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输液,却搭上了19岁女儿的性命。 4月15日的深夜,湖北宜昌的大一女生小陶因腹痛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肠胃炎。 医生曾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小陶表示不清楚,随后开具了包含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以及其他药物的处方。 陪诊同学称问诊时,小陶曾询问医生使用头孢是否需要皮试,得到的答复是“不需要”。 然而输液4分钟后,小陶就感到强烈的不适,她呼吸急促,起身呼救却发现身边没有医护人员,输液走廊里只有零星几位患者。 陪同同学有的去缴费、有的去取单据,刚好都不在身边,尽管小陶立即自行拔针自救,仍然昏迷在输液椅旁。 一名路过的男子发现异常并呼救,医护人员才赶来对小陶进行急救。 但她最终仍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于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 ![]() 小陶的家属质疑,既然头孢可能过敏,为何不做皮试?既然用药有风险,为何输液时没有医护人员在场观察? 家属认为是医院疏忽导致悲剧,希望医院除补偿外还应道歉。 不过,虽然医院愿意支付补偿款,但不承认自己有过错,“不做皮试没有不妥,没有规定要求使用头孢一定需要做皮试,且医生和护士需要为多个患者做治疗,并非单个患者的特护,不存在无医护人员的情况。” ![]() 但家属他们想要的不只是补偿,更希望医院能诚恳道歉,给孩子一个交代。
![]() ![]() ![]()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输液相当于一场小手术,静脉输液也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但中国作为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过度输液的问题普遍存在,许多门诊输液大厅常常出现“吊瓶森林”的场景。 为什么? 输液好得快,一直以来是很多家长所信奉的“真理”,这句话的背后是滥用抗生素。 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生病之后一定要开药方对症下药,切莫图一时之快,给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后再追悔莫及! ![]() 2018 年,《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说到,要减少不合理的预防使用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江苏、广东、广西、安徽等各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停止门诊输液的专项措施。 而且难道小陶所患上的肠胃炎,一定要输液才能好吗? 肠胃炎在中医看来是脾胃出了问题。 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脏腑,为身体提供能量。 著名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统计,中国胃肠病患者已达1.2亿,接近全世界胃病人数的一半。 ![]() 胃病之普遍,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因为现在大部分人,三餐经常不规律,尤其爱吃一些油炸、烧烤、煎制的食品,还经常熬夜。 早上起床着急赶去上班,没食欲就不吃早饭了; 中午再点个外卖,辣的、烫的一股劲往嘴里塞; 公司下班之前临时开个会,等到下班晚饭已经改了夜宵。 吃完夜宵,再追剧、打游戏、看视频直到深夜…… 长期这样,真的很伤脾胃! 脾胃功能虚弱了,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积食、胃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久而久之肠胃功能越来越差,急性肠胃炎、胃溃疡也会找上门来。 怎么样正确的“对付”肠胃炎,调理好脾胃呢? 1、多喝大米汤 大米汤由粳米熬制,粳米具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出来的米汤更有补津液的效果。 每天喝3L温热的大米汤,小口慢饮,少量多次,补充津液的同时还能养胃。 ![]() 2、附子理中汤 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加入了附子。 原方:人参 炙甘草 白术 干姜 各三两 (经方的使用一定要经医生辨证) 人参能够将身体散在外面的津液收回到脾胃参与消化吸收,更好的帮助脾胃运化。 用白术来燥湿,祛除中焦的水湿痰饮;干姜用来温中,还有散寒的功效,从而去掉脾胃的虚寒。 炙甘草有缓中的效果;干姜和附子合用破寒的力度更大,更能振奋身体沉衰的机能。 3、半夏泻心汤 原方: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经方使用须经医生辨证) 胃气以降为顺,半夏能降胃气,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黄芩、黄连有清局部虚热的作用,人参将在外的气血收回来,参与恢复脾胃功能。 干姜温煦了参与消化吸收的血、温通经脉;甘草补充津液。 脾胃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足够的气血参与消化吸收,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 ![]() 对医生和患者来说,慎重对待输液的观念真的需要持续提升。 希望类似于小陶的悲剧不再发生。 今日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