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寺桃花始盛开

 夫复何言 2025-05-06 发布于广东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收到了朝廷诏书,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唐朝规定,凡被贬谪的官员,诏书下达次日必须启程,不允许逗留,并且要求“日弛十驿以上”。按三十里一驿计算,一天至少要走三百里。

朝廷诏令下达的第二天,白居易匆匆离开长安,狼狈地奔往九江。农历八月初动身,十月初到达江州。

一开始,沦落天涯的江州司马十分郁闷。居住条件差,靠近湓江,地势低,又潮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工作也乏善可陈,除了签字,啥也干不了。

初到九江的三个月里,白居易闭门不出,对外宣称要整理行李和诗稿。这段时间,他忙着检点书箱,编撰文集,对自己的履历、生平、文字进行了反复的内省和剖析,最终,春暖花开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兴致勃发、文思荡漾的乐天。

第二年,白居易就开始了浔阳深度游。在这个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他也把视线更多投向山水之间。

爬上庐山之后,一个想法突然在他心中萌生。庐山,又名匡庐,传说在殷周时有异人匡氏兄弟隐居山中,依岩结庐而得名。那么,是否可以效仿前人,在庐山建一座草堂呢?

一念生则缘起。元和十二年(817年)春天,他果然在东林寺与西林寺之间,香炉峰的北面和遗爱寺的西边,盖起了一座草堂,白居易将它命名为遗爱草堂。

三月二十七日,白居易入住遗爱草堂。四月初九,各方朋友来庆贺。

是的,四月初九。便是今天。

这一天白居易高兴坏了,一口气写了《草堂记》、《游大林寺序》、《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等诗文,还随口就作了一首千古名诗:

《游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很详细记录了和朋友们游览的行程。他们一行共计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山顶稍作消息,然后登上香炉峰,晚上到大林寺投宿。

大林寺偏远僻静,人迹罕至。寺周围都是清泉苍石、短松瘦竹,寺里的建筑和器物都是木头做的,僧人都是海东人。由于山高地深,这里的时节要晚很多,虽然时间已经是夏季,但天气像正月二月的样子。

山里的桃树刚刚开花,山涧边的青草才刚刚长出,无论是人、还是景,都和外面的平原地带截然不同,让人恍然觉得像落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便有了脱口而出的《大林寺桃花》。

一帮朋友在寺里细细游览,每一面墙看过去,发现了二十年前三位先贤留下的名字和诗句,不由感叹:这里才真是庐山第一打卡圣地啊!可惜这里离驿路还不到半天的路程,二十年来竟然几乎无人问津。唉,可见世间众人都为名利所诱,忙着在红尘中熙熙攘攘去了。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嗦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说一句:文字背后的故事,总是比文字更为深沉。

我上网搜了一下,《大林寺桃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标准答案是: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

这样的说法也对,却总有些隔靴搔痒之感。人家当然热爱美好事物,但是这份美好究竟是什么?

考虑到庐山和陶渊明的渊源,桃花和桃花源的对应,白居易去陶渊明故居的拜访,在草堂落成、人间春色已尽的时候,他走了一天的行程,跋山涉水,与桃花邂逅,是否可以解读为白居易终于完成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的会合?

贬谪在九江的日子里,他听琵琶,建草堂,登庐山,赏桃花,一点点接纳人生的挫折和阴暗,最终在今天获得了更美好的新生。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将白居易遇见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命名为“花径”。这里有一块1930年出土的石刻,大书“花径”二字,据传是白居易手书。大林寺几经兴废,坚持到1961年,因兴修水利,永远消失在湖水中。

今天,又一个四月初九。匆匆行走在路上的我,静静等待着一场美丽的邂逅。也许是一朵藏在角落的桃花,也许是一段幽暗曲折的小路。我相信,心安处,就能遇见心中所想。

Imag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