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香兰》作为一首跨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经典歌曲,其动人之处既源于音乐本身的艺术性,也与李香兰传奇而矛盾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李香兰本名山口淑子(1920-2014),是出生于中国辽宁的日本人。自幼学习中文并接受声乐训练的她,因日本侵华时期的政治需要,被包装成“中国歌后”以掩盖殖民统治的残酷现实。她演唱的《夜来香》《苏州夜曲》等歌曲风靡一时,主演的《白兰之歌》等电影则成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宣传工具。 李香兰既被日本人视为“下等民族”的表演者(如穿中国旗袍被日本海关训斥),又被中国人误认为“汉奸”。战后她因日本国籍逃脱汉奸审判,却在法庭上以歌声忏悔,最终被中国人宽恕。她晚年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公开反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反思战争责任,自称“被时代愚弄的木偶”。而李香兰一生被战争撕裂的身份认同与道德困境,为歌曲提供了深沉的历史注脚。 ![]() 歌曲《李香兰》是日本著名歌唱家玉置浩二为1991年电视剧《Sayonara!李香兰》创作的主题曲《行かないで》(不要走),歌词聚焦恋人离别的痛苦,旋律哀婉。周礼茂填词的粤语版将视角转向对李香兰人生的追忆与咏叹,歌词如“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像花虽未红/如冰虽不冻”则以意象隐喻命运的无常与时代的荒诞。 张学友以“用灵魂歌唱”的方式,将李香兰的个人悲剧升华为对人性矛盾的普遍思考。他的演绎并非单纯模仿原版,而是通过气声、颤音等技巧,传递出“控诉命运不公”的撕裂感。 歌曲既是对李香兰个体的纪念,亦是对战争伤痕的隐喻。例如“照片中/回头似是梦”暗指历史被定格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歌曲《李香兰》音乐与文本构建了与受众的共情机制。如旋律具有悲剧性,小调音阶与缓慢节奏奠定哀伤基调,弦乐与钢琴的铺陈如泣如诉,尤其是副歌部分的高音爆发,象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歌词有多重隐喻。表面是爱情挽歌,实则借李香兰之名探讨身份迷失(“名字背弃了名字”)与历史遗忘(“迷住凝望你/褪色照片中”)。 听众的感动既来自对李香兰命运的共情,也源于对自身人生缺憾的联想。歌曲的“留白”设计(如未明确提及战争)允许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代入个人体验。 《李香兰》的经典化,体现了艺术对历史的解构与重塑:李香兰从政治工具变为中日和解的桥梁,歌曲则成为战争记忆的柔性载体,提醒人们反思民族主义与人性之困。 歌曲具有跨时代的审美价值:无论是玉置浩二的原版还是张学友的翻唱,均通过音乐语言突破语言障碍,证明悲剧美学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 《李香兰》之所以令人潸然泪下,本质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史诗转化为普世情感。李香兰的人生是战争年代的缩影,而歌曲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渺小交织,唤醒了听众对命运、身份与时代的深层思考。正如李香兰晚年所言:“一个被虚妄政策愚弄的人,若能反思,便是幸福”——这首歌正是这种反思的回声。 [责任编辑 史湘衣] ![]()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