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剂 一、具体内容 (一)行气剂(四) 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 【方歌】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满脾健乐天年。 【用法】白汤下,食远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 【方义】 1.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 2.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气消痞除满之效。 3.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而和胃、少佐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三药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之功;麦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兼调药之用,亦为使药。 4.全方用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体现了消补兼施、辛开苦降的配伍特点。 【加减应用】脾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以增益气健脾之功;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用量,可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助温中散寒之力;胀满重者,可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效。 【注意事项】本方功效行散,痞满而虚多实少者慎用。 (二)降气剂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苏叶生姜(一方有陈皮)大枣 【方歌】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化痰喘康。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义】 1.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 2.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 3.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4.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 5.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爽痰消,则喘咳自平。 【加减应用】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则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增强。《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之力减,纳气平喘之效增。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定喘汤 【组成】白果 麻黄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黄苓 半夏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义】 1.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 2.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 3.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能止咳,为佐使。 4.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注意本方中“不用姜”是因为生姜乃辛温解表药,这里主治之证因有内热而不用,以免加重痰热。 【加减应用】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注意事项】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真枪实练 (1)枳实消痞丸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是(1991-114.2002-114.) A.脾虚气滞 B.寒热互结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2)组成药物中不含黄芩的方剂是(2002-45.) A.枳实导滞丸 B.普济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半夏泻心汤 E.枳实消痞丸 (3)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2010-100) A.黄芩、干姜 B.黄连、生姜 C.厚朴、陈皮 D.人参、茯苓
(4)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1998-148.) A.半夏、苏叶 B.生姜、大枣 C.前胡、厚扑 D.当归、肉挂 (5)苏子降气汤证的病变脏腑是(2004-46.) A.脾肺 B.肺胃 C.脾肾 D.肺肾 E.脾肺肾 (6)苏子降气汤证的病机要点是(2011-50) A.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B.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C.风寒束肺,痰热内蕴 D.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7)苏子降气汤证中属于“下虚”表现的有(2013-158.) A腰疼脚弱 B.肢体浮肿 C.喘咳痰多 D.呼多稀少 A定喘汤 B.八珍汤 C.苏子降气汤 D.地黄饮子 (8)配伍肉桂以温补下元、纳气平喘的方剂是(2016-103.) (9)配伍当归以养血补肝、兼治咳逆上气的方剂是(2016-104.) (10)定喘汤的功用(1995-47.) A.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B.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C.解表散寒,化痰平喘 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E.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11)原方特别注明“不用姜”的方剂是(1996-44.2013-44) A.平胃散 B.二陈汤 C.定喘汤 D.苏子降气汤 E.年夏白术天麻汤 (12)由桑白皮、麻黄、白果、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黄芩、半夏组成的方剂是(2001-43.) A.苏子降气汤 B.止嗽散 C.小青龙汤 D.清气化痰九 E.定喘汤 (13)定喘汤适用的病证是(2005-50.) A.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B.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C.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D.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E.胸阳不振,痰浊中阻 答案与解析 (1)C。枳实消痞丸全方用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可谓消补兼施、辛开苦降,治疗寒热错杂偏于脾虚气滞之痞证,因此其病机是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2)E。枳实消痞丸中的清热药是黄连,并非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 (3)D。枳实消痞丸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 (4)ABCD。根据该方的组成,以上药物都有,故全选,关于其组成的记忆,可参考方歌。 (5)D。苏子降气汤治疗上实下虚喘咳证。“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因此病变脏腑在肺肾。 (6)D。苏子降气汤(《大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7)ABD。此题旨在考查苏子降气汤的主治。属于“下虚”表现的有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8)C。此题旨在考查中药在苏子降气汤中的配伍作用。 (9)C。此题旨在考查中药在苏子降气汤中的配伍作用。 (10)B。这几个答案比较容易让人混淆,首先要了解定喷汤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其表现有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因此一要宣肺祛寒,二要祛痰清热平喘,A选项没有体现化痰这一点,C选项没有体现清热这一点,D选项没有解表的作用,E进项为逐饮,并非化痰,而B选项较贴近其功用。 (11)C。定汤中“不用姜”,因为生姜乃辛温解表药,可解表散寒、温中正呕、温肺止咳,这里主治之证因有内热而不用,以免加重痰热。 (12)E。根据定喘汤的组成可以得出答案是E,其余选项A中无麻黄、百果等,B透项止嗽散中无白果、桑白皮等,C选项小青龙汤中无白果、杏仁等,D选项中亦无白果等,因此皆可排除。 (13)D。定喘汤所治之证有“寒包火”的特点,既有外寒,又有痰热内蕴。A选项是桑杏汤的适应病证,B选项是小青龙汤的适应病证,C选项是藿香正气散的适应病证,E选项是枳实薤白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编辑:什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