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慢支即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在治疗老慢支方面有独特优势,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
- 急性期:根据不同证型论治。①如风寒袭肺证,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②风热犯肺证,用桑菊饮加减,可疏风清热、宣肺化痰;③痰热郁肺证,以清金化痰汤加减,能清热化痰、肃肺止咳。①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老慢支相关信息:
适用症状
适用于老慢支属风寒袭肺证,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方剂组成及剂量
- 三拗汤:麻黄6g、杏仁9g、甘草3g。
- 止嗽散:桔梗10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6g。
- 加减:若咳嗽较重,可加款冬花10g以增强止咳作用;若痰多清稀,可加半夏10g、茯苓15g以燥湿化痰;若恶寒较甚,可加防风10g、桂枝6g以增强散寒解表之力。
功效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解
-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可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咳。
- 杏仁:苦降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畅,为臣药。
-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止咳化痰,为佐使药。
- 止嗽散中桔梗、白前:一升一降,恢复肺气宣畅;紫菀、百部:润肺止咳,对于新久咳嗽皆可应用;荆芥:疏风解表,使风邪从表而解;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咳之效。
用法
以上药物,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 ②桑菊饮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桑菊饮加减用于治疗老慢支相关情况:
适用症状
适用于老慢支属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黏稠或黄,咯痰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基础方:桑叶9g、菊花6g、杏仁9g、连翘5g、薄荷3g(后下)、桔梗6g、甘草3g、芦根12g。
- 加减:若咳嗽较剧,可加前胡9g、枇杷叶9g以增强肃肺止咳之力;痰黄黏稠量多,加黄芩9g、瓜蒌皮12g以清热化痰;若伴有发热口渴明显,可加石膏15g(先煎)、知母9g以清热生津。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
- 桑叶、菊花:为君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
- 杏仁、桔梗:为臣药,杏仁苦降肺气,桔梗宣肺止咳,二者一宣一降,调理肺气,止咳化痰。
- 连翘、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助桑叶、菊花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 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
-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止咳,为使药。
用法
先将除薄荷外的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20 - 30分钟,最后加入薄荷再煎5 - 10分钟。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 ![]() ![]() ![]() ![]() ③清金化痰汤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老慢支的相关内容:
适用症状
用于老慢支痰热郁肺证,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基础方:黄芩9g、山栀9g、桔梗9g、麦冬9g、桑白皮9g、贝母9g、知母9g、瓜蒌仁9g、橘红6g、茯苓9g、甘草3g。
- 加减:若痰热较重,可加石膏30g(先煎)、鱼腥草15g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胸闷较甚,加葶苈子9g、瓜蒌皮12g以宽胸理气;若痰中带血,加白茅根15g、仙鹤草12g以凉血止血。
功效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解
- 黄芩、山栀:为君药,清热泻火,以清泄肺火。
- 桑白皮、知母、麦冬:清热润肺,止咳平喘,共为臣药。
- 瓜蒌仁、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桔梗、橘红**: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均为佐药。
-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诸药加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煎30分钟左右。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 - 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①肺气虚者,常以补肺汤加减,补肺益气;②脾气虚者,用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化痰;③肾气虚者,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补肾纳气。①补肺汤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补肺汤加减用于治疗老慢支的相关内容:
适用症状
适用于老慢支肺气虚证,表现为咳嗽气短,声低息微,咯痰清稀色白,自汗畏风,易感冒,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基础方:人参10g(另煎兑服)、黄芪15g、熟地12g、五味子9g、紫菀10g、桑白皮10g。
- 加减:若喘促较甚,可加蛤蚧1对(研末冲服)、胡桃肉10g以纳气平喘;若自汗明显,加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先煎)以固表止汗;若咯痰较多,加茯苓15g、半夏10g以健脾化痰。
功效
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方解
- 人参、黄芪:为君药,大补肺气,健脾益肺,以增强肺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 熟地:滋阴补肾,肺肾相生,补肾即能益肺,为臣药。
- 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且能防止肺气耗散;紫菀、桑白皮**:化痰止咳,降气平喘,共为佐药。
- 诸药合用,共奏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功,使肺气充足,宣降有权,咳喘自平。
用法
先将除人参外的药物浸泡30分钟,用水煎服,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 - 40分钟。人参另煎30 - 40分钟,然后将人参药液与其他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②六君子汤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老慢支(痰湿蕴肺证)的相关信息:
适用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基础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9g、半夏9g。
- 加减:若咳嗽较甚,加紫菀10g、款冬花10g以止咳化痰;若痰黏难咯,加苍术10g、厚朴10g以燥湿化痰;若喘促明显,加苏子10g、莱菔子10g以降气平喘。
功效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解
- 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
- 白术:健脾燥湿,助党参补脾益气,为臣药。
- 茯苓:渗湿健脾,与白术相配,加强健脾祛湿之力;陈皮、半夏**: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共为佐药。
- 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诸药加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煎30分钟左右。每日1剂,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 ③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分别为金匮肾气丸和七味都气丸加减在治疗老慢支相关症状时的具体信息:
金匮肾气丸加减
- 适用症状:适用于老慢支属肾气虚或肾不纳气证,表现为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沉弱。
- 方剂组成及剂量: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桂枝3g、附子(炮)3g、牛膝9g、车前子9g(包煎)。若喘促严重,可加蛤蚧1对(研末冲服)。
- 功效:补肾助阳,纳气平喘。
- 方解: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药、山茱萸补肝脾而益精血;茯苓、泽泻、牡丹皮渗湿泄浊,通调水道;桂枝、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车前子利水渗湿。诸药合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纳气平喘。
-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然后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 - 40分钟,分2 - 3次温服。
七味都气丸加减
- 适用症状:适用于老慢支肾阴不足,虚喘不宁,症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 方剂组成及剂量: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五味子6g。若阴虚火旺明显,可加知母9g、黄柏9g。
- 功效:补肾纳气,涩精止遗。
- 方解: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肾,益精血;茯苓、泽泻、牡丹皮清热利湿,泄浊解毒;五味子收敛肺气,补肾纳气。全方共奏补肾纳气,涩精止遗之功,使肾阴得补,肺气能纳,喘咳自平。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将药材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20 - 30分钟,分2次温服。
以上方剂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和剂量调整,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针灸治疗
- 体针:常用穴位有肺俞、中府、尺泽、太渊等,根据病情虚实采用不同手法,如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以调节肺脏气血、疏通经络。
- 艾灸:可选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有温阳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缓解期属虚寒证者。
穴位贴敷
在夏季三伏天或冬季三九天,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药物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经络传导,起到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以预防老慢支发作。
食疗
- 可常食用山药杏仁粥,将山药、杏仁、粳米共煮成粥,有补肺健脾、止咳平喘之效。
- 也可用百合、蜂蜜蒸食,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中医治疗老慢支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以提高治疗效果。 |
|
来自: 鹤年养生 > 《肺,脸色 皮肤,鼻子,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