育同理心与实践创新力,彰显素养的社会属性。

5. 大单元教学

以学科大概念统领知识结构化,促进深度学习。《大单元设计》提出的“真实情境介入”原则,通过整体性任务设计实现素养整合。

  • 具体案例
    在“中国古代文化”大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文、历史和艺术等学科的整合学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整合式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素养培育的本质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协同发展,而教学方式变革需聚焦三大关键:任务真实性,如“校园小径建造”“老年友好社区共创”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需求中历练能力;支持系统性,跨学科教研机制、多维度评价工具(如作品量规、团队互评)需贯穿全程;学习深度化,避免形式化活动堆砌,如“泥艺工作室”项目强调从“制作”到“创业”的认知升级,确保高阶思维发展。

通过这五类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者可构建“知识为基、能力为核、价值为魂”的素养生态,为学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