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无善无恶”,为何还要“为善去恶” | 阳明心学探究

 学生有礼111 2025-05-07

一叶行者

阳明心学探究系列

第一篇:从少年立志到亭前格竹

第二篇:少时溺于任侠骑射

第三篇:苦练辞章,无奈心理不能合一

第四篇:访道修仙,出世入世一念转

第五篇:参佛悟禅,圣人之学简易广大

第六篇: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第七篇:宋儒之争的答案

第八篇:知行本一,说“知行合一”实乃不得已

第九篇:悔讲知行合一,力推静坐悟心

第十篇: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第十一篇:“诚意”是圣门教人做功夫的重要方法

第十二篇:“习静坐”又入误区,“存天理去人欲”也是死循环?

第十三篇:心理是一个,在心上做功夫是王道

第十四篇: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第十五篇:到底什么是“良知”?

第十六篇:原来此“良知”非彼“良知”

第十七篇:什么是“致良知”?

第十八篇:到底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第十九篇:有还复“心之本体”的方法吗?

第二十篇:“致良知”有用没用?事上见分晓!

第二十一篇:通过事上磨练,“良知”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第二十二篇:都是“思”,良知发用之思与私意安排之思有何不同?

第二十三篇:原来“四句教”既讲了渐修,也讲了顿悟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四句教”中,王阳明从“心”的不同层次探讨了“善恶”的问题。

王阳明认为,在“心之本体”的层次,是没有善恶分别的;而在“意”的层次,就产生了善恶的分别

后世学者很多都无法理解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认为这是王阳明偶然的“权法”表达,并不是真正的定论。其实,在相关记载中,王阳明曾经多次表达过相同的意思。

原文

图片

为学工夫有浅深。

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

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

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传习录·薛侃篇

解析:

这是王阳明对他的学生守衡说的一段话。在这里,王阳明清晰地表达了“心之本体没有善恶”的观点,他认为“心之本体原无一物”,更不要说有什么“善恶”了。

原文

图片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阳明先生:“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侃未达。

阳明先生:“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薛侃:“然则无善无恶乎?”

阳明先生:“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作者评:此处以“动不动气”来衡量“有无善恶”,似有偏颇,今机诈之人亦能“不动于气”,然不可称之为“至善”。不妨换作“四句教”的说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不动于“私意”,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薛侃:“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阳明先生:“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薛侃:“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阳明先生:“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薛侃:“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阳明先生:“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薛侃:“去草如何是一循于埋,不着意思?”

阳明先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薛侃:“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阳明先生:“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薛侃:“毕竟物无善恶?”

阳明先生:“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着,习不察。”

薛侃:“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阳明先生:“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薛侃:“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阳明先生:“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孟源,阳明先生的学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阳明先生:“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传习录·薛侃篇

解析:

1、阳明先生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这是没有产生“意”之前的无分别状态。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这段话以花草为例,清楚地说明了当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产生“意”的时候,“分别心”就产生了,“善恶”也就同时产生了,自己喜欢的就是“善”,自己不喜欢的就是“恶”,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2、王阳明认为,佛家是“着在无善无恶上了”,所以一切事情都不管,不可以治理天下的事务;而儒家圣人的“无善无恶”是指圣人的内心与“道”感交以后,内心顺着“道”去处理一切事情,外人看起来好像还是有“善恶”的分别一样,但是圣人内心并没有夹杂“私意”的善恶分别,只是一任于“道”(“良知”即是道)做主,自然应对事务,这就是所谓的“一循天理”,他认为这样便可以促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裁成辅相),这里有一个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并不是无所作为。

作者注:

其实这里王阳明对佛家的批评是不正确的,佛家将王阳明说的这种“着在无善无恶上了,一切事情都不管”的状态称为“无记空、顽空”,这是一种没有智慧的状态,是佛家否定、批评的一种错误的状态,《六祖坛经》里面有相关论述。

3、王阳明对“无有作好,无有作恶”的解释:

他认为“不作好恶”并不是“不知道、无法分辨好恶”,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成了无知觉的、愚蠢的人。

所谓的“不作”二字,意思是“遵循天理去好恶,不以私意去好恶”,在应对事情的过程中不去增加一点点自己的“私意”,这样就如同是“不曾好恶一般”。

4、阳明先生的高徒王畿也论述了什么是“无善无恶”:

原文

图片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

《王龙溪全集

上天赋予人的原本的“心”,本来就是最纯粹、最高的善。用这个“心”去应对一切,自然就是“至善的呈现”,用不着再加一个“善”的概念、定义,因为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善”或“不善”可言。

“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而“心之本体”的自然呈现是超越“善恶”概念的,所以说其“无善无恶”。如果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看,非要给“心之本体”的自然呈现”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叫做“粹然至善”也是可以的。

5、另外,王阳明在上面这段文字里提到的“诚意”,之前曾专门撰文论述过:“诚意”是圣门教人做功夫的重要方法(点击阅读)

总  结

“无善无恶”是王阳明就“心之本体”而言的。

王阳明最终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人用不同的主体来应对事物时,所自然产生的巨大差距。”

当一个人的“主体”是“立在心之本体(良知)”上起用,并以此为主导来应对事务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无善无恶”、“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廓然大公”、“一循于理”的状态。

“无善无恶”并不是没有“是非善恶”的无智慧的状态,而是不以自己的“私意”去分别是非善恶,以“心之本体”自然应对一切,应对完毕后又不沾染一切(包括善恶)的意思。

图片

而当一个人的“主体”是在“意上起用”或者在“大脑上起用”的话,那他就是“有私意安排”的一个状态,就不可能“遵循天理”来应对事务,也不可能达到或体验到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的境界和状态。

所以,王阳明在最后特意点明了“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就是希望孟源、薛侃能够体悟到他们的“心”和周敦颐的“心”是处在不同的层次和状态的。

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对“心”的认识和体会之深是现代人远远所不及的,但也遗憾于古人对于自己所体证到的境界状态在表达上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清晰性

附录:

王阳明关于“善恶”的其他表达

原文

图片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传习录·薛侃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传习录·黄直录

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扫码加“心儿”

为微信好友

入群一起学习

探讨阳明心学

图片

作者简介

一叶行者,80后,陕西人。

2001年,看到儒家一句“平时养得定了,自然发而中节”,似有所悟,后获得一种安定的身心状态,再后又失去了,便一心想找回来,结果却把身体搞坏了。

因身心困顿至极,一路追寻解决之法,摸到了阳明心学,一方面感觉非常契合,一方面又不知如何下手实修。2012年有幸得遇杨海鹰老师,开始了毗卢禅的实修实证。十年间,不仅身体基本恢复了健康,更清晰了身心变化的原理;再看阳明心学,见地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2022年开始分享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得,希望能为有缘人提供一些修行路上的参考,免受自己当年所历之苦,并一起实践、体证先贤圣人留给我们的身心进阶之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