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2015年进入中医圈子以来,已经整整十年了。除了感叹时光飞逝以外,一个问题油然而生:这十年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回想再三,觉得可以把自己的一点经历跟感悟写下来,一方面算是回顾一下过去;另一方面,如果能启发后学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不难理解,陈述理论并不难,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以至熟能生巧,是需要相当的积累的,这也是难以入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操作的积累,也就是俗称的喂病例;另一方面在操作之前,需要相当数量的理论指导,因此理论也便成了实践之前的先行者。本文结合自身的经历,对几个针灸的重点予以阐述,虽不高深,但胜在理论出自古籍,同时又结合临床,初学者若有志于此者,或能有所获。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针灸无论从中医理论应用还是从西医理论应用,绝对都是有效果的,只在于个人水平高低所能治疗的疾病谱系多少,因此,希望大家对这门学科有信心。本文介绍的除去揣穴等部分内容是中西医理论指导下均十分重要的部分,内容主要以中医理论及其解释为主(下称传统针灸)。 先讲一讲我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最初我踏入中医院校,并不是冲着学习针灸来的,只是碰巧浙中医省外没有中医学的招生计划,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最接近中医的专业。有个例子可见一斑:大二时有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名字忘了,只记得是针灸推拿学非常基础的内容,由于当时毫无兴趣,我连足三里的定位都定错了。虽说回宿舍偶尔还是会练习一会儿针包,但还是以应付考试为主。直到有一天下楼梯时,发现右侧膝关节疼痛,觉得可以趁此尝试一下针灸治疗痛症的效果,就选取了很常规的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配穴,结果扎一次后疼痛就明显有了缓解,行走时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疼痛感,这让我很兴奋,第一次用针灸治疗疾病,没想到立竿见影,也正是这一次,让我对这玩意儿有了一点兴趣。 但这只是并不意味着随后的学习就变得一帆风顺了,这次治疗仅仅打消了我对于基础内容背诵的排斥感,我对于传统针灸整体的疗效还是疑虑大于确定。学习期间老师们常常提到的优势病种主要是运动系统相关的问题以及脊柱相关疾病,但是这些内容实际上不太需要中医内容的介入,西医的解剖解释直观而准确,私以为在这些疾病的应用上,如果为了系统地培训医生,完全可以替代掉中医理论(这个下篇会说)。不过当时的想法倒也简单,就是先学过了背过了再说,一方面需要应付考试,另一方面,临床应用?那是未来的事情了。于是这段时间我背诵了《灵枢·经脉》的经脉循行部分,大部分正经的腧穴名称及其定位以及《标幽赋》,算是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个时候,只能是偶尔给亲戚朋友展示一下针灸针或者治疗一点局部的痛症,那时候的自己之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就如同从未见过海而只是听过海浪声的孩子,它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在病案里倒是见过出神入化,但也只能感慨它的神奇,因为毕竟这神奇并非出自我手,换言之,我暂时无法将所学到的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自己临床的验证。因此我其实很建议有志于学习针灸的各位在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解剖知识,以避开存在危险的部分)的基础之上尽早参加临床,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这一切持续到了2020年,我进入某省中医院规培,因为是中医院,加上患者都是诸如慢阻肺、慢性肾脏病等常年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对针灸的接受度很高。从便秘到失眠,从胸闷到心慌,治起来发现效果竟然很不错,十几年的水样便针个三四次竟然逐渐开始成型了;失眠的病人针灸一次后当晚也可以一觉到天亮了。这确实让我对传统针灸的疗效有了信心。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建立信心的过程,真正的提升是自己独立跑过一个月的会诊。 这一个月里,我治疗了各种各样的病人,从中风后遗症到面瘫,从头痛到口角流涎,从带状疱疹后遗症到耳聋耳鸣,很多病常常是没有缺少对应药物治疗却又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正如图里说的那样,在这一个月里我发现曾经嗤之以鼻的课本内容里提到的配穴以及分经辨治在治疗头痛时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再结合《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以及“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等思路及配穴一起应用,效果很好。在这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疗效出乎自己意料的病例,诸如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十余年,夜间加重失眠的患者,未服用止痛药物的情况下通过围刺及辨证取穴,治疗一次后夜间未再发作,第二次治疗的时候患者很高兴地跟我说十多年没有睡过这么好的觉;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针翳风后自觉耳中清凉通畅,马上可以听见些许声音,于是第二天早上起个大早一直等我去治疗等等。这个阶段的我虽然无法做到每一个病人都有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之前所诵记的内容全是真的,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用出来。我已经很满足了。 虽然在此之后没有再跑过会诊,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对针灸的有效性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接下去的几年里又把循经感传等内容也学了个七七八八,不过这就超出入门的部分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上面提到的内容主要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应用。针灸的魅力就在于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接受多种理论的指导。因为专业出身,肌骨痛症的治疗属于是家常便饭了,颈腰椎以及膝关节的疼痛损伤从本科开始就治了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留着下篇讲西医内容时一起说。 写到这里回想起过去,一个针灸推拿学的本科生,通过五年的学习直到毕业,在缺少足够的临证情况下,对这门学科的实践效果究竟能了解多少呢?实践的缺失是必然的,因为缺少足够的临床机会,但是如果能在走入临床之前形成自己的框架,那么在有机会上手的时候就能很快地形成自己的思路,通过实践的验证与反哺,加之理论的进一步学习,那么应该会取得很快的进步,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针灸科医生,如果你要给病人针灸,会有哪些步骤组成?病人来了,首先需要诊断——什么病,什么证型?那么这里所需要的就是望闻问切,这里其它的跟中医的常规诊断差不多,无非是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自然最好是跟着《诸病源候论》及唐宋医书的叙述,因为每种病本身有它一定的病机,具体不作展开。这里着重说一下切脉。切脉是针灸非常重要的内容,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提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就是说,针灸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针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的,需要看脉的变化情况,做初步的判断。如《内经》所述,首先需要确定是能不能针,其关键需要辨脉之虚实,不需要太过细致。具体的脉诊法很多,我自己比较喜欢根据周慎斋脉法的左血右气去看气血的虚实情况,考虑到脉诊的五花八门,这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但是核心点是找出气血的情况,判断其强弱以确定能不能行针灸治疗。这点严格来说,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都需要关注。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切脉自然可以以辨证为导向,因为辨证导向的是证型,从而指导具体的选穴,但是针灸的切脉还有明确是否可以针灸的作用,只不过可以不用那么细致,这点可以看作是针灸之前的准备工作;第二,有人会说针灸有补法,如果发现虚证,直接上补法不就可以了?这里引用《难经·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本质上,针灸缺乏外源性物质的输入,虽然可以行补法,但是其核心在于调用了某一层次的气血,补充到另一部分,虽说可行,但是效率不高,是不如以甘药调治的。这里的关键其实在于,如何判断何时可以通过针刺补法治疗,何时只能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很遗憾,这点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实践去体会,很难给出一种脉象对应着可以针/不能针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对于确实气血明显虚弱的患者,可以考虑先予以中药补益几天之后,再行针刺治疗。 另外,除去气血的影响之外还有其它针刺之前需要注意的内容,如《素问·刺禁论》里提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其核心还是在于这些状态之下的人气血亢乱,于治神不利。 通过上面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针灸的核心就在于调节气血。究其原因,它可以作用在经络系统上,直接调节气血的运行以及分配,这是它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懂得了这一点,就算是基本了解针灸应用的物质基础了,针灸腧穴的好处在于,即使不行补泻,在针刺腧穴后,由于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它也可以自行调节,较之补泻,无非快与慢的差异性。这就延伸出了第一种治疗方法——取穴得气后久留针,不行补泻。这种治疗方法是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最安全同时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补泻的实质是动气血,如果对补泻并不了解,就如同《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 诊断完毕了,那么就要考虑操作了,说到操作,首先明确选取的思路。一方面是选取针具,当然用的最多的还是毫针,《标幽赋》所谓“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至于其它的八针亦或是今天的浮针滞动针等等,也是八仙过海了,这里仅论述最常用的毫针。毫针还有长短粗细之分,那么根据习惯、肌肉丰厚程度、患者耐受以及补泻等,可以再作选择。另一方面是医生要治神,所谓治神,一方面是医生自己最好能做到全神贯注,如《标幽赋》所谓“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这里的握虎一方面指警惕机敏,另一方面也有胸有成竹之感,即“能握住”、“能等得起”的感觉;另一方面,是要使病人安静平和,气血以柔,如前文提到《素问·刺禁论》“无刺XX人”的一段。当然还有部分针法需要考虑时间,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甚至还有《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这样的说法,虽说确实看到过前辈有应用子午流注半夜两三点去给病人治疗的,但是考虑到当下的环境,这块儿看看就好,不要想太多。 选取针具、治神之后,就要选择腧穴,选择腧穴时需要注意的有几点,第一点是哪些腧穴,第二点是腧穴的定位,第三点是进针腧穴的顺序,前两点就是基础的内容了。第一点是根据辨证及腧穴的归经/功效/性质来选取的,比如说来了一个病人以腹胀为主诉,辨证为中焦气机阻滞,那么思路很多,考虑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浊气在上,则为䐜胀。”其位置又在肠,可以从脏腑直接选取大肠的下合穴,所谓“合治六腑”;自然也可以根据气机阻滞,中焦升降不利,选择常用的调节气机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也可以选取通利三焦的思路,选取外关、内关;当然也有歌诀的配穴,如《马丹阳天星十二歌诀》“足三里:能通心腹胀。”结合胃气下降的生理属性,自然也是可以的;或者根据大肠实,根据五腧穴的“实则泻其子”,按理也可以取本经二间或者肺经经渠;自然也可以从肺与大肠相表里出发,选取开宣肺气的腧穴,比如天突、璇玑;又因为是中焦气滞,还可以从中焦论治,选择腹部腧穴等等等等。所以不难看出,传统针灸离不开中医总纲的基础理论内容,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医的一部分,从病因病机到辨治,从辨证出发,如经络辨证(五腧穴、下合穴)、脏腑辨证(下合穴)、三焦辨证(内外关)。但是究其本源,腹胀一病离不开的是气机阻滞,因此当以调节气机为其主要的思路。这里也就引出了腧穴进针顺序,这个我自己喜欢用从左下到右下按左升右降调节气机,但是古籍中也有按照手足三阳循行路线的,也有按照男左女右的,这个见仁见智。当然了进针还有巨刺跟缪刺的选择,即左取右,右取左,这个是按照经病与络病的不同,我自己临床用的不多,但也可以作为取穴的一个点。 配穴及进针循序选择之后,就要准备开始进针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我觉得在临床中让自己水平产生质变的点,就是揣穴。可以说,无论中西医哪种理论,都把这玩意儿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像《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所以在针刺之前要先揣穴,原因有几点:第一,腧穴并非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在应用时,需要找出患者感觉(多是酸胀感)最明显的点;第二,考虑到部分腧穴的生理特性,如下合穴对应六腑,通过揣穴时候的穴位敏化状态,可以有一定的诊断作用。部分位置甚至可能出现结节、紧张、条索等情况,如《标幽赋》所云:“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也就是说,穴位同时具有诊断与诊疗的双重作用,这也是腧穴牛逼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治疗后的反应缓解程度,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第三,局部的揣穴可以散掉局部的经气,一方面便于进针,一方面使病人减少痛苦,如《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都是这个意思。从西医角度来看,那么就类似扳机点、压痛点,或者局部的条索感、紧张度上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常见于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在机械压迫下炎性因子的刺激加重,因此产生了不适加重的感觉;或者是由于炎性损伤日久,局部出现了炎性增生,这些比较多见;除此之外,神经在局部的敏化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种典型的例子是三叉神经痛。所以在选取腧穴之后,揣穴可以说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的点。并且在实践次数增多之后,一上手就能大概清楚局部腧穴的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拓宽自己的临床诊断路径。 进针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部分,第一,可以让患者咳嗽一声,一方面激发经气,一方面可以转移注意力,便于进针,如《金针赋》:“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在进针时,有诸如飞针等的进针手法,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其核心就是《标幽赋》中“伏如横弩,应如发机”一句,这个就是一种感觉了,需要体会弩箭发射时的状态,同时勤加练习,最好是在练习时想象手下是皮肤,这里可以使用牛皮进行练习,如果牛皮可以在发动时轻松扎穿,那么人的皮肤自然不在话下。第二点,就是进针的深度,这里实在没法展开细说,如果真展开各家思路一摆估计能当论文写了-_-||,简而言之,就是不同针法疾病层次对于针刺深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金针赋》里所载的飞经走气中“赤凤迎源”:“...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对进针的深度有一定的要求,这是针法的例子;疾病层次是需要着重注意的,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甚。”随后提到“...故: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说到这里,提一句,本科阶段学经络腧穴学时,提到合谷、风府、风池可以治疗外感,但是尝试却发现效果不佳,甚至还会加重,主要的原因就是针刺深度把握的不足,所谓“病益甚”。结合这一点,参照《素问·缪刺论》中提到的:“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两点,是不是对针灸的感觉有一些不一样了。除此之外,天时与人体型的要求应该予以参考,如《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络脉分肉...夏取盛经分腠...”以及《标幽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这个权做了解吧,重点还是前面的疾病层次部分)至于皮肉筋骨脉五刺、九刺、十二刺等操作方法,还有诸多医家的补泻及行气手法,都需要掌握进针深度的变化,在此不做赘述。 针刺入深度有了,那么就迎来了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得气。 特地给这玩意儿另起一行,纯纯是因为它是治疗非常核心的点,现存的针灸典籍这么多,从《内经》到《大成》,只要谈针灸基础的,没有不聊它的。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那么得气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呢,自然教课书上会说患者自觉“酸、麻、重、胀、痛”,不过这跟《标幽赋》中提到的“气之至也,如云吞钩饵之浮沉”有所区别。这里的区别在于患者的主观与医生的主观或者是客观表现,所谓鱼吞钩饵,钓过鱼的朋友们都知道,一方面是浮动,这是字面写了的,如下面这个视频:另一方面是紧滞,针无法拔出的感觉。当然会有人说使劲儿向一个方向捻转,肌纤维缠绕之后不久有这种感觉了?且不说这样的大幅度捻转不会出现在每一次的针刺里,在古籍中,很多时候对于得气的表述,实际上是等,比如《金针赋》:“...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素问·离合真邪论》里提到:“...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亦或是《标幽赋》:“静以久留,停针待之。”所以得气的感觉不是霸道而暴力的大幅度提插、捻转将气带来,而是顺其自然的一种感觉。通过揣穴找到准确的穴位进针,对于得气感有很大的帮助;考虑到临床时的病人数量,还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小幅度的提插捻转催气得到;如果有一些虚症的病人,或者是内有邪气的病人,得气的变化确实会“如涌波时起”,届时可以再行补泻。之所以特意讲述如鱼吞钩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可以有所掌握,以我为主。我自己在临床上的感觉是,如果有颤动或者针下沉紧感,那么询问病人,八九成是有所谓“酸麻重胀”的,且其中尤其以胀为明显。那么气未至呢?《标幽赋》谓之:“闲处幽堂之深邃。”我自己的感觉是,针入后顺滑,提插时没有明显阻力,有种空豁之感。 得气之所以单列,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病,到这里再久留针,基本上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可以说气至就是初学者疗效的来源,所谓“气速至而速效”。 至于行针补泻,因为手法众多,我只说几个简单的内容。如呼吸补泻,这个也是常列于各大古籍排行榜的补泻手法,如《素问·离合真邪论》(已经打累了,这篇真的老演员了):“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亦或是《金针赋》“凡补者呼气...凡泻者吸气...”这个是需要患者配合的,除了有些浪费时间以外,是不需要操作的补泻手法;至于提插、捻转、迎随补泻,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的是提插,是因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补时重插轻提,有种卫气被带入内之感;泻时重提轻插,有种营分气被带出之感。其实际应用时,前者往往是柔和温暖,后者多是尖锐凛冽。 至于留针时间,这个就看患者的情况,我自己多是把疾病的核心穴位的针感从紧涩感留到空豁感,同时结合脉的变化,多的时候能留2h。这个就没必要学习了,初学者可以从20min逐渐体会。 取针的话,着重关注一下呼吸补泻即可,补急扪针孔,泻摇大针孔出针,不必扪。 说到这里回头看,是不是感觉针灸其实是一个得慢慢来的过程?这也就是《灵枢·官能》中提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其关键点在于心静而有成竹于胸,圆机活法,指下能明。除此之外,看到前面的步骤,是不是感觉真每个病人都这么做,是不是感觉很累?因为我临床常用行气之法,就是在这么治疗过几次之后我才意识到为什么前辈都要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功练武,练习书法、琴瑟以静心。不过是不是还有其它路径呢?其实是有的。 所谓补充内容,其实是学习的两种路径。第一种就是前面说的行气、手法,即循经感传,胜在“气至则有效”,往往立竿见影,尤其是痛症,气至马上好,真的是“效之若风吹云”。如果想学这种,指路《金针赋》。第二种则是取穴,根据腧穴的疗效以及特点进行治疗,得气久留针即可,不必强求行手法。这里的学习思路可以类比中药学习时需要参考各个年代的本草,放在针灸就如《百症赋》《玉龙歌》等歌诀,以及《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乃至近代的周左宇对于各腧穴疗效的描述,根据描述予以总结,明晰不同腧穴的气机变化,从而像开方一样进行配伍。 之所以没有特地展开讲行气的内容,除了我认为已经超出了入门的学习之外,还因为行气如果瞎操作是真的会“予人夭殃”的,我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曾经因为动气过于频繁,朋友出现了四肢逆冷,当时虽然通过补复溜的办法恢复了,但是确实也让我体会到行气这个方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包括补泻手法,亦是如此,既然本文的内容是讲入门,那么得气+配穴其实是最简单也是风险相对较小的路径,因此还是推荐从这个路径入手。 从全文引用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实我是尽量以经典内容作为注脚的,因此自然是建议《灵》《素》《难》能多看就多看,能背诵就背诵。除此以外,《标幽赋》真的是入门极好的歌诀,在我看来它对入门者的价值是要高于其它歌诀的,也许最开始背诵时未必能懂,但是只要记住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也许某一天你在应用时,或许某一天你在坐公交时,突然脑海里冒出一句曾经背诵过的内容,突然你就都明白了(这里附一个我初背《标幽赋》时自己整理的框架:《标幽赋》整理)。我在会诊治疗病人时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也即所谓“揣穴”,这也是我的第一篇论文来源。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那一定是关玲、谢锡亮的《针灸基本功》,这本书的内容背个大概,基本上离登堂入室就不远了。私以为中医功底的扎实也是关玲老师未来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好的重要原因,在下篇还会提到。后记:首先很感谢能看到这里,因为这是一篇接近1w字的文章。虽然本文章是入门所用,尽量以简化为度,部分内容并不全面,但是通篇内容基本是十年以来自己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的浓缩了,彻底消化吸收可能需要多读几次。但是愚以为,对于初学者、本科生入门,这个框架应该足够,至于后续的学习,那只是添加血肉。举几个框架以外的例子,针灸核心是调节气血,那么能不能调节津液?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这就是入门之后的内容了;针灸有没有手段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外源性的输入对气血进行补充?自然也有,但也操作也需要一定的基础。最开始最好是先做好基础的内容,应该从便于操作的,简化的部分出发,由简入繁,结合临床反哺理论,到了前方的路时自然豁然开朗。就我十年的经历来看,确实不乏针灸的人才,比如在北京遇到的一个同龄哥们,在某著名中医院扎了一年多的会诊,临床效果很好,我曾体会过他的排寒排热针法,确实出类拔萃,但是能做到这个份上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中医界很多时候并不缺上工,缺少的是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工,而基础的框架则是中工的必经之路,这也算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吧。最后借《标幽赋》的最后一句来结尾:“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另:从初学者的角度而言,从西医解剖入手其实是更方便入门的,但是其上限是不如中医的。之所以把中医放在第一篇,是因为本人在本科时候就对传统的针灸心存疑虑,直到硕士期间拨云见日才明白其价值。如果这篇文章能有1w的阅读,我会在5月结束之前把西医篇的内容赶出来,还望各位多多转发。最后,也欢迎各位同道提出问题,笔者会在评论区进行回复。第一次对系统总结进行简化,难免挂一漏万,欢迎大佬对文章内容拍砖指导。
|