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气汤
用于上盛下虚,膈壅涎实,咽干不利,咳嗽喘粗,腹肋满闷。
【处方】紫苏子(微炒)、川芎、细辛(去叶土)、前胡、当归(洗,焙)、厚朴(去粗皮,生姜制)、桔梗(去芦头)、白茯苓(去皮)、半夏曲(炙)、陈橘皮(去白)、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上盛下虚,膈壅涎实,咽干不利,咳嗽喘粗,腹肋满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紫苏5叶,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热服
小降气汤
【组成】家紫苏 台乌药 白芍 陈皮各6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枣一枚,煎取21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痰涎湿浊,壅滞胸中,气机不畅,胸膈痞闷者
苏 子 降 气 汤 ▲▲▲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每二两半(各9g) 川当归去芦,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 肉桂去皮,一两半(3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煮至八分,去滓热
服,不拘时候。
〖方歌〗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
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主治〗 实喘。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病机分析〕
君 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臣 半夏——降逆祛痰。 ┐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三药合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
前胡——宣肺下气,祛痰止咳┘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
佐 肉桂——辛温,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当归——辛、甘、温,既可治咳逆上气,又能养血润燥 ┘
生姜┐
佐 │宣肺散寒。
苏叶┘
大枣┐
使 │和中而调药为使。
甘草┘
1.本方主治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证治要点。
2.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等以增强其降气平喘之力;兼有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以益气。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肺气壅实者,可加减用之。
方中药多温燥,对肺肾阴虚的喘咳,或肺热痰喘,均不宜使用。
《医方集解》:“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附方〗 三子养亲汤
组成: 白芥子(6g) 苏子(9g) 莱菔子(9g)
用法: 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绢小袋盛之,
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功用: 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比较〕
苏子降气汤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疠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病机为素体阳虚,肺有痰浊,一旦受邪,导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肺失肃降;故上实是标,下虚是本,症状主要表现在肺,而肾虚也不可忽视。
┌上实——寒痰上壅于肺,肺气不得宣畅
│
外邪┤ ┌腰痛脚弱
│ │
└下虚┤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喘逆短气
│
│ ┌泛而为疾
└水不化气┤
└外溢为肿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均有降气祛痰平喘作用,本方重在行气祛痰,适用于痰食气阻之喘咳,而苏子降气汤降气之力较强,适用于肺气壅实,上实下虚之喘咳。
(13)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
[组成] 干生姜一钱(3克) 炙甘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 各二钱(各6克) 半夏曲 人参 各三钱(各9克) 厚朴炙、四钱(12克) 枳实(15克) 黄连 各五钱(6克)
[用法] 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至9克),白汤下,食远服。
[功用]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方解] 本方所治痞满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所致。因脾为湿困;脾失健运,故见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等。证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治宜行气消痞,健脾和胃,平调寒热。本方是由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君药。以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为臣药;,两药合用,以增强其行气消痞满之功。以苦寒之黄连清热燥湿以泻痞,半夏辛温和胃而散结除痞,用少量干姜温中祛寒,三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 以麦芽消食和胃;用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综观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用,为行气消痞良剂。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故本方消重于补,寒大于温,其治当属实多虚少,热重寒轻之证。
1.本方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偏寒者,应减黄连用量,加重干姜,或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温中散寒;脾虚甚者,应重用人参`白术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力;胀甚者,可酌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功。
3.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者,均可用之。
[附方]
1.枳术汤《金匮要略》 枳实七枚(克) 白术二两(克)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行气消痞。主治:气滞水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2.枳术丸…脾胃论》引张元素方)枳实麸炒一两(5克) 白术二两(10克) 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克)多用白汤下,无时。功用:健脾消痞。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枳实消痞丸`枳术汤`枳术丸三方均为消补兼施之剂。枳实消痞丸是行气药配伍益气健脾,佐以苦寒辛温之品,适用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枳术汤与枳术丸皆是用行气之枳实配伍益气健脾之白术,枳术汤中枳实量重于白术,消重于补,意在以消为主,适用于气滞水停心下坚满之证;而枳术丸中白术量重于枳实,补重于消,以补为主,且为丸剂,作用更缓,适用于脾虚气滞食停之胸脘痞满证。
〈成方便读〉:“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被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
临证之法,概谨守病机,辩证施治;机圆法活,执简驭繁。而条畅气机,当属首要。同是条畅气机,三焦病位不同,用药亦有区别。
【上焦方】柴胡、前胡、桔梗、枳壳。桔梗配枳壳,载于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壳汤。柴胡与前胡、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开胸顺气,散结止痛,升降调和,气机通畅,以治胸膈诸症,无不应手而愈。
【中焦方】川朴、陈皮、柴胡、枳壳。川朴辛温苦燥,散滞调中,温中下气,推为首剂;陈皮宽中和胃,疏利中、上二焦气机;与柴胡、枳壳和用,升降有力,上下通达,诸症可愈。若配以防风、白芷、木香,鼓舞胃气,通达内外,疗效更佳。
【下焦方】柴胡、木香、沉香、香附。柴胡解郁以条畅气机,升提以通阳止脱;木香乃治气总药,又能开窍,疝瘕积聚,滞下肠澼,此为必备;沉香降气,利水开窍,通天彻地,交通心肾;香附气平,辛散苦降,推陈致新,行中有补,于气分为主药,盐炒则补肾间元气,与参、芪同用,治虚怯甚速也。若肾病湿肿者,亦可佐用砂仁,砂仁引诸药归宿丹田,若肾气不能归元,用此又为向导。诸药合用,使下焦气机条顺,诸症可解。
三焦功能在生理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在治疗上亦需综合考虑,整体调理,所以三焦方不必拘泥,可协调应用。肺朝百脉,主治节,外合皮毛,所以上焦方又可治风湿水肿及皮肤病;古人云:“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中焦方调理气机之枢纽,临证之时,需常常顾及;下焦方理气开窍,从头至足,贯通上下,实乃治气之总方耳。
【举例】吕女士,42岁,尿频、时有尿痛,半年有余,伴有腰痛,偶有汗出,舌淡红,苔薄黄,理化检查均正常,诊为尿道综合征.处方:柴胡15g、木香10g、沉香10g、香附15g、龙骨40g、牡蛎40g、山萸肉40g、金樱子20g、黄芪30g、防风15g、滑石30g、甘草10g、海金沙30g,水煎服,一剂腰痛即止,尿频减轻,十剂痊愈.
近代名医施今墨常以桔梗、枳壳、薤白、杏仁联用,概桔梗行上、枳壳行下、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药配伍,升降调和,上下左右,气机通畅,治疗胸膈脘腹满闷胀痛等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