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槟榔(10g) 沉香(10g) 天台乌药(10g) 人参(6g) 【用法】 四味各浓磨汁,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行气降逆,益气散结。 【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内分泌、调节神经、增强肠胃蠕动、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过敏等作用。 【中医证】 肝郁气逆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西医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郁气逆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肝气郁滞,浊气上逆所致。肝气郁滞,气逆胸膈,肺气不降,则胸膈胀闷,上气喘急;肝气不疏,脾胃壅滞,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皆为肝郁气逆之象。治当行气降逆,益气散结。 方中乌药疏肝行气散结,为君药。气逆不降,以沉香降逆纳气平喘;浊气郁滞,以槟榔行气下气导滞,为臣药。人参益气固本,制约行气药不伤气,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行气降逆,益气散结之效。 配伍特点:行气药配纳气药,既行散又摄纳;下气药配益气药,下气不伤气。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肝郁气逆证的基本方,临床表现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舌淡,苔薄白,脉沉弦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肝郁甚者,加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郁;若心腹疼痛者,加川芎、白芍,以活血行气,缓急止痛;若热结便干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下;若心下痞满甚者,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散结等。 3.注意事项:肺气虚弱者慎用本方。 【附方】 1.五磨饮子(《医便》) 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各 2.六磨饮子(《重订通俗伤寒论》)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大黄(各 四磨汤、五磨饮子与六磨饮子均有行气降逆作用,均能治疗肝郁气逆证。四磨汤中用人参,既能益正又能兼防降逆药伤气;五磨饮子旨在行气降逆;六磨饮子中用大黄,以通泄降逆,治疗病证以气逆不通为主,六磨饮子较五磨饮子行气降逆作用明显。 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定喘汤、四磨汤、麻杏石甘汤均能治疗咳喘,苏子降气汤治疗肺实肾虚证,以肺实为主,肾虚为次,方中苏子、半夏、前胡、厚朴以泻实,配肉桂、甘草以温肾纳气;小青龙汤治疗寒饮郁肺证,以咳喘、痰稀色白为主,方中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温肺散寒化饮,配五味子、芍药敛肺益阴,兼制化饮药伤津,若外受风寒,麻黄、桂枝、细辛,又能解表;定喘汤治疗寒痰哮喘证,以咳喘、痰稠色白为主,方中麻黄、款冬花、白果、苏子、半夏、杏仁温肺宣肺,降肺敛肺,因痰稠色白,故配苦寒黄芩、桑白皮,防止温热药燥化伤津,并有利于黏稠痰咯出;四磨汤治疗肝郁气逆证,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为主,方中乌药、槟榔、沉香疏肝解郁,下气纳气,配人参益气固本;而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热壅盛证,以咳喘,口渴,或痰黄为主,方中重用石膏清泻肺热,并以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方论选录】 张秉成:“大抵此方所治,皆为忧愁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故为上气喘急,妨闷不食等证。然气之所逆者,实也,实则泻之,故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药;而以乌药之宣行十二经气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气逆者,虚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久已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成方便读》) 【方歌】 四磨药香人参榔,行气散结除喘满, 木香枳实易人参,方名五磨心腹安, 五磨加黄六磨饮,夹热便秘诸证完。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