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948课:成语“焚符破玺”的“符”是什么意思?

 青木森森 2025-05-06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竹”部的一个字:“符”。“符”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符。读f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图片

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符”

许慎说汉制以竹。王筠《说文句读》:“《周礼》有符 ,而举汉制者,竹易腐,许君不得见古符之状,古以汉制明之。汉文帝为铜虎符,竹使符,此不及铜者,字从竹也。”也就是说,汉代以竹制符。其实,竹符在周代已经存在,所以“符”字从“竹”。另外,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所说的剖符之功,是司马迁引用成例。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竹制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

关于“分而相合”。桂馥《说文义证》:“《周礼》门关用符节,盖以全竹为之,剖之为两,各执其一,合之以为验也。”周代的门关符节,是出入凭证,用全竹一剖为二,合在一起能够完全相合才能出入门关。

符的制作材料后来发展为金属制成,主要用以调兵遣将,是重要的军事凭证。我们最为熟悉的“虎符”即为竹符的后世。

图片

阳陵虎符的说明

《孙子·九地》:“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所以,战争谋划已经制订出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凭证,不许敌国使者往来。《汉书·文帝纪》:“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遗使者至五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这个符既有铜虎符,又有竹使符。

《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 ,而民朴鄙。”郭象 注:“除矫诈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奸巧。”所以,抛弃了圣明智巧,大贼盗就会止息;毁掉了珠宝玉器,小贼盗就没有了;焚毁了符凭,摔碎了玺印,人民就归于淳朴。“焚符破玺”后世发展为成语,即烧毁符凭、打碎玺印。这里的“符”,用“符”的本义,即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后世,符又被借指州、县官的印信。王安石《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本义之外,符还有很多用法:

(1)契约;证券。《史记·吕不韦列传》:“(华阳夫人)乃因涕泣曰:'妆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华阳夫人)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得以充列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玉为契凭,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我们知道,这里的子楚,即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

(2)法规。《淮南子·主术》:“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治广,处静持中,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者也。”高诱注:“符,约也。”掌握权柄、运用权术,以简约驾驭繁琐、以少制多,处静执中,如同璇枢掌握斗柄运转一样,以一合众,就像法规相合。

(3)古代下行公文的一种文体。《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以勅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晋书·王羲之传》:“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再次接受州府的符命,增运粮草千石。又指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晋书·庾亮传》:“咸兄阐亡奔苏峻,亮符峻送阐,而峻保匿之”

(4)道;规律。《新唐书·裴寂传》:“我腹背支敌,败之符也。”我腹背受敌,是取败之道啊。

(5)仪表。《元史·天文志一》:“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按:景符,即影符,古代用以窥测日影的一种天文仪器。

图片

景符

(6)作物的横行。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乃布种……七寸为垄,五寸为符,终亩为符二十,为垄千二百,垄从符衡。”

图片

垄从符衡

(7)瑞征。迷信的人认为是天神显示给人的某种征兆、启示。《竹书纪年》:“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

(8)符识,一种假称神意以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彊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9)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后汉书·皇甫嵩传》:“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

图片

道教的符咒

(10)符号;号码。如:音符;休止符。

图片

音乐符号

(11)相合。《洪武正韵·模韵》:“符,合也。”《史记·货殖列传》:“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12)验证;应验。《洪武正韵·模韵》:“符,验也;证也。”《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杨倞注:“符以竹为之,亦相合之物,言论议如别之合,如符之验然可施行也。”凡是议论,可贵的是要由分析和综合,要有验证。

(13)相当。杜甫《送窦九归成都》:“非尔更苦节,何人符大名。”

(14)竹名。元李衎《竹谱详录·竹品谱,神异品》:“符竹,广中惠州罗浮山中生,叶长七、八寸,阔一寸许,每一叶上有白道如虫行迹,屈曲如篆书文。土人云:昔天师为雨阳愆期,尝临海岸作法,书符于竹间,故有此种。今茅山亦有此种,云是三茅君书符于此,故生。”

(15)分别通“苻、浮、柎”各用其所适之义。不再详说。

(16)古县名。故址约在今四川省合江县境。《汉书·地理志上》:“(犍为郡)县十二:僰道……符。”

此外,符还是姓。《广韵·虞韵》:“符,姓。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玺令,因而氏焉。”

符的小篆写法如图:

图片

符的小篆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