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中桔梗的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老玉米棒 2019-01-06

暗中观察

默默关注

编辑推荐语

分析相关经方的主治病证病位、病性特点,总结桔梗用量、配伍规律,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摘要]考据配伍应用桔梗的10首经方发现,①经方中桔梗的计量单位“分”可以作为衡重单位,也可表达比例关系;②桔梗常用于治疗身体中上部疾病,如头赤、头痛、咽痛、胸部疼痛及痈脓,也可用于治疗四肢烦重及全身性虚性疾患;③经方中桔梗常与甘草、贝母、大腹槟榔、枳实、白术、防风、当归等药物的配伍。后世继承并发展了桔梗与白术、大枣等益气健脾药,桔梗与桂枝、防风等清透宣散药,及与当归、川芎等活血行血药的配伍;且发展了桔梗与柴胡、当归、芍药等气血分药并用,以通行全身气血的用药思路。

桔梗,教材《中药学》将其归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类,强调其利咽止咳之功。桔梗利咽却非止咳化痰之专药,《中医内科学》中的多首名方,如天王补心丹、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汤皆非取其利咽之用。《神农本草经》称桔梗“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主治病证的病位涉及胸胁、腹、肠。2002年至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将桔梗归于药食同源类药品,更见其药性平和、用途广泛。

经方,常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经方中用到桔梗的方剂共有10首,分别为:桔梗汤、三物白散、通脉四逆汤加桔梗方、桔梗白散、薯蓣丸、侯氏黑散、排脓散、排脓汤、竹叶汤、四时加减柴胡饮子,出自9个篇章,涉及9段条文。分析经方中桔梗的配伍应用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桔梗的功用。本文拟分析相关经方的主治病证病位、病性特点,总结桔梗的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 考据用量

桔梗在经方中以“两”计量的有4首,以“分”计量的有6首,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经方中桔梗以“两”计量的有通脉四逆汤加桔梗方、竹叶汤、桔梗汤、排脓汤4首方,按1两=15 g计算,桔梗在以上4首方中的用量分别为15 g、15 g、15 g、45 g。

分,是自晋代开始出现的衡重单位,6铢为1分,4分为1两,也可以表示方中药物的比例关系,尤其是散剂方中的药量比例关系。《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尚没有“分”这一衡重单位。在现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版本中出现了一些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方子,如《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升麻、当归的用量为一两一分,明显为衡重单位。《金匮要略》中有排脓散、薯蓣丸等方,皆以之为衡重单位,此应为后人在传抄时据当时通行的衡重单位作出的调整,而这种情况更多见于《金匮要略》。

排脓散、薯蓣丸、四时加减柴胡饮子、三物白散、侯氏黑散、桔梗白散,桔梗的计量单位中出现的“分”,是衡重单位还是表示比例关系,笔者分析如下。

表示比例关系的有三物白散、桔梗白散、侯氏黑散。此3方皆为散剂,组方药物的用量皆为“分”,制方时只需注明药物间的比例关系,以散剂的服用量控制药量。如三物白散方后注云:“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服半钱匕,羸者减之”。《伤寒论》中的大部分散剂如四逆散、半夏散及汤、瓜蒂散等皆为此法。半夏散及汤中的半夏、桂枝、甘草三味药,取“等分”,更明确为依据比例取药。

表示衡重计量的有排脓散、薯蓣丸、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此3方皆出自《金匮要略》,有丸散剂,也有汤剂。皆出现了以个数计量的药物。如排脓散方组成“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方中枳实以个数计量,无法与另两味药物构成比例关系,故“桔梗二分”中“分”为衡重单位,桔梗二分约为7.5 g;同理,薯蓣丸方组成中以“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大枣百枚(为膏)”,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组成中“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均由于方组成中有以“枚”作为计量单位者,无法构成比例关系。其中“分”应为衡重单位,桔梗在薯蓣丸、四时加减柴胡饮子中的用量分别是18.75 g、26.25 g。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明确《金匮要略》中的排脓散、薯蓣丸和四时加减柴胡饮子3方桔梗的具体用量。

2 病位主症

为分析桔梗功效特点,将桔梗所涉及的10首经方的病位、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桔梗所涉经方中提到明显病位的9处,其中咽部4处,胸部3处,四肢及头面各1处。可见相关的10首经方所主病证病位大多在身体上部:《伤寒论》中桔梗汤和通脉四逆汤加桔梗方中桔梗与甘草配伍专疗“咽痛”,《金匮要略》中的桔梗白散和桔梗汤所主之“咽干”;三物白散所主“寒实结胸”,《金匮要略》中桔梗汤、桔梗白散所主“咳而胸满”;竹叶汤所主“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如上所述,桔梗所涉经方所主皆为头面、咽部、胸中等身体上部疾患。笔者认为这和桔梗为“舟楫之剂”有关,桔梗主入肺经,可载诸药上行,以疗身体上部疾患。

排脓散为枳实芍药散加桔梗而成,枳实芍药散为治疗产后腹痛之方,方后又注“并主痈脓”,加桔梗以增强排脓之功,故知排脓散应以排腹部痈脓为主,如胃痈、肠痈等。

另外还有两方主全身性疾患,即侯氏黑散和薯蓣丸,两方均有虚中夹风证。桔梗在两方中均配伍防风、桂枝等宣散之品以祛风,配伍干姜、白术等温通之品以温中健脾,配伍当归、川芎等行血药以化瘀行血。诸药同用,相辅相成,可行于周身内外,建中祛风散邪。而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未载具体病位和主症,但根据其提示病机为“五脏虚热”,可推测其亦为全身性虚性疾患。

经分析得知,桔梗所治病证的病位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多为身体中上部,包括头面部、咽部、胸肺部,这与其入肺经、可载药上行之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涉及其他部位,如四肢、腹部、乃至全身性疾患,切不可拘于“舟车之剂”,忽略其他功能,而使临床疗效受限。

3 配伍规律

经方中与桔梗相伍的中药有27味,其中多组药对和配伍规律在后世多有应用。现对桔梗在经方中配伍的药物进行统计,见表3。

通过表3对经方中与桔梗配伍中药的统计,将对几组经方中桔梗的典型配伍药对进行分析。

3.1伍以甘草

在经方中桔梗与甘草配伍的共有6方。其中桔梗汤、薯蓣丸、排脓汤、竹叶汤、四时加减柴胡饮子中用生甘草,通脉四逆汤加桔梗方用炙甘草。《神农本草经》提出:“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桔梗汤,为甘草汤加桔梗而成,《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桔梗汤主“咽痛”,是少阴邪热循经上攻所致,此处桔梗利咽止痛,甘草生用清热解毒,两药相伍,可疗少阴客热咽痛重症,且桔梗主入肺经以宣肺祛痰,与生甘草相伍共奏排脓解毒之功。

另外,通脉四逆汤加减方中咽痛者“加桔梗一两”,通脉四逆汤为少阴里寒外热、阴胜格阳证所设,此处桔梗利咽止痛,甘草炙用甘温益气补中,二药同用治疗虚阳上越导致的咽痛。由此可知桔梗与甘草配伍,无论生炙,均可有止咽痛的作用,客热咽痛用生甘草,虚阳上浮咽痛用炙甘草。

后世对桔梗和甘草的配伍应用颇多,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所载银翘散、杏苏散、翘荷汤、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知母汤方中有之,《医宗金鉴》所述参苏饮、加味华盖散、百合固金汤及《四圣心源》所载桔梗元参汤等方中亦有之,可见后世对桔梗和甘草的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功以宣郁热、利咽喉、排痈脓。

3.2伍以贝母

见于桔梗白散和三物白散两方中。桔梗白散中桔梗和贝母配伍,桔梗祛痰排脓,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两药配伍祛痰之效更强,汉代时虽贝母没有川浙之分,但就今日川、浙贝母的功效差异即川贝母润肺力强,浙贝母开泄力大。笔者认为此处贝母应为今之浙贝母,主要取其散结之力,且巴豆具有峻泄之功,三药相伍,祛痰、排脓之效显著,《本草纲目》解其:“仲景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结合三物白散主疗“寒实结胸”,可知桔梗白散主要治疗寒痰阻滞于肺导致的肺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匮要略》中桔梗汤和桔梗白散两方组成不同,但书中所载主治证候却完全相同。笔者认为,此处应以方测证,桔梗汤中桔梗与生甘草配伍以清热解毒排脓,治疗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所致肺痈,两方主症实为一寒一热,虽书中所载脉证相同,临床须仔细辨证方可用药。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中的百合固金汤、汉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大五饮丸中均用到桔梗和贝母的配伍。

3.3伍以大腹槟榔

见于四时加减柴胡饮子一方中,原文言其“退五脏虚热”。笔者分析,大腹槟榔入胃、大肠经,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谓其“主消谷逐水,宣脏利腑,攻坚行滞”,与桔梗两药相伍,大腹槟榔降气导滞,桔梗宣发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上下气机通畅,则五脏虚热有排除之路径。

后世《伤寒六书》中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之热结旁流证,方中桔梗开提肺气,与诸通腑泻下药配伍,肺气宣降有常,则大肠传导有序,大便则通。

3.4伍以枳实

桔梗和枳实、柴胡等气分药配伍,可以调畅气机。桔梗、枳实两药相伍一升一降,见于排脓散、四时加减柴胡饮子两方。其中最典型的是排脓散,配合芍药主治腹部痈脓。枳实主降,降而复升,宽胸利隔而行痰,也能利肺开胃。桔梗主升,升而复降,宣肺下气,调畅气机。二者配伍应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痰阻气滞、胸腹胀闷之症。

后世《外台秘要》中主痃癖气的桃仁丸、《千金翼方》中“主脾胃中冷,水谷不化,胀满”的大温脾丸等方中均用到桔梗和枳实的配伍,一升一降,调达气机之壅塞,诸症易愈。

3.5伍以白术、大枣等益气健脾药

侯氏黑散和薯蓣丸中,桔梗均与健脾益气之白术、大枣配伍,培补中气,以疗全身性虚性疾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脾虚泄泻证。方中桔梗与人参、白术、大枣、炙甘草等大队健脾药相伍,培土生金,桔梗引药上行,可将补中焦的药气顺引入肺,补脾益肺达止泻之目的。

3.6伍以桂枝、防风等宣散之品

侯氏黑散主风邪乘虚入中经络之证,方中桂枝、细辛、防风为辛温散寒之品,伍桔梗开宣肺气,疏散外邪;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兼夹外邪之证,方中桔梗伍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伍杏仁、白蔹理气开郁。其中桔梗与桂枝配伍比较典型,桔梗开肺气,和脾胃之运化,解心气之郁;桂枝运中阳,通心阳,温阳化气。二药开肺气启水之上源与温阳化气行水并用,宣通与温化并施,相得益彰,使三焦均得以通利,临床用于三焦功能失调、气机塞滞诸证。

后世《宣明论方》中防风通圣散、《痘疹仁端录》中防风桔梗汤以及《医部全录》中荆防败毒散中均出现了桔梗与防风、荆芥等宣散之品的配伍。

3.7伍以当归、川芎等行血药

桔梗与当归、川芎等血分药配伍,以助机体除瘀血。侯氏黑散和薯蓣丸中可见桔梗与当归、川芎的配伍,两方均属治疗全身性疾病的方剂,其中桔梗和当归、川芎配伍,使一身血行通畅,则邪气易祛,疾病易愈。另外在薯蓣丸中,桔梗还同时与柴胡等气分药为伍,气血并调。全身气血畅达,再伍以调理脾胃之薯蓣、豆黄卷、白术等药,则“虚劳诸不足”之证可愈。

后世医家传承经方中桔梗与气血分药并用的思想,以行气活血止痛。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诸逐瘀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方,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常用方。方中桔梗与枳壳、柴胡同用,宽胸行气,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与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药配伍以行血,有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之功。《神农本草经》有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之说,故“痛如刀刺”应是瘀血为患,可见,桔梗可分别与气、血分药相伍,行气活血以达到止痛之目的。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桔梗在经方中的用量、适应主症和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涉及桔梗的经方中,“分”可作为衡重单位,亦可在散剂中表示药量比例关系。据此可以明确桔梗在相关经方中的具体用量。

第二,桔梗有“舟楫之剂”之说,入肺经,可载药上行。故桔梗可配伍不同中药疗身体中上部疾病,如头赤、头痛、咽痛、胸部疼痛及痈脓,且疗四肢烦重之证,另外桔梗也可用于治疗全身性虚性疾患。所以临床上运用桔梗时,不可局限于桔梗载药上行之性,应根据具体症状辨证配伍用药。

第三,经方中桔梗与甘草、贝母、大腹槟榔、枳实、白术、防风、当归等药物的典型配伍规律,在后世得到广泛应用;后世继承并发展了经方中桔梗与白术、大枣等益气健脾药,桂枝、防风等清透宣散药,及当归、川芎等活血行血药的配伍;且发展了桔梗与柴胡、当归、芍药等气血分药并用的用药思路,以通行全身气血,丰富了桔梗的临床功效。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PGZS2012-34);山东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编号:2016CYJS08A01-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6ZDJS07A12);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6CYJS08A01-4)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素芹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源于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